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一千四百九十五章 論相

  請訪問:

  “文瀾的你意思是要重立相權吧?”孫敬亭道:“這個話題也不是說第一次了,現在怎么又提起來?”

  “因為我已經有決斷了。”張瀚道:“以后相權要確定起來,宰相不僅要有威望,還得有專門的知識,最少是知道挑選合格智囊的聰明人,不能是二世祖和蠢貨。怎么杜絕挑出蠢貨來,我能挑,我的兒子,孫子呢?進士及第,不入翰林不入內閣,看著是蠢規矩,但在大明來說是最好的規矩。為什么呢,因為考試一次比一次難,有蠢貨可能撞大運考中三甲,很難入二甲,更不要說是一甲了。能考中一甲的必定是第一等的聰明人,然后在翰林養望,進六部學習部務,再會推入內閣,這是一個完整的流程,這種辦法杜絕了皇帝胡作非為。比如大明武宗喜歡江彬,在唐時他就能任江彬這個邊將為宰相,武將任宰相在大唐是可以的。這就對施政和宰相的人選帶來很大的不確定性,所以大明在廢相之后有了內閣,有了內閣之后就有了完整的規矩。我不是說這套翰林入閣的規定有多好,只能說壞規矩也勝過沒規矩。以后我們的宰相人選,也必須有一套選拔的規矩,比如軍人不得為相,比如要通過最高等級文官試,比如要有十年以上的部務經驗,每一條不合格,就如非翰林不得入閣那樣絕對不能進入最高決策層。我的子孫,也就有了挑選任用的標準,如果有這樣的標準,挑出來的宰相能蠢到哪去呢?”

  “文瀾你想的真是深遠。”孫敬亭起身拜道:“我現在知道我們有多大的不同了,我最多想到三年之后,你想的都是三十年五十年后的事情和布局。”

  “我也是基于三五年后的情況做的設計啊。”張瀚哈哈一笑,說道:“孝征兄太過獎了,其實如果沒有現實的基礎,比如三年前我和你說這些,你肯定拂袖而去了。”

  “這倒也是。”

  孫敬亭灑然一笑,說道:“那么與今日之事又有什么關系呢?分郡之事,和文瀾說的大政府,相權和君權之事有什么具體的聯系嗎?”

  “當然有了。”張瀚精神一振,笑道:“關系大了去了。”

  張瀚道:“中樞是大政府,因為每個部門都需要相當的專業和精細化的管理,就象是大商行里的情形一樣,年底算帳時幾十個賬房先生打算盤結算,一文錢都得算清楚。大明的朝廷就做不到這樣,因為朝廷的治政是大而化之。中樞因循茍且,地方但愿無事。如果說是先秦部落時,這樣其實也挺好,但現在是什么時候了?大明的人丁少說過億了,十幾個行省情形各有不同,江南富裕,西北窮困,但地賦田稅標準居然是一樣的。為什么呢?因為大明的戶部既沒有意愿,也沒有能力,更沒有權力來變更各地的田賦標準。標準是太祖年間定下來的,現在已經過去二百多年,居然一成不變,這為什么?官僚體系的惰性加上能力不足,就算是當年張江陵的改革,無非就是敲敲打打,修補一下漏洞,叫他推翻祖宗成例來做整體的改革,也是力不從心。中央是這樣,地方有沒有權力?當然沒有,稅賦全部是中央收去了,地方只有少量的牙行稅和攤派雜捐來維持,洪武年間戰亂剛停,人口只數千萬,地方殘破,百業凋零,所以凡事鎮之以靜,又考慮地方官會魚肉鄉里,所以不給他們太多的權力。地方的權力從秦漢之后到唐是一個變化,唐之后又是一個變化。以前,中樞為官和地方為官各有好處,漢的丞相是萬石,中樞的九卿則是兩千石,地方的太守也是兩千石,太守可以直接被任命為九卿,九卿出任也只是太守。太守可以征辟屬官,任免僚屬和管理屬縣,乃至軍隊與征稅,漢之太守,權力之大不是現在大明的知府能比的。正因為地方豪強權力太大,漢末各地太守以至能自立,到魏晉時,地方豪強士族等若諸侯,那時中國算是又有回到封建制的樣子了。”

  孫敬亭聽張瀚說過集權與封建之分,對封建,士大夫們都明白,大明開國之初太祖高皇帝也曾經想封建,沿九邊封了一路的塞王,親王禮絕百僚,尊貴無比,而且能掌握地方的兵權,負責邊境的防御,可惜這種權力太大,哪怕兵權也不完整,而且不掌握政權和財權,仍然足以叫后來的帝王感覺到莫大的威脅。建文削藩是失敗了,但往下去的大明皇帝無一不在削減地方諸王的權力,一直到把親王囚禁起來,無事不得出王府,出城掃墓一年也只有一次,形同囚徒的地步,這才感覺到稍稍放心。

  這種完全的集權,最少張瀚認為的完全的集權發生在明清之際并非沒有理由。

  “真是一篇大文章。”孫敬亭相當震驚的對張瀚道:“你是怎么想到的呢?”

