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一千四百七十六章 天下風物

  以房俊今時今日之地位,能夠讓他親自出手設計這個陷阱,豈能還給賀蘭楚石留出活路?

  賀蘭楚石必死無疑。

  只不過這賀蘭楚石乃是武媚娘姐姐亡夫的兄弟,論起來還是親戚,卻不知哪里得罪了房俊,要被往死里整…

  當然這話岑長倩絕不會問,他從一介白身被房俊拔擢為左金吾衛長史,正是少年得意、躊躇滿志之時,立志做一番大事、立一番功績,哪里在乎區區一個賀蘭楚石之生死?

  既然大帥交代下來,那自己就盯住賬目,等尋到錯處,以軍法處置就行了…

  高侃叮囑道:“臨近年關,最是治安要緊之時,且軍中變動極大,后勤各個方面都要嚴加注意,絕不能出現任何閃失。岑長史年少聰慧,深得大帥之信任,還望能夠腳踏實地勤勉任事,切勿驕躁,以免惹下亂子。”

  他知道岑長倩是岑文本的侄子,自小在身邊養大,更知道岑長倩算得上是房俊的“門生”,深受房俊之青睞,年紀輕輕便委任為左金吾衛長史,假以時日,前途不可限量。

  但也正因如此,他覺得應該多多提醒這個聰慧的少年,有些時候出身好、有能力也并不一定能夠前程似錦,最重要還是踏踏實實辦事,心沉下來,腳踏實地。

  不積跬步,何以至千里?

  岑長倩肅容受教:“將軍放心,末將不敢壞了大帥大事,也多謝將軍教誨。”

  高侃頷首微笑:“出身名門,卻全無紈绔浮夸之氣,不似那等世家子弟混吃等死之輩,好好干,我看好你!”

  岑長倩面色古怪,遲疑一下,小聲道:“這等話語私底下說說就好,將軍切莫在人前多說,否則怕是要惹得大帥不滿。”

  什么叫“紈绔浮夸之氣”?

  這豈不就是在說大帥以前的作風?

  指桑罵槐?還是含沙射影?

  高侃一愣,強笑著擺擺手:“大帥胸襟廣闊、虛心納諫,豈能在乎這個?”

  心里卻暗暗警醒,這話往后可絕對不能再說了…

  唐朝并無“過年”之概念,真正隆重的節日是上元節,只不過年末歲尾各項祭祀扎堆兒排在一處,故而顯得年節之時極為重要。但也正是因如此,長久下去,使得“過年”逐漸成為華夏最為重要的節日。

  房俊這些時日累得夠嗆,各種各樣的祭祀都需要他張羅、主持,家里的、朝廷的,幾乎每日都要進行一場,家里的還好說,朝廷里的祭祀項目基本都是大張旗鼓、禮節繁冗,很是折騰人。

  然而“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無論家族還是國家都將祭祀奉為最重要之事,代表了一個國家的氣象、甚至華夏文化的傳承,絕對不可能忽視省略。

  這讓人久違的記憶泛起波瀾,一些似乎逐漸遺忘的東西再度被憶起,上輩子每到過年,散布在天南海北的孩子們無論如何都會返回家中,與父母一起闔家團員、歡度佳節,一列列塞滿的火車奔馳南北,穿梭的車流擁堵滯澀,然而再大的困難也阻止不了思鄉的游子在這一天倦鳥歸巢。

  “過年回家”,這是烙印在國人骨髓里的基因。

  也正因于此,國人能夠混淆家鄉、他鄉的概念,一個是生我的地方,一個是養我的地方,何分彼此?

  漸漸的,家鄉與他鄉、家與國聯成一體,融匯成了“團結”這個詞匯…

  林邑地處南方、四季盛夏,在中原王朝入主之前,昏庸落后、愚昧混沌,無節氣之區分,亦無年節之確屬,更無歷法之創新,所用之歷法全部借鑒旁人,要么是天竺、要么是中原,故而導致祭祀混亂。

  而林邑之祭祀也多是各個地方一個村、一個寨聚而為之,五花八門、稀奇古怪,并無全國性質的祭祀。

  在大唐租借峴港、海防等港口,并且在宋平等地駐軍之后,兩國之間商貿外來頻繁,來自于大唐的絲綢、瓷器、紙張、布帛等奢侈品涌入林邑,深受林邑貴族之喜愛,常常為了一套瓷器而一擲千金,而林邑的稻米、木料等廉價商品則在港口裝船,一船一船運往大唐,支撐起大唐的民生需要、基礎設施建設。

  辛勤、聰明的唐人漂洋過海來到林邑,他們收購稻米、開設米鋪,購買門店、開設飯館,甚至開設青樓、賭場,賺取林邑人的每一文錢。

  海量的財富涌入林邑,導致林邑上層貴族對大唐推崇備至,深受大唐燦爛文化之熏陶,穿唐衣、寫漢字、讀唐詩,成為林邑貴族的日常生活。上有所好,下必效焉,富庶、繁榮的大唐成為林邑人心目中無限向往的國度,唐人在林邑的地位無限拔高,一言一行都被林邑人奉為圭臬。

  隨著兩國商貿的加深,整個林邑都緊跟大唐的步伐,大唐的歷法也在林邑得到推廣應用。

  于是林邑人便發現,進入臘月,唐人的行為開始奇怪起來,他們大肆購買香燭、祭品,在家中、店鋪之內供奉各種各樣的神明,整日里香火繚繞、祭祀不絕。

  林邑人疑惑不解,為何唐人會信奉那么的神靈?

