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五百九十章 大海之子

  瓦倫丁從來就不贊成陳偉在這些雕像頭上發瘋。“該走了!”他喊道,“詹姆斯,你要再不上來,就會給海浪沖走的!”

  陳偉只是抬頭看了他一眼。

  “快走吧!詹姆斯!”瓦倫丁又一次大喊。

  但這會兒陳偉大概是又走神了,越是到了這樣的關鍵時候陳偉就越容易走神,他的思緒像水銀一樣四處蔓延,收也收不住。在排山倒海般的浪濤撞擊到艦體上的最后關頭,陳偉才跳了起來,像被鬼追著一樣躥上臺階,被海浪拍上可不是好玩的。身后的海浪仿佛無止境地升騰而上,最后轟然搖動著碎裂成萬億塊巨大的水晶,整座山崖在那一聲轟鳴里搖晃起來,仿佛要倒塌似的,洶涌的海浪撲上巨大的艦體,把陳偉和甲板上的水手們的衣服全都打濕了。

  “呸!”瓦倫丁吐出滿嘴的咸水,說道,“再也不和你這個瘋子來玩了。”

  “你真不該是個水手啊。”陳偉笑著看了看狼狽的瓦倫丁,雙手牢牢的抓住了舷梯,任憑艦體如何搖晃,他總是站得牢牢的。

  腳下傳來了劇烈的震動,陳偉知道,“亞歷山德拉”號正在加速,迎著海濤奮勇前進。

  又一座如山般的浪頭打來,瓦倫丁慌亂之中竟然忘記了抓住扶手,就在他眼看著要給浪頭卷走之際,陳偉一把抓住了他的手腕。

  戰艦利斧般的艦首劈開了巨浪,但艦體也給高高的掀了起來。

  “船要翻了!我們要掉下去了!”瓦倫丁嚇得大叫起來。

  “我們不會掉下去的!要對我們的戰艦有信心!瓦倫丁!我們乘座的是蒸汽動力的鐵甲艦!不是帆船!”陳偉大吼道,任憑海浪沖到自己身上。

  工業革命帶來了技術和思想上的全面進步。這場革命的風波也吹到了海上。掀起的狂風巨浪不斷地將一批又一批戰艦卷入了歷史的海底。歷史的狂風和狂潮逐漸吹走了卷走了依賴風范噸位較低風帆戰艦,此刻屹立的存留者是使用了蒸汽動力,包覆著裝甲的鐵甲艦。

  當西方列強們發現自己引以為傲的戰艦越來越像一堆易燃的木柴時,提升戰艦防備能力的在他們的頭腦也就隨之越來越強烈,終于,三項技術革命讓他們結束了每天每夜那戰艦熊熊燃燒這一畫面反復播放的夢魘。它們就是在艦體的設計構造,動力系統以及武器裝備的革命性進步,一位海軍史學家說得好:“這個過程就是由木頭。風帆和球狀彈丸的組合演進到鋼鐵,蒸汽和現代炮彈的組合。”、“陸軍為士兵配備武器,海軍為他們的裝備提供士兵。”

  三大進步中,第一個邁上軍艦甲板的是蒸汽動力系統。

  鐵甲艦發展的時代可以說是一個新舊沖突的時代,各種技術和思想在海軍的發展和艦艇的設計上爭來吵去打著拉鋸戰,激進的進步之后也總是會有保守主義使新技術讓步與較成熟的舊技術,在鐵甲艦的設計上,風帆和蒸汽機的激突,前膛炮和后膛炮的糾結,魚雷水雷攻防中的抉擇。以及曾異軍突起的撞角,乃至團團轉的“臉盆”戰艦。探索和尋覓幾乎伴隨著鐵甲艦發展的始末。

  鐵甲艦出現伊始,除了躲在高聳桅桿下的煙囪,較低的干舷和表面的裝甲,戰列艦的外觀和它風帆時代的前輩差別不大,但是,總歸是在不斷發展的。本世紀六十年代左右,中央炮位艦出現,相比于之前火炮安置層為全通甲板的設計,中央炮位艦可以更有重點地敷設裝甲,一方面解決了“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的裝甲布局問題,也減輕了蒸汽機的負擔,此外艦艇的重量集中于船體中部,也有利于提高艦艇的機動性。

  動力系統的糾結,表現在對蒸汽機的猶豫不決和對風帆設備的難分難舍上,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往復式蒸汽機作為艦艇的動力可靠性和工作效率都有待于提高,而風帆技術早已基本成熟,因而早期的鐵甲艦均保留了全套風帆設備,但是這樣一來高聳的桅桿對干舷相對較低鐵甲艦的穩性,尤其是橫穩性造成了極大的影響,而復雜的桅桿結構也影響了炮塔(炮塔相比于舷側炮自然是更加先進的設計)火力的發揮。風帆加炮塔的組合中曾經有一艘悲劇性的船,這就是“船長”號,她在下水后不久就傾覆在比斯開灣的風浪之中。顯然,兩個時代的東西相結合,打架是難免的事情,解決這一問題的最好途徑就是將兩者中舊時代的那一個也換成新技術下的產品。