  “我只是擅長從事物的表面之下來尋找真相。”

  張瀚這一次并沒有說是直覺或是被托夢,毫無謙虛之意的笑了起來。

  事實上他理應驕傲,盡管在中央集權和分權的理論上張瀚是受到孟森的啟發,但是身處大明,對大明的弊病才看的更清楚。

  沒有別的原因,就是政體失衡,中樞和地方的體系設計的都有嚴重的缺陷。

  整個王朝在中期就運轉不靈,只是靠老天給的強人來力挽狂瀾續命,到了萬歷之后就是積重難返,現在就是把張居正復活也解決不了大的問題。

  還好整個東亞在此時都在爛下去,如果不是大明內憂外患實在到了無可挽回的地步,其實蒙古人已經沒有進取心,女真人才三萬戰兵,不是大明爛到骨子里,運氣又太糟糕的話,可能挺過小冰期,然后用開放進取的態度等著和西方殖民者打交道,進入火器時代,可能會成為東方的更大號的土耳其,也可能是東方版的俄羅斯,總之會是一個較強的帝國,列強會承認中國的強國地位,日本不可能有什么機會,華夏在進入現代化之前不會有那么多慘痛的教訓和經歷。

  張瀚感覺自己的出現是一個契機,他可以做的更好,也必須把這事做好。

  “我現在隱約追上了你的思路。”孫敬亭神采奕奕的道:“中樞要管理的專業,如宋時的三司使可以把財政管好,樞密院可以管好軍隊,丞相總負其責,比起大明的內閣有實而無名要好的多。”

  “大明的內閣也未必有實。”張瀚尖刻的道:“能干的閣老被人詬病為攬權,還不能辯解,因為要做事就得攬權。而不攬權的閣老屁用不頂,一切指望君上,君上算個屁?萬歷十五年時就看出來了吧,神宗狗屁不是,他長在深宮,看幾本書就能比張江陵厲害?我的先祖鳳磐公還有申時行他們不知道?他們當然知道,可是內閣的體制不順,為了自己的名聲和安全,他們寧愿少做點,當擔點責任。所以我的先祖是政客,很高明,也不過如此。而張江陵是政治家,如果要找個人敬佩的話,我可不會選鳳磐公。”

  孫敬亭啞然失笑,搖頭道:“文瀾你這算執念了,怎么提起先祖就這般模樣。”

  “可能因為我被迫要退隱吧。”張瀚想了一下,果然是和這事有關。天啟皇帝把張四維推到了很高的高度,張瀚被迫得以退為進,最少在天啟在位的這一段時間,和記會銷聲匿跡一番。

  倒不是張瀚畏懼什么,只是和記的發展已經象是一個推的很高的浪頭,也確實是到了休養生息,正好趁著這段時間來打磨內功的時候了。

  情勢和時機都挺好,但張瀚心里還不是很舒服,不管怎樣,被人逼迫總不會是叫人感覺很好的事情,哪怕是用自己的先祖。

  “得了,不提這事。”孫敬亭兩眼發亮,接著道:“專業化的中樞,大政府,對應的當然是更靈活和更有自主性的地方。如果中樞無力,地方有權和自治了就會產生離心力,對應不當會如漢末那樣分裂。但如果管理得當,中樞有力和專業,地方的適當分權只會是兩者相促相成,對中樞和地方都有利的事情。所以分郡之后,你是想叫各郡都有相當的自主權?”

  “是的,我是這樣的打算。”張瀚道:“分郡方案是將我們現有的地盤分成四十二郡,以前的那些大汗和濟農臺吉們分別為郡公和郡侯,郡伯,公侯伯是大明爵位劃分之法,相當尊貴,蒙古人應該也能理解。他們只是虛職,時間久了原本的牧民丁口會被我們直接掌控,這是大勢,他們也能明白,所以才想鬧騰,可是什么是大勢,大勢就是你只能接受碾壓,在大勢之下,個人的努力顯得蒼白而可笑,英雄都會受制于時勢,何況是他們這樣一群人呢?”

  張瀚的話相當冷峻,事實上在此前接見蒙古人時他還有些心存猶豫,并不是要殺人,而是可以把事情辦的更難看一些,不過后來還是放棄了。

  一時的痛快可能會有更深切的隱憂,沒有必要那么做。

  “順義王可為郡王,三汗也為郡公,炒花和白洪大臺吉為郡侯,科爾沁的奧巴和明安臺吉為郡侯,卻圖汗為郡侯。”張瀚思忖片刻,吩咐道:“額麟臣和火落赤也為郡侯。銀錠,白音,為郡侯。”

  “其余臺吉均為郡伯?”

  “對。”

  “這樣吧。”張瀚道:“我知道碩壘這一次一直試著把眾人的心氣平息下去,前后做了不少事。你們過一陣找個借口,單獨賞賜他一些物品,宣布單獨加授他為郡王。要叫人們知道,替和記效力,替我效力,一定會有豐厚的回報。”

大熊貓文學    大明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