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所有的坦克發動機,都被重新裝了回去,只剩下希瑞克一起搗鼓的這輛。
這輛坦克,是整個坦克部隊中,摩托化時間最長的一輛,針對這輛坦克,技術人員決定將它的發動機拆開,檢驗一下發動機的具體狀況。
在二戰中,坦克發動機的壽命是很短暫的,其中最短的,當屬粗制濫造的蘇聯坦克。
比如,蘇聯的王牌的T34坦克,中修與大修的時間間隔大概是150小時和300小時。
這也受很多因素制約,有的開到250小時還能跑,有的只跑了二三百公里,發動機就報廢了。
比如,工廠的生產水平,歷史上的1942年,蘇聯軍工后撤,工人平均素質也在急劇下降,結果,當年很多T34僅僅在運行35到40公里后便需要一次大修。
不過,對蘇聯人來說,這已經能維持住了,因為,一般的坦克的壽命并沒有長過他們的大修時限,前線的坦克壽命并不長,平均下來四到十天,或者一到三次突擊。當年蘇軍坦克除役前的平均里程是66.7公里,小于大修里程半數。大多數坦克僅僅是生存不到自然損毀的時間。
這也讓蘇聯在二戰后得到了一個結論,武器造出來,就是要消耗的,不用太長的使用壽命,反正打仗的時候也用不了多久。
這個結論,在戰爭時期或許正確,但是,在和平時期就純屬浪費了,蘇聯的米格29的RD33,發動機大修間隔只有300小時,而西方的有上千小時,這樣,發動機的浪費,讓飛行成本增加不少。
如果坦克的性能不足,那只能成為消耗品,如果坦克性能強悍,那就不是了,所以,在希瑞克的要求下,坦克的使用壽命是很長的。
比如,現在的黑豹坦克,就有1500公里的平均壽命。
其中最大的優勢,就是精密加工的能力,相比粗制濫造的蘇聯坦克,德意志的坦克,是很精密的,坦克的發動機尤為如此。
加工越精密,那發動機的壽命就越長,比如,這個時代的發動機還需要磨合,但是到了后世,發動機根本就不需要磨合,因為在制造的時候,就已經精密加工了,后世很多重卡的發動機,都是10萬公里長換油的,買到了新車之后,第一次換機油,是10萬公里之后的。
同時,發動機的壽命,也是和調教有關的,同一款發動機,不同的調教,馬力不同,那為何都不調解成大馬力的?馬力越大,壽命就越短,后世有牛人可以把任何一款汽車發動機調節到1000馬力,不過都只有幾分鐘的壽命。
現在的黑豹2坦克,是降低重量的版本,相應的,發動機的馬力就被調低了。
是靠源源不斷的坦克海的戰術,還是靠質量戰勝數量?對德國來說,后者是正確的。
蘇聯打贏二戰,幾乎就是靠人命堆出來的,每次戰役,蘇聯勝利,也都是慘勝,因為勝利的蘇聯方面,比失敗的德國方面,死人還要多。
蘇聯有人命,德國沒有,德國的士兵,都是寶貴的。
現在,這輛使用時間最長的坦克,越野行程已經到了800公里,將這輛坦克的發動機拆開,就是為了檢驗一下發動機的具體情況,能不能再跑800公里?
在場的,還有幾名專門從德國趕來的邁巴赫的技術人員,對他們來說,這也是一次寶貴的機會,他們以前的時候,在國內進行的測試,是在和平環境下的,而現在,在真正的戰場上,這款發動機究竟如何?
他們都在等待著這次拆解。
發動機拆下來之后,放到了架子上,隨著一個個螺絲被拆下來,氣缸蓋拆開了。
里面,有黑色的痕跡,那是發動機的積碳,對于柴油發動機來說,這是不可避免的,不過,積碳很少,完全在合理的范圍內。
下面也被拆開,活塞,連桿,都擺放在了地上鋪好的油布上。
幾名技術人員,利用卡尺等工具,測量活塞。
“磨損很少,幾乎忽略不計。”
“油封完好,沒有竄機油的現象。”
蘇聯的坦克,跑一百多公里,就得加機油,為何?因為他們的活塞密封性不好,機油就躥上去了,而現在,德國的機械加工能力出色,密封性良好。
“照這種情況看,再跑800公里,完全沒有問題。”最終,邁巴赫的工程師,得到了結論。
黑豹2坦克的發動機,大修間隔,可以定在1500公里!甚至,到了戰場上,時機不合適的話,跑到1800公里,甚至是2000公里都沒有問題!
希瑞克點點頭:“嗯,咱們的坦克,性能方面,完全可以滿足咱們的使用,質量也不錯!”
這個時代,蘇聯人的T34,還沒有定型呢!蘇聯馬上就該大清洗了吧?要是能搞點動作,讓斯大林把科什金扔到監獄里就好了!
現在,蘇聯人最先進的,應該是T26吧?不知道現在的意大利人,是否跟蘇聯人的這種坦克遭遇了?
“轟隆隆,轟隆隆。”坦克發動機在轟鳴,CV33坦克的履帶,碾壓過了原野,他們的前面,是一個叫做田園之家的公園。
這里是他們的主要突破點,而在對面,有意大利的國民軍的幾個旅和國際縱隊的一部分士兵在堅守。
CV33坦克的機槍,在不停地射擊著,這是它唯一的武器,此時,坦克內的乘員,都是惴惴不安的。
他們知道,自己的小坦克,根本就擋不住,這個移動的機槍堡壘,又是對面的好目標!
所以,在距離對方還有上千米的時候,他們就開始掃射了!萬一機槍子彈打光了,他們就可以名正言順地下去重新裝彈了!
可惜,這次,他們沒有那種運氣。
當他們沖到一千米的距離上的時候,只見對面,在工事的缺口處,涌出了幾輛他們沒有見過的鋼鐵怪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