  隨著系統效率的提高,水管鍋爐的應用和實踐的檢驗等,蒸汽機在時代推移中逐漸鞏固了自己的地位,開始成為鐵甲艦的主要動力,最終也成為了唯一的動力,螺旋槳也終于可以不用像吊艙一樣整天被收起來又放下去了。

  浪頭接連的打來,瓦倫丁嚇得閉上了眼睛,而陳偉則看著遠處和“亞歷山德拉”號鐵甲艦同樣披波斬浪前行的另外兩艘地中海艦隊的鐵甲艦,心中充滿了豪情。

  此時軍艦上的炮塔雖然都已經給防水油布罩了起來,但陳偉仍然能瞥見里面巨炮的英武雄姿。

  他的腦海中,竟然浮現出巨炮開火時的情景來。

  巨浪山一樣的涌來,將一艘鐵甲巨艦掀了起來,陳偉清楚的看到,戰艦巨大的沖角露了出來。

  可以算屬于鐵甲艦時代的火炮上艦的時間似乎是比蒸汽機和鐵甲晚些,但是發展十分迅猛,從榴彈,線膛炮,液壓機構,揚彈機,到后膛炮,炮塔等,革命性的變化在艦炮的發展中不斷地出現,雖然發展也是歷經坎坷曲折,但是最終還是選擇了正確的道路。

  所謂前膛炮和后膛炮最顯著的區別。顧名思義。在于炮彈從哪里裝填。相比而言,從后部裝填的后膛炮具有提高發射速度,裝填較方便,適應全封閉炮塔等潛質,但是作為新生事物,其發明伊始固然會存在諸如性能不穩定,缺乏配套設施及人員等問題,因而盡管英國人在第一艘鐵甲艦“勇士”號上裝備了阿姆斯特朗后膛裝火炮。但是實際上英國人在對這項并不成熟新技術的態度上比當時其他國家保守不少,在前膛炮和后膛炮的問題上糾結了幾十年,不過等到真正完全采用后膛炮時,它已經基本上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技術了。

  炮塔的產生是鐵甲艦火力發揮上的一場革命,早期具有很強代表性的炮塔鐵甲艦是美國南北戰爭時期的“莫尼特”號,雖說這是一艘只適合在內河航行的干舷低到甚至不能在海上充當淺水重炮艦的船,但是炮塔的應用使其名垂青史,作為可以實現全向射擊的機構,炮塔的優勢在于在火炮校準中用炮塔的定軸轉動取代了厚重船體的復雜機動,而且炮塔的存在對射擊手有更好的保護作用。雖然說把炮塔放在什么位置上也是個需要反復考慮的問題。不過炮塔的登艦總體來說還是挺順利的,盡管很長一段時間內副炮依然布置在舷側。但是主炮很快就炮塔化了。

  撞角的出現及風行則可以說是戰艦發展中不大不小的一場略帶有鬧劇性質的事件,憑借著蒸汽機帶來“前所未有的強勁動力”,槳船時代的撞角又被從故紙堆里翻出來大作了一番文章,艦船的設計者們顯然是認為燒煤的往復式蒸汽機帶來的動力足以讓上萬噸的戰列艦靈活地像一把匕首,而事實則是,撞角的唯一重大戰績是9066年7月20日奧地利“費迪南德馬克西米蘭”號在利薩海戰中撞沉了意大利鐵甲艦“意大利”號——如果9072年“鐵公爵”號撞沉其姊妹艦“前衛”號不算是重大戰績的話,顯然后者更像是誤傷。被撞沉的戰艦一般都是被恰巧(顯然不是經過精確計算后撞到了指定的位置)撞到了橫向的艙壁,不過這也可以反映出損管上的問題,顯然如果是因為進水過多導致沉沒,如果水密艙技術得到充分應用,儲備浮力充足,這樣的悲劇大概就可以避免。

  撞角的另一個影響是,當時的軍艦基本上采用的都是后傾首,但是帶來的問題就是船首處易上浪,非常不利于前部火炮的使用。當時在船體上的設計大體相同,甚至長寬比也都接近5:1,后傾首,巡洋艦尾,直壁式船舷,設計水線面的邊緣也看不到直線。不過撞角的使用也從側面反映出當時鐵甲的防護力要勝過火炮的摧毀力,所以說撞角的復興不是沒有原因的。

  鐵甲艦的發展在跌跌撞撞中左沖右突,上下求索,最終還是向一個逐漸成熟的穩定思路上靠攏,軍艦的大體布局和設計思路也穩定下來。而這些當初革命性的技術在橫空出世后的爭吵和比對中逐漸也得到了各自客觀公正的評價,接下來在這些鋼鐵巨艦身上會開始一些較為深遠的“改良運動”,而此時還不會有人知道,一些頗具革命性的改良,將著落在這個面對驚濤駭浪毫無懼色的15歲少年身上。

大熊貓文學    崛起之新帝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