設置

19搖旗(三)

  楊成府有預感,這次是取得趙當世信任的最佳時機。侯大貴原先不過是不入流的一個小小伍長,誰知僅短短二三月,他竟已爬到了自己的上頭,整日價吆五喝六的好不威風。千總大人倘若有事,必與其商議,明眼人都看得出來,姓侯的已經是營中當仁不讓的二把手。

  細細想罷,還是得自省。姓侯的一路來不畏風雨,屢屢請纓充當哨探、值守乃至于沖鋒陷陣,幾次死里逃生,這賣命的本事大伙兒瞧在眼里,當上把總那是名至實歸。反觀自己呢?往往貪生怕死,懶惰頹喪,與侯大貴相較,高下立判。更別提自己此前還有臨陣脫逃的污點。

  好在千總仁厚念舊,非但不懲罰,反而擢升自己為馬軍百總。這份恩情,豈是道聲謝、磕個頭可報?要知,底下還有不少人都巴巴望著這個位置。他楊成府好歹也是個赳赳男子,再不振作報恩,豈非禽獸?無論為己,或是為趙當世,他都必須改頭換面。

  在強烈危機意識的驅使下,楊成府發了狠,甄選出馬軍哨內十名名骨干,要求他們遠近散布在高杰營外,日夜不停地監視,一日十報,即便高杰解個手也得第一時間上報過來。

  皇天不負有心人,他這般日夜勤查,果真有了收獲。一日,斥候來報,言稱從高杰營中出三騎,徑往東去,斥候暗中跟隨數里,眼見彼等進入官軍控制區,這才撤回。

  楊成府得信,大為振奮,一掃幾日來的疲倦,腳下生風就向趙當世稟告。目前屯駐在東面的官軍乃是賀人龍與孫守法兩部,聯系到賀人龍此前就曾經與高杰互有往來,高杰在這兩天行動的可能性極大。

  那三騎在賀人龍、孫守法那邊逗留一日,于夜間倍道趕回營地,但在中途便被久候多時的楊成府等擒獲。三騎無一脫逃。

  面對審問,那三騎將高杰與賀、孫二人約定的投誠時間以及路線等具體事項一五一十地托出。這也虧得趙當世以李自成為幌子恐嚇這三人,若只是以趙當世自己的名頭,他們未必甘心輕易求饒。

  這三人同時還提供了另一條重要消息:劉良佐也要投降。

  這劉良佐與高杰當初一齊來投李自成,如今又同降官軍,還真是共始終、不離棄的好兄弟。

  原本歷史中,劉良佐是在高杰投降后不久才尋機復歸官軍。也許因為趙當世的橫空出世,產生了小小的蝴蝶效應。

  趙當世只說闖王闖將已知高杰反水,旦夕必先清內賊,后破官軍,說著拔刀就要剮了三人。三人嚇得屁滾尿流,求饒不斷,直呼為高杰威逼利誘,不敢不從,若給個機會,定改過自新、將功贖罪。

  趙當世聞言收刀,好言撫慰幾句,旋即令三人如常回營,且吩咐回報高杰只可提官軍那邊的接洽,不可顯露半分異常。那三人命懸一線,豈能不答應,點頭如搗蒜,趕緊應了,連道必遵闖將之命,戴罪立功,滅了叛徒高杰。

  從那三人口中了解到,高杰與劉良佐此次投敵,分為兩路。高、劉二人帶領主力人馬走一路,高杰部將李成棟押運營中積攢下的金銀珠寶、兵器甲胄、錢糧布匹等物資行另一暗路。趙當世的目標便是李成棟的那一路。

  李成棟,軍中綽號“李訶子”,驍勇多智計,深得高杰信任,由他押送輜重,對付起來還真有些棘手。然富貴險中求,不冒風險怎能得到超乎尋常的利潤?趙當世乃膽大之人,并不因此有半分退縮。

  又過了兩日,李自成例行親自帶兵出營往四周探查,高杰的部隊便在當日深夜悄悄動身,他也算是心思縝密,從組織部眾到率部離營,諸多事項預先都思忖過一遍,是以整個過程進行的極為隱蔽,若非趙當世特意派人監視,恐怕一早起來就只能看到一座空營。

  趙當世得報,坐營不動,只讓侯大貴、楊成府整飭軍隊候命。待斥候又報高杰部已走遠,方開始部署兵馬,同時派人前往劉宗敏處,通報高杰叛逃一事。

  劉宗敏正摟著三四女子睡得正酣,忽聞此事,大驚失色,彈身而起,火速傳令部下集結。他先派人去高杰營中查看,果見除了不知情的雜兵外,高杰已經帶著五十余家丁人去營空,而后馬不停蹄趕到趙當世這里詢問詳情。

  趙當世也作迷茫狀,只道也是巡更的兵士發現,方才得知。李自成不在營中,劉宗敏便全權代表決斷,當下也不遲疑,帶兵徑追。他追的,卻是高杰、劉良佐所帶主力,趙當世則帶人去追李成棟。

  黑夜茫茫,小道蜿蜒,李成棟帶著百余人趁著月色埋頭趕路。除卻三十名家丁親兵,手下尚有數十推夫推著數十輛羊角車。這些羊角車上部全用麻布遮蓋,下面則堆積著各種物件以及糧秣,甚是沉重。有幾個推夫稍有遲滯,隨即便會遭受一陣猛烈的鞭撻。

  李成棟邊喝令隊伍加快速度,邊朝后瞧去。這時已經離八隊大營有一段路,再趕一會兒,進入官軍勢力圈,賀副將與孫游擊自會派兵馬接應,那時就不必再提心吊膽了。

  摸爬滾打這么多年,不想到頭來竟還能搖身一變成為官軍,李成棟心中可倍兒高興。他尚沉浸在對從良之后錦繡前程的幻想中,腦后卻傳來一陣尖嘯聲。

  這聲音他聽到過無數次,幾乎是反射性地滾下馬大呼:“敵襲!”動作雖快,卻也免不了肋下中了一箭。

李成棟的人在飛箭之中亂成一鍋粥,進退失據。在李成棟拼命大呼下才慌慌張張點起火把查看。前番漆黑一片,中箭者雖有,但并不多,當下火

大熊貓文學    蚍蜉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