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松說道:
“劉備向來懼怕的人,只有一個,那便是曹操。自劉備得徐州以來,屢次敗于曹操之手,勢窮力竭,才逃往荊州依附劉表。
“現在曹操雖然被滅,但燕國公袁熙的文韜武略,比曹操更強十倍!若能請燕國公發兵救西川,劉備必定倉皇而逃,再也不敢窺視西川了。”
劉璋不由點頭說道:“燕公智略,的確比曹操更強,而且實力強大,遠勝劉備數倍。只是…燕公既然沒有收取西川之心,是否會因為蜀中偏僻,不想勞師動眾地阻止劉備?”
張松笑道:“主公多慮。在燕公眼里,劉備和主公不同,不會滿足于西川一隅之地,如果被劉備得了西川,勢必侵擾漢中,甚至威脅關中,效仿當年高祖出川故事。所以,對燕公來說,主公您坐擁西川沒問題,但劉備收取西川,一定不允許。”
張松這話,潛臺詞就是說劉璋不如劉備,沒有雄心大志。
不過,劉璋也不生氣,而是說道:“燕公已經班師。還需勞煩別駕走一趟,勸他回轉方可。”
旁邊黃權急忙說道:“主公,不可!劉備是豺狼,燕公更是虎豹之類。我等為了趕走一條豺狼,卻請來了猛虎,豈不是飲鴆止渴?”
從事王累也勸說道:“燕公雖然表面上沒有收川之心,但若是被邀入川,必然會改變心意,順勢奪取益州!我益州之眾,可以阻止劉備,但萬萬阻擋不了燕公大軍。愿主公詳察!”
劉璋遲疑不決。
張松忽然仰天大笑。
劉璋皺眉道:“別駕何故發笑?”
張松笑聲止歇,說道:“我笑黃主簿、王從事,都是杞人憂天。我等只需聯絡燕公,請他派一員上將進攻葭萌關,斷劉備歸路即可;什么時候請燕公入川了?劉備若被斷后路,糧草不濟,軍心必亂,早晚被主公所擒。如此一來,不需燕公入川,我等已經可以阻擋劉備。”
劉璋點頭說道:“燕公無圖謀益州之心,雖勢力強大,但于我無害。張別駕之言有理。”
張松說道:“請主公從速發書,免得燕公大軍撤離漢中。”
黃權、王累仍然勸諫。劉璋叱道:“我都沒有信心能阻擋劉備,你們又能做什么?不讓我聯結燕公,我早晚要成為劉備的階下囚!”
叱退二人,劉璋便火速修書,仍要派遣張松北上漢中求援。
張松推辭往來奔波,“足疾”發作,難以遠行;然后推薦他的好友法正,攜書北上,劉璋應允。
漢中,南鄭城。
張郃接到了法正遞送過來的書信,款留法正在館驛暫歇,然后去報知白曉文。
此時白曉文明面上已經撤離漢中,不過實際上仍然留了下來,靜等良機。
閱讀過劉璋求援的信件之后,白曉文大笑道:“張松真是我的得力臂膀,完美達成了我的初步計劃。”
聽說來使是法正,白曉文點頭說道:“這是張松不忘故友,不圖一人顯貴,想要讓友人同享富貴,所以托法正前來。速速召見,不可慢待。”
白曉文親自接待法正。
法正見到白曉文,喜道:“我就知道,燕公不可能對益州無意,撤離漢中!那張永年,還對我遮遮掩掩。”
白曉文笑道:“以孝直之才,又何須永年言明。我意在西川,斷不可讓劉璋割據在外,更不可能讓給劉備。”
法正點頭說道:“燕公,現在形勢雖然有利,但并非入局的最佳時機。”
白曉文笑問道:“孝直以為,何時入局為妥?”
法正道:“劉備已經襲取涪水關,兵鋒直指雒城。劉璋雖然派軍把守雒城,但我等揣度兩軍之力,劉璝等四將必然擋不住劉備,雒城早晚要被劉備拿下!
“到時候劉備兵鋒直指成都。然而成都城高墻厚,仍有精兵數萬,內部糧草足可支用一年,在外部有希望的情況下,劉璋不會馬上投降,成都尚可支撐一段時間。
“燕公等到雒城陷落之后再發兵,好處有二:其一,可以讓劉備戰線拉長,來不及回援葭萌關、涪水關,而后路已被燕公截斷,首尾不能相顧!其二,劉璋失了大半個西川,自身難保的情況下,也沒有能力阻止燕公收取西川。這便是一舉兩得。”
白曉文笑道:“張松曾言孝直多才,果然是盛名之下無虛士。你為孤設下的計策,還有一項好處尚未說出:其三,劉備若是困在西川,則荊州之地無主,孤便可命一上將,趁勢取之。”
法正稱贊道:“燕公思慮宏遠,在下不及。”
當下白曉文設宴,讓荀攸和眾將作陪,賓主盡歡。
席間,忽然有人來報,鄴都有急信送至。
白曉文拆閱信件,展開看時,不由眉頭微皺。
荀攸察言觀色,便問道:“主公,鄴都可有事發生?”
白曉文搖頭說道:“并非鄴都出事,而是江東孫策,有了動作。”說罷,將董昭寫來的信件,傳示給在場眾人,法正也不例外。
荀攸閱讀過后,吃驚說道:“孫策發兵北上,進攻皖城,兵鋒直指合肥!主公,合肥乃是淮南咽喉,戰略地位極其重要。江東若得合肥,則可以北向徐、豫,爭雄中原;中原據有合肥,則可以扼江南之喉而拊其背。若是合肥有失,則淮南之地,不復為主公所有。”
席間眾人,要說誰對合肥的戰略意義最清楚,就只有曹操舊部的荀攸了。
白曉文又何嘗不知道合肥的重要性?
在三國演義之中,赤壁戰后,孫別人家的好兒子十萬仲謀同學,曾屢次親征,就是為了占領合肥。當然,他也不幸淪為張逍遙津文遠同學的經驗大禮包,傳說中的八百破十萬的神話,在演義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由于張遼面對孫權的出色表現,合肥一直牢牢掌握在曹氏集團手里。
張郃說道:“中原是我軍根基,兩川的重要性還在其次。主公不宜遲疑,應該作速返回鄴都,提兵南下,解合肥之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