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遠征軍”這個名字,早在遠征軍還在太平洋戰場上作戰的時候就已經名聲在外了…其實這里更應該說是“名聲在內”,因為這名聲是由國外傳到國內的。
這名聲甚至就連被日軍占領的滿州國也不例外。
當然,更容易傳播的是蔣校長控制的區域,他可以利用報紙、電臺等進行大批量的傳播,在敵占區范圍內要傳播起來就相對困難了。
但困難并不代表無法傳播,相反,言論這東西有時越是控制傳播起來就越快,而且還神乎其神…這主要是因為在敵占區包括偽滿州國內,百姓生活在日軍和偽軍的壓迫之下苦不堪言,他們急切的需要某種精神支柱支撐著自己活下去。
這也就是為什么中國古代百姓越疾苦宗教越是倡盛的原因之一…百姓苦到無法生活看不到希望,就需要一個精神支柱說明自己繼續活下去,比如“今生受苦來世享福”或是“今生受苦是為了償還上輩子的債”之類的,否則苦到一定的程度自然而然的就會選擇走極端。
“走極端”的方式之一就是揭竿造反…與其餓死或受盡官吏鄉紳壓迫而死,還不如拿起武器放手一搏,至少死之前也能讓那些貪官污吏沒好日子過。
于是統治階級往往是積極倡導百姓信奉宗教的,這會在無形中增加百姓的忍受力減少“造反”出現的頻率,當然就會鞏固統治階級的統治地位。
這也是為什么在中國近現代會出現這樣的現像…越是弱后封閉的地區封建迷信就越嚴重,而隨著生活越來越好文化水平越來越高,封建迷信的人就成級數降低。
也正因為這樣,網上才有許多人說中國人沒有信仰,這論點之一就是中國人大多數都是無神論者。
其實宗教這東西,就像上面說的…一方面可以說是統治階級用來統治百姓給百姓洗腦的工具。另一方面,則是用來填補內心的空虛成為一個精神支柱。
如果反過來看,如果內心夠強大、內心不空虛,就不需要用宗教來支撐。
中國人大多數是無神論者沒錯,但這并不代表中國人沒有信仰。
相反,中國人不但有信仰,而且這信仰還要比外國人要堅定得多…這個信仰就是化。
外國人在碰到某個困難或是某種挫折時,第一時間想到就是上帝或是他們信仰的某個神。
中國人呢?
這時候他們大多想到的不是上帝,而是化里的某個名人的思想,或是某個成語、典故…比如“禮義廉恥”,比如“滴水穿石”,再比如“三千越甲可吞吳”等等。
這些成語這些典故是化的積淀,它代表的是五千年來祖先們在碰到困難時的做法及行為規范或是自我開解,它們都是祖先做過而且被認為是有效、有用的。
因此也可以說中國人信仰的是實踐,是真實的被證明有效、有可能的東西,而不是某個虛幻的神。每一個化時,就在潛移默化中學習、吸收了古人的經驗。擁有了這么強大的文化,當然也就不需要用宗教來支撐了。
言歸正傳。
“中國遠征軍”的戰績雖然在敵占區被日偽軍封鎖,但不可避免的被蔣校長的情報人員及其它流動人員帶進敵占區,且經過口耳相傳,而且在這種口耳相傳之下還越傳越神越傳越夸張…后來甚至都有“中國遠征軍”個個都是刀槍不入的版本(當時的中國百姓還真有許多人信這個,義和團就借宣揚“刀槍不入”來提升凝聚力)。
換而言之,敵占區百姓在某種程度上,實際上是把“中國遠征軍”當作他們支撐他們活下去的信仰了。
這也是在張弛亮出了“中國遠征軍”這個名頭時,百姓會激動得老淚縱橫的原因。
其實,張弛是因為一直都走在前頭所以感觸不深…遠征軍的進攻序列是二團做先鋒一團緊跟其后,而張弛就在一團。
這兩個團一路上幾乎就沒有停止過前進的腳步,他們所經過地方百姓其實已經得到解放,只是百姓自己還不知道而已…這一切來得太快了,昨天還一點消息都沒有,今天突然間就天下大變,百姓還沒來得急回過神來。
但是…在旅大地區就不一樣了。(注:旅大即旅順和大連的合稱,81年才改名為大連市,我國旅大級驅逐艦就是以其命名)
旅大地區在凌晨就已經被中國遠征軍占領,接著…三團在旅順和大連積極駐防,同時5o師緊隨其后自旅順港登6,跟著5o師一起登6的還有大批的補給。
5o師的任務是跟隨著一團、二團的步伐一路沿著鐵路、公路駐防并保證鐵路、公路的暢通…這是為了保證“閃電戰”的后勤補給這一條,要知道公路、鐵路是被遠征軍拿下了,但是沿路到處都是日偽軍的散兵游勇,而中國部隊為了能夠達到“閃電戰”的效果又不能花太多的時間去追殺他們。
如果公路、鐵路沒有部隊保護的話,后勤很容易就被日偽軍切斷,這“閃電戰”也就打不起來了。
與此同時,駐守旅大地區的三團就在旅大區展開了宣傳和肅清工作…宣傳方面好說,就是到大街小巷去貼標語傳單,告訴百姓中國遠征軍會保護百姓的安全,讓百姓協助遠征軍一起與敵人斗爭等等。
肅清工作就是把位于旅大的日偽軍殘余及所有日本人都抓了起來…就像之前所說的,日本積極從本士移民所謂“開拓團”到中國,這時在東北已經有相當大的比例,尤其是在旅大區…整個旅大區的百姓只有一百萬人,移民來的日本人就有二十萬,平均五人里就有一個是日本人。
這些日本人的存在無疑會給中國遠征軍造成很多的麻煩,比如他們會自覺的為日軍提供情報或是搞破壞之類的,所以遠征軍進駐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把這些人給控制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