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州?”
“吉陽軍?”
當聽到趙獵提出的新建議與新地點時,滿堂跌眼鏡——如果這時有眼鏡的話。
瓊州,就是后世的海南島。在宋代,這是個專門流配官員的蠻荒邊鄙之地。大名鼎鼎的蘇軾蘇東坡,就曾流配瓊管(瓊州州城,今海口府城),對于此地,最熟悉的當數蘇劉義了。
蘇劉義首先表示反對:“去歲秋冬,瓊州尚在我手,元將阿里海牙攻掠瓊州。瓊州安撫使趙與珞率領謝明、謝富、冉安國、黃之杰諸義勇,在白沙口抵拒元軍長達數月,使阿里海涯的舟師遲遲不得登陸。彼時若能登瓊,與趙安撫使合兵一處,倒是大有可為。可恨州民諸獠,不識忠義,不恤國恩,竟發動叛亂,執趙安撫使獻與元虜,致使五義士被車裂。蠻夷之地,毫無氣節,罔顧恩義,實不足為肇基之地。”
張世杰對這個橫插一杠的宗室少年很不感冒,淡淡道:“眼下瓊州全境盡入元虜之手,瓊管城駐守著元軍一個中萬戶府,想奪取談何容易。孟備少年英銳,銳意進取是好的,只是須曉得知己知彼之道。”
文天祥、楊亮節也認為此議不可取,這與他們“棄邊荒而就大埠”的理論完全相反,不嗤之以鼻已經算給面子了。
只有陳宜中聽出其中另一層意思:“孟備方才言及吉陽軍,似乎本相也有所耳聞,有番商傳言乃堅城大埠…”
楊亮節不以為然:“瓊州一府三軍,皆下等軍州,公廨尚且寮舍,何來大埠?”
“事世無絕對,有時就是那么奇怪,吉陽軍城,就是堅城大埠。”趙獵將早已準備好的一張圖紙鋪開,請諸臣近前觀看。
“這里是瓊管,這里是萬安軍,這是昌化軍,這是吉陽軍(今海南三亞)。”趙獵指著一幅手繪的海南島圖,手指從北而南移動,侃侃而談,“阿里海牙攻取瓊管后,曉諭降萬安、昌化、吉陽三軍。也就是說,此三軍乃不戰而降,城池未遭破壞——事實上,昌化軍城不過一軍堡,萬安軍城不過一小城,皆板筑土夯,經年失修,俱坍塌矣。唯有吉陽軍,乃用磚瓦包砌,周圍一里余,計二百四十二丈,高一丈六尺…開東、西、南門。更有寧遠“后河”繞流城北,河道長約八里,水源充足…”
“怎可能!”楊亮節第一個叫出聲來,其余諸臣皆失驚齊附。因為趙獵給出的數據實在太驚人了,一個地處海天一隅的下等軍州,軍民戶不過幾百,而且周圍多為獠民,怎可能建這樣一座堅城,更開鑿河道八里,這得多大工程?在這海天極南角落,有必要有可能搞這樣的大工程嗎?
趙獵對宋代或者說古代城池不了解,完全不明白諸臣為何如此吃驚。如果他了解宋朝的城池情況,只怕會比諸臣更驚異。
宋之前華夏磚石砌城僅三31座,占所知城池4%左右。到宋,有據可查的城池為383座,其中磚石城為84座,占18%。兩宋地方州軍財力艱窘,許多官員反對筑城。甚至到明初之前,海南即使州縣官署也常限于茅草房。筑城所費民力之巨,異常突出,何況吉陽這樣與抗金、抗蒙毫無關系的最弱下等州軍。
而且需要指出的是,單面包磚與雙面包磚,差別巨大,宋代很多磚城也只是向外迎敵一面的城墻包磚,內面依然是板筑。這樣自然不耐豪雨。無論瓊管也不過單面包磚、萬安軍、昌化軍更是土夯小城,而吉陽軍卻是頂級配置——雙面包磚。
瓊州四州軍中,吉陽軍最遠僻、戶最少、最貧窮,但配置卻不在廣南憑何一座堅城大埠之下。而且這情況連朝廷都不太清楚,以至放著一個豪城不駐,反而盡在南恩州(廣崖)、寧都(歷史上蘇劉義所擇之基地)這些地方打轉轉。豈非咄咄怪事?