  遇到天災人禍的時候,他們又應該選擇向哪一個神靈祈求保佑?

  然而等到了臘月二十八,所有林邑人都懵了。

  街面上幾乎所有唐人開設的米店、飯館、醫館、青樓、賭場等等商業場所,皆掛上條幅且由店中伙計解釋,臘月三十的下午店鋪將會歇業,直至正月初五才會開門營業。

  林邑人頓時就炸了,這還了得?

  飯館、青樓、賭場之類也就罷了,可米店歇業,無處買米;醫館歇業,何處求醫?

  雖然搞不懂唐人為何放著生意不做也要歇業,但林邑人并沒有反抗或者質疑唐人的想法,既然你們臘月三十歇業,那在此之前我就把該買的都買了還不行?

  于是,自臘月二十八到臘月三十的三天里,無以計數的林邑人涌入唐人的商鋪,購買一切生活必需的物資,米面糧油、布帛紙張、瓷器陶器、金屬制品…

  即便唐人商鋪在此之前已經囤積了大量的貨物來應對這樣必然出現的場面,卻依舊大部分商鋪的庫房被掃蕩一空。

  廉價的貨物被清空,運進來的則是新鮮的稻米、黃澄澄的銅錠、巨大的木料、堆積如山的香料…

  所有唐人借助年節之利,大發橫財。

  這一幕在所有與大唐通商的地域發生,林邑、真臘、柔佛、三佛齊、新羅…尤以倭國為甚。

  倭人困居島國,周圍茫茫大海、橫無際涯,只能生存于山嶺河流之間,不曾創建文明,愚昧落后。隨著造船技術的發展,終于有人出入島國,剛剛接觸外人,便是深受華夏文化影響的朝鮮,之后再與漢人接觸,對華夏絢爛之文化驚為天人,卑躬屈膝、崇尚無比。

  一代又一代的倭人孜孜不倦的學習華夏文化,甚至屢屢派遣使者前往漢土求學,儒家、墨家、建筑、數學、音律、政治…瘋狂汲取著華夏文化的養分,學以致用。

  寰宇之內,若說對華夏文化崇尚之高、愛慕之深、學習之勤,非倭國莫屬。

  當天皇一脈斷絕、蘇我一家墜落,倭國四分五裂,甚至每一個村子、每一個山頭都各自為政、相互攻伐,但是對于侵入島國搶占資源的唐人非但沒有一絲一毫的恨意,反而沾沾自喜,以“華夏之治民”而自居。

  他們只恨恣意殺戮同胞的蝦夷人,恨不能將蝦夷人抽筋扒皮,卻始終對唐人敬畏有加、奉若神明。

  各地倭人多有懇請唐人一統諸島、并入華夏之愿,甚至不滿足于成為大唐“羈縻之地”,而甘愿并入大唐版圖,成為大唐治下之州府,子孫后代生生世世為唐人…

  劉仁愿負手走在飛鳥京的街頭,看著倭人貴族、平民在“哄搶”唐人店鋪之內的貨物,沿街無論唐人、倭人的店鋪、住宅全部掛起華夏風格濃郁的燈籠、瑞獸,仿佛置身于大唐國內,對身邊的房遺直道:“倭人畏威而不懷德,能夠使得倭人心向大唐、崇慕華夏,皆大郎教誨之功也。”

  房遺直也好奇的看著街道上面景色,他來到倭國便投身入教育之中,與人合伙開設了數出書社,教授四書五經、春秋大義,平素鮮有出門。雖然也知道倭人崇慕華夏文化,卻不知居然到了這等衷心依附之地步。

  置身于倭國都城飛鳥京,卻儼然游走于昔日大唐某一處城池的街頭,哪里還有半分異國他鄉之風情?

  他搖搖頭,不敢居功:“畏威與懷德,其實并不對立,若無威凌天下之勢,旁人縱然心有崇慕,也少了一份迫不得已,未免不夠純粹,只有刀子放在脖子上,那份崇慕才最是真摯。”

  倭人崇慕華夏文化是真,但若無大唐皇家水師凌霸倭國諸島之威勢,倭人大抵也只是想要學以致用、強大己身,豈有如今全民“慕唐”之風氣?

  劉仁愿原本是想要吹捧房遺直一番,聽聞此言,也不得不頷首認同:“倭人賤皮子。”

  房遺直笑道:“這并非賤不賤的問題,而是文化根源的問題。我們文化鼎盛、先賢諸多,講究的是遇強愈強、絕不低頭,而倭國沒有那么源遠的文化,更無明哲大義的先賢,所以只知道遇強俯首、持強凌弱。如此民族,縱然有一時之強盛,也只能倒行逆施、凌弱弱小,最終轟然倒塌。只知‘霸’,不知‘王’,焉有長久之理?”

  劉仁愿列咧嘴:“區區島國,還妄想有強盛之時?只需按照大帥的計劃施行,三五十年便可將倭國諸島之精華悉數吸納,使其國民長久陷入戰亂,最終亡國滅種。”

  不知為何,大帥從艦船登陸倭國的那一日起,便對這個國度顯露處無與倫比的恨意,誓要將其亡國滅種才肯罷休。

  而現在,蝦夷人就舉著唐人賣給他們的屠刀,在倭國諸島對倭人趕盡殺絕…

大熊貓文學    天唐錦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