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稟娘娘,阿嬌公主他們來了。”琳瑯笑吟吟地來稟報。
顧莞寧舒展眉頭,含笑道:“快些讓他們進來。”
伴讀們在宮中讀書,每隔五日就會來椒房殿請安一回。每到這一日,也是椒房殿里最熱鬧的時候。
片刻后,一群孩子便進來了。
都是半大孩子,也沒什么男女之妨,眾人混著走在一起。年齡最大的是玥姐兒,年齡最小的是孫柔。論個頭,卻是八歲的閔達最高,其次便是阿嬌。
“女兒見過母后!”阿嬌斂容行禮。
阿奕一本正經地抱拳作揖:“兒臣見過母后。”
其余一眾孩童,也一起行禮:“見過皇后娘娘。”
顧莞寧平日不甚言笑,不怒自威。跳脫淘氣的孩子們,一進椒房殿,很自然地拘謹起來,一個個繃著小臉,有模有樣。
別人也就罷了,平日最愛作怪的虎頭也繃著一張小臉,頗有些可笑。
顧莞寧心中暗笑,面上卻未顯露,溫和一笑:“罷了,都免禮吧!”
越是半大孩子,越愛面子。這一點,從阿嬌阿奕姐弟身上就可見一斑。
也因此,每次孩子們來請安,顧莞寧都拿出招呼大人的態度,一個個寒暄問話。
“玥姐兒,你今日初次上課,感覺如何?”顧莞寧今日第一個問的便是玥姐兒。眾人的目光齊刷刷地落在玥姐兒身上。
玥姐兒天生膽小,被眾人這么一看,立刻全身緊繃頭腦一片空白,身子反射性地顫抖起來。
好在沒有人嘲笑她,更無人責備她。
以冷肅威嚴聞名的顧皇后,用溫和平靜的目光看著她,并未催促。
玥姐兒心跳如擂鼓,好不容易才稍稍平靜下來,聲音依舊有些顫抖:“周太傅對我很好,阿嬌堂妹和瑜堂妹她們都對我很好。只是,我讀書不多,比她們都差的遠。”
顧莞寧溫言道:“讀書是為了明理,你既認清了自己的不足之處,以后慢慢學著也就是了。”
玥姐兒應了一聲,很自然地垂下頭。
以她的性子,今日這一番應對,已經算是勇氣可嘉了。
顧莞寧移開目光,看向瑜姐兒蕙姐兒孫柔三人:“你們三人,以后多照顧玥姐兒一二。她膽子小,你們多讓著她一些。”
三個女童一起應下。
阿嬌笑著說道:“母后不必擔心。有我在,誰也不敢欺負玥堂姐。”
顧莞寧似笑非笑地哦了一聲:“我怎么聽聞,今天早上你還將玥姐兒嚇哭了?”
顧莞寧在宮中耳目遍布,孩子們讀書的上書房里,當然也少不了她的人。也因此,她對上書房里的動靜了如指掌。
顧莞寧這一問,阿嬌還未心虛,阿奕卻不安起來,悄悄抬頭看了顧莞寧一眼,然后,被顧莞寧逮了個正著。
“阿奕,你為何偷偷看我?”顧莞寧瞄了阿奕一眼,漫不經心地問道:“莫非是今日做了不該做的事?”
阿奕當機立斷,立刻低頭認錯:“我今日不該和阿嬌動手,請母后責罰!”
阿嬌一聽壞了,忙張口辯解:“母后先聽我說。剛才我和阿奕是鬧著玩的,只過了幾招便停手了。母后若不信,只管問他們幾個,他們都能替我們作證。”
眾孩童齊聲接過話茬:“我們可以作證!”
顧莞寧:“…”
這一幫熊孩子!
毛還沒長齊,就敢合伙哄騙她了。
顧莞寧好氣又好笑,故意板起臉孔,目光掃過朗哥兒和閔達:“朗哥兒,你和達哥兒又是為何事動的手?”
朗哥兒沒了剛才的張狂得意勁,老老實實地答道:“他取笑我長得像女孩子,我氣不過,便揍他了。”
閔達一聽胸膛,豪氣干云地說道:“確實是我先張口挑釁,這事怪我。娘娘責罰我一個人好了。”
朗哥兒沒料到閔達竟這般講義氣,心里頗有些感動。暗暗想著,以后閔達背書背不上來的時候,他可得悄悄傳個紙條過去。
顧莞寧看著一臉義氣的閔達,目中閃過一絲笑意。
這個閔達,頭腦不聰明說話討嫌,又好打架滋事,也不是全無優點。敢作敢當,不推諉退縮,倒也難得。
不過,該訓的話還是要訓的。
“上書房是你們讀書之地,散學之后,說話玩鬧無妨,動手卻不應該。”顧莞寧沉著臉說道:“罰你們每人練字十篇,明日之前寫好交來,你們可服氣?”
眾孩童聽了懲罰,不約而同地松口氣,齊聲答道:“我們甘心領罰!”
雷聲大雨點小,刀子嘴豆腐心。
皇后娘娘根本不像外人想的那樣嚴厲刻薄,對他們可好的很。
到了傍晚,上書房一天的課業結束。俊哥兒等人便各自出宮,宮門外早有數輛馬車在等候。
俊哥兒和謙哥兒就住隔壁,每日同乘一輛馬車,一路有說有笑,半點都不寂寞。
虎頭看在眼里,十分羨慕,嚷著也要跟他們同坐一輛。
俊哥兒笑著說道:“你隨我一起回去,在侯府住一晚,明日一起進宮來讀書就是了。”
虎頭興沖沖地點頭,轉頭打發人回府送信:“回去告訴爹娘一聲,我要去探望曾外祖母,今晚就在侯府住下,不必等我回去了。”
謙哥兒一聽立刻道:“那我今晚也不回去了。我們三個同睡一床,說話也熱鬧些。”
三個孩子約定好之后,一起上了馬車,高高興興地回了定北侯府。回府的第一件事,當然是去正和堂給太夫人請安。
俊哥兒在太夫人身邊長大,往日從未離開過太夫人眼前。今年進宮讀書之后,太夫人身邊冷清了許多。
每日傍晚,俊哥兒回府,少不得要來請安說話。這也是太夫人一天之中心情最好的時候。
“曾祖母,”俊哥兒人未至聲先至:“虎頭表弟和謙表弟也來了。”
虎頭老大不樂意地糾正:“叫我征表弟!”
俊哥兒敷衍地應了一聲,然后催促:“虎頭表弟快走,別讓祖母等急了。”
太夫人忍俊不禁,嘴角揚起:“都過來,到曾祖母這兒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