吉陽軍這樣一個橫空出世的奇城,立刻引起群臣濃厚興趣,首先就是要確認趙獵消息來源的準確性。
“先聲明,我事先對瓊州的情況一無所知,這些資料,俱來自下面軍民,而且經過反復考證,有些消息更是來自曾居于瓊州的軍屬。我相信,這些東西,他們編不出來,也無必要,更不可能。所以,可信度很高。”趙獵明確消息來源,讓群臣寬心之后,更進一步分析道,“眼下駐于瓊管的是阿里海牙手下大將、瓊州總管龍文貌。中萬戶府萬戶是阿里海牙長子忽失海牙,副萬戶是馬成旺。管軍五千余,其中精銳為一千‘北庭軍’,另有兩千漢軍,兩千新附軍。整個瓊州總兵力就這五千人,除主力駐守瓊管外,還要分駐萬安、昌化、吉陽諸軍,以防御八番諸獠。根據種種情報顯示,吉陽軍駐軍最多不過千人,分別駐守著漢軍與新附軍,此乃元軍薄弱處。若我避開瓊管元軍主力,以迅雷之勢繞至吉陽,發動突襲,以王師對新附軍的震懾力,有心算無備,當可速取此城,以為肇基之所…”
最后,趙獵再次提醒:“我不知道吉陽軍為何會有這樣一座堅城,我寧愿把這看做是上蒼賜與我大宋的一份厚禮。我希望大家靜下心好好考慮,要不要把握這個機會——我要提醒在座諸君,我們沒時間了。元軍隨時會來,晚走不如早走,早走早安全。”
趙獵這個新提議太具誘惑力了。一座少見的堅城,符合文天祥、楊亮節的“圣后當居堅城大埠”的想法,只是地點偏遠了點,但勝在安全。
同時,吉陽軍也符合張世杰、蘇劉義想要的“尋一形勝之地筑基,一邊屯兵積谷,一邊與番人商賈”的主張。只是募集四方義勇,整軍備戰這方面受地偏人稀限制,怕有些難。
群臣反復商討,為鄭重起見,更招來下面的軍民詢問,皆如趙獵所言。最后陳宜中一舉拍板:“正如孟備所言,此乃上蒼賜與我大宋的一份厚禮——天與弗取,反受其咎。諸君切莫自誤。”
張世杰與蘇劉義找來曾在吉陽呆過的軍屬,反復核對后這座堅城的情報后,不得不承認,這座城,易守難攻,而且遠離元軍主力,安全系數非常高。在當下,沒有比這更適合的托庇之所了。唯一不足的是,招兵買馬挺困難。所謂有一利就有一弊,端看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而從當前情況看,明顯是前者,兩人互望一眼,默默點頭。
楊亮節雖然還是對這座城遠離傳統政權中心不滿,但也因趙獵的提醒而意動:“孟備所言在理,無論吉陽軍如何,此地都不可久留。事不宜遲,遲則生變。”
文天祥認為南下是逃亡之舉,憤然道:“當此逆局更應奮進,豈可囿于堅城,耽于安逸?”依然堅持北上主張。不過這一次群臣幾乎沒有支持他的,這些將官都經歷過厓山之戰,慘痛的教訓,使他們更現實也更清醒,再不敢輕言冒進。
于是群臣一齊上書,請皇太后下旨,攻取吉陽軍,定基肇業。而文天祥則洋洋灑灑上疏千言,力證北上在政治上的正確性與必要性,請皇太后勇銳進取,逆流奮錐。
當日,楊太后下旨:著令趙孟備、江風烈、馬南淳北上尋機施救馬南寶。全軍轉而南下,攻取吉陽軍。
半個時辰之后,趙獵帶著幾桶火藥、十余塊鐵錠及一群大宋軍器監的能工巧匠登上戰船,下令立即出發。
江風烈訝然問道:“我當趙兄要向皇太后討要軍兵器械,為何卻是要一群工匠?”
趙獵笑問:“你的白衣衛要不要換換裝備?”
江風烈似乎想到什么,驚喜不已:“趙兄莫不是…”
趙獵朝那邊圍攏一團、專注研究燧發槍圖紙的郭大匠等匠人笑瞅一眼,微微頷首:“沒錯,咱們要救人,就得先武裝起來——給我一隊白衣衛,還你一支火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