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先生放心的忙去吧,你和你們墨家的想法我都知道了,到時候定不會辜負你等。”李悠沒有評價他的勸進表,命人將其手下后安慰道,隨后顧將子喜滋滋的離去了,等消息傳開,京城頓時炸開了鍋,上到宰輔之臣、下到微末小官,各式各樣的勸進表如同雪片一樣向李悠這邊飛來。
王機、姚廣孝等人本來還打算先發動手下的小官上表,然后自己再跟進,但是現在一看身份不下于他們的顧將子竟然不按套路出牌先下手了,于是再也顧不得原來的計劃,紛紛爭先恐后的將自己的勸進表遞了上去。
錢驊、羅世績、鄭飛黃、江隨云等人的使者在京中等候多時終于等到了期盼已久的消息,也連忙將自家上官的勸進表送入朝堂;就連那些對李悠腹誹不已的世家中人、舊士紳們也不肯錯過這個討好理由的機會,一篇篇高手寫就的文章被他們遞了上去,希望能夠憑此獲得新皇的青睞,從而恢復舊日的風光。
而跟隨大軍進入京城的越王也絲毫不肯落于人后,他也以大魏宗室的名義上表稱如今大魏的氣數已盡,新皇登基乃是天命所歸,希望借此能夠給自己換取一個安穩的下場;消息傳到宮里,宅在武德殿里的福王忍不住破口大罵,這本來是他早就打算做的事情,沒想到竟然被越王搶先了!
于是福王不敢怠慢,連忙從武德殿里出來,難得的出現在了朝會之上,向文武百官表明了自己的態度,福王先是回顧了一番李圭登基以來的諸多事端,再大大地稱贊了一番李悠抵抗北虜、護佑中原百姓的功績,然后又將自己貶低的一無是處,再三聲明自己實在不是當皇帝的這塊料子,理當將皇位禪讓給李悠。
見到他如此識趣,絕大多數朝臣十分高興,只恨不得當天就將李悠扶上寶座,只可惜如此重大的事情卻不是倉促之間可以搞定的,該走的流程一樣都不能少!李悠先堅決拒絕了福王的建議,以表明“不是我想當這個皇帝,是你們非要讓我當”的態度。
雖然被拒絕了,但福王和眾朝臣卻誰也沒有將其當做一回事兒,三揖三讓的流程固然要走,但是該忙的事情也一樣要忙,他們開始討論起禪讓儀式的各項流程來,但是在此之前還有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要做,那就是把新朝的國號先定下來。
這取國號可是很有講究的,不能隨便亂起,必須遵循一定的規律,按照中原的慣例,國號取名一般有這么幾種途徑:
其一,以來源地命名,諸如夏部落酋長啟建國,以夏為國號。周酋長姬發滅商建國,以周為國號,秦的祖先為嬴姓,因養馬有功被周封于秦地,故而以秦為國號。
其二,以封爵為國號,如隋的國號來自楊堅稱帝前承襲其父楊忠的隨國公之爵,漢高祖劉邦被項羽封為漢王,遂以漢為國號,而唐國公就成了李淵為大唐命名的原因。
其三,以發跡地為國號,,遼太祖發跡地盛產鑌鐵,故該國第六代皇帝遼圣宗改國號為遼,象征國家如鐵堅強。
其四,循讖語義,例如南朝時蕭道成在取代劉宋登基稱帝時接受了朝臣“金刀利刃齊刈之,今宜稱齊。”的建議,以為齊可以壓過劉宋故而以其命名;而金太祖認為“遼以鑌鐵為號,取其堅也,鑌鐵雖堅,終亦變壞,唯金不變壞。”為顯示比遼更堅強,便以金為國號;清朝以水克火為理由取國號為清。
其五,以建國者姓氏命名,例如戰國時的韓、趙、魏三國。
其六,尊崇沿襲,武則天、郭威等尊崇周禮,欲仿周制或因周朝延續長久而沿用周之國號,劉知遠以漢高祖劉邦乃是自己祖先為理由以漢為國號等等。
因為有這些固有的規則,所以新朝的國號并不難取,李悠出身嘉州,爵位封號也是嘉州伯,所以嘉字就成了新國號的最熱門選擇;朝中幾名飽讀詩書的大學士率先站出來提出了以“嘉”為國號的想法,立刻獲得了群臣的一致贊同。
李悠當然也不會在這種小問題上和他們鬧別扭,而且中華、華夏之類的國號也實在是不符合現在的形勢,所以就淡定的接受了這一建議,嘉朝將取代魏朝成為新的國號。
國號既然已經確定,那么接下來就該考慮年號的問題了,這次照舊是諸多文臣引經據典的爭論了一番,提出了多個年號供李悠選擇,因為李悠武功頗盛,所以在他們提供的選項當中,帶“武”字的年號最多。
“我看這年號就喚作洪武吧。”李悠從他們提供的選項之中選擇了一個自己較為熟悉的年號,以朱元璋驅逐蒙元恢復漢人江山的功勞,也算是沒有辜負李悠。
國號和年號都確定了,那么剩下的事情就該群臣去按照慣例去操辦了,接下來群臣開始了緊張的忙碌,要準備新皇登基的十二章袞服,要打掃皇帝居住的紫宸殿,皇后和后妃居住的后宮,給福王準備出宮后的居所,欽天監要選擇禪讓登基的良辰吉日,五城兵馬司和皇城司負責維護京城的安全,千萬別在這緊要關頭出什么亂子。
邊塞諸軍也要日夜警惕,別讓北虜和河東的蠻夷擾了李悠的登基大典,同時他們也在期待著李悠登基之后會給他們送上什么封賞。
接下來數日,李悠和福王又接連上演了兩次相互揖讓的好戲,最終在第三次之后李悠方才坦然接受了他禪讓皇位的建議,這下子福王和朝中的文武百官才算徹底放下心來,隨即李悠投桃報李分別冊封福王和越王以公爵、侯爵的爵位,只要這兩家人不鬧出什么幺蛾子,李悠就會保他們一生清閑富貴。
欽天監的良辰吉日也已經選好,李悠登基稱帝的日子定在了十日后,各項工作也已經接近完成,就等著時辰已到正式登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