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年底,新聞媒體喜歡對各行各業做一個年終總結,電影行業也不例外。
《當代電影》雜志對這一年國產電影進行了梳理和盤點,還附帶詳細的分析和點評。
其中就有關于好夢公司的文章。
經過兩年的經營,好夢公司因為制作了兩部高票房的娛樂片而備受業界關注,尤其是在喜劇電影上,為國產電影開創了一條新路。
兩次同類型電影的成功說明這種成功是有跡可循的,是可以復制的。
如果只是特例,那沒有太大的研究價值,正因為可以復制,才引起了各方的注意。
低成本喜劇片取得高票房,這種以小博大的好事誰都喜歡。
絕大多數媒體把目標放在了馮曉剛和葛尤這對搭檔身上,認為兩人的組合是電影成功的關鍵,馮曉剛把葛尤身上那種平民氣質和小人物性情表現的恰到好處。
經過這兩部喜劇片的合作,兩人已經形成了一種品牌,具有了品牌效應。
唯獨《當代電影》把目光放到了電影的制片人林子軒身上。
雜志社的編輯梳理了林子軒的成長軌跡,從電視劇到電影,非常的詳細,甚至包括林子軒在京城廣播學院的事跡。
他們對林子軒做了一次專訪。
林子軒一般不接受媒體的采訪,可這本雜志的主辦單位讓他沒辦法拒絕,它是由華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和京城廣播學院合辦的電影理論期刊。
這相當于他母校創辦的雜志,他怎么好拒絕,以后還想不想在廣播學院的圈子里混了。
華國國內的電影理論期刊眾多,其中較有影響力的是京城戲劇學院和京城電影學院的學報,還有各大電影制片廠旗下的雜志。
這些期刊的專業性較強,不是普通的娛樂雜志。
《當代電影》的編輯對林子軒的成功做了一番分析,發現無論在電視劇行業還是在電影行業,林子軒的成功有幾個因素。
一個是劇本緊跟時代潮流,從最初的《頑主》到現在的《不見不散》,寫的故事和時代息息相關,都是小人物的故事,也可以說是貼近生活。
第二個是有國際化傾向,《京城人在紐約》和《不見不散》都是在國外拍攝。
國內的電影人大多都不具有這種眼光,很少有和國外電影公司合作的經驗,大家更多的是爭搶國內的資源,而不是放眼國際。
第三個是在投資上很大膽,當初敢貸款150萬美金拍攝《京城人在紐約》就是例證。
從電視劇到電影,從編劇到制片人,現在還是影視公司的老板,林子軒的成長軌跡極為清晰,一步步的走過來,踏踏實實。
采訪的很多事情大家都清楚,只不過需要林子軒再說一遍。
尤其是他和馮曉剛、葛尤之間的關系,在京城演藝圈里,不少人認為是他給馮曉剛和葛尤提供了成名的機會。
林子軒不這么認為。
他覺得是金子在哪兒都會發光,馮曉剛和葛尤的成功是自身努力的結果。
在這次采訪中,他一再強調自己不能算成功,只是趕上了好時候。
“我就是趕上了好時候,要是在以前的年月,我可能還在電臺做少兒廣播呢。”林子軒淡然道,“這個時代每天都在變化,日新月異,只有跟上時代的潮流,才能有所作為,不然就會被時代所淘汰。”
送走了《當代電影》的記者,林子軒和慕姍姍一起出門,他們要去參加《不見不散》的慶功宴,地點是在友誼賓館。
他上次是和馮曉剛說笑,姜聞可以在京城飯店請客,他卻不想那么張揚。
更何況,《不見不散》的票房剛過三千五百萬,不算是個理想的成績。
按照國內票房分成的規則,華影公司拿去百分之六十五,也就是兩千兩百萬,只剩下一千三百萬左右,京城電影制片廠和另一家投資商要分去五百萬。
落到好夢公司手里不到八百萬,這是藝術中心和好夢公司共同所有。
再去掉公司的各項開支,這部電影最終的凈利潤不到三百萬,之所以造成這種局面是因為好夢公司沒有電影的發行權,發行權掌握在國有企業手里。
在國內,一部電影的主要收入依靠的就是票房,沒有周邊產品和海外版權。
在盜版光碟的影響下,錄像帶的收入銳減,華國電視臺的電視播放權都是打包價,幾萬塊而已,就這還不能完全拿到手。
可以說,民營影視公司在電影的出品和發行方面處于絕對劣勢。
如果能拿到發行權,就能直接和院線合作,或者嘗試進入海外市場,增加收入渠道。
不過相對于其他民營影視公司,好夢公司的業績相當搶眼,兩年時間,公司的總資產從十萬暴增到八百萬,算得上是獲利豐厚了。
“采訪的怎么樣?”在車上,慕姍姍詢問道。
“還行吧,都是平常的問題,沒什么新鮮。”林子軒不在意的說道。
《當代電影》是一本相對嚴肅的雜志,記者問的問題都很專業,很少涉及八卦,他們更多的是想了解林子軒成功的經驗,以及對于國產電影的看法。
讓林子軒沒想到的是這期雜志把他當作了年度焦點人物來報道。
他們認為林子軒所代表的民營電影公司找到了一條成功的路子,很可能預示著國產電影未來發展的方向,值得研究和借鑒。
這讓林子軒進入了電影專家和學者的視線,引起了電影理論界的關注。
這時候,林子軒把車子停在友誼賓館外邊,牽著慕姍姍的手朝里走。
外邊是冰天雪地,賓館里面卻很溫暖,這次慶功宴邀請了不少人,除了相熟的朋友和《不見不散》劇組的成員,還有京城演藝圈的人。
大家都在一個圈子里討生活,互相捧場,就是一份情面。
作為宴席的主要人物,林子軒和慕姍姍的到來引起了不小的反響,瞬間成為了焦點。
一路走過來,都有人和他們打招呼,說著慶祝的話,一臉的熱情。
不知不覺間,在京城演藝圈里,有了林子軒的一席之地,不再是那個任人揉捏的新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