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逃過被退役命運的還有火炮護衛艦掣電級,這一級護衛艦因為其優秀的設計和出色的性能在大唐海軍中還是廣受好評的。但奈何其時代已經結束了,噸位小而改裝余地比較少,所以不如直接退役。大唐海軍在十五年造艦計劃中還有大批巡邏艦的建造工程,這些不到二千噸的巡邏艦實際上在另一位面的中國也叫做輕護艦,主要做的就是近海防御的事情。新造這些戰艦維護費用低、使用費用低,而且更新更好。所以,火炮護衛艦也徹底沒有了自己存在的價值。
服役期限達到或者接近20年的潛艇也都退役了,像是鯛魚級這樣的潛艇,都帶有大唐初次建造時的摸索,不算是很成熟,噸位也小,無法適應當今作戰形式了。焦強設想中,未來海軍的水下艦隊需要更多的核潛艇,用來跟隨航母編隊行動,而常規潛艇則主要在邊緣海和一些海上要道上設伏,防御性的作用更大。
退役掉的上百艘大唐艦艇,大部分被作為戰爭儲備物資給封存起來了,大唐也建立起了自己的幽靈艦隊,以備不時之需。當然有一定數量的艦艇也被用于出售給其他國家,肯定是不包括歐洲國家的,畢竟雙方敵對。所以這些艦艇主要被賣給了南美國家,只是南美國家的需求本身也不是很大,財力也有限。拉普拉塔倒是買了四艘舊金山級重巡洋艦,巴西則只買得起護衛艦。
德國原本打算借巴西之手搞幾艘大唐的重巡過來,一面可以了解大唐海軍裝備的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實自己的海軍,但這個伎倆很快就被大唐給識破了,并沒有成功。
焦強一上任不擴張海軍,反而削了不少艦船,這讓胡發奎反而急了起來。胡總統找焦強多次談話,焦強的回應也非常有理由。這些削減不僅不會使大唐海軍損失戰力,反而會使大唐海軍更加精干強大。削減了不必要的維護費用,精銳化了海軍的戰斗力,雖然規模有所縮小,但是大唐海軍的強大仍舊是毋庸置疑的。
胡發奎也知道,焦強的選擇其實沒有錯。按部就班地發展,新建更多的導彈驅逐艦和護衛艦,大唐海軍確實會更強大,但是他追求戰爭,戰爭就需要更大的艦隊,縮減艦隊是不符合他的期望的。所以胡發奎提出要焦強增建更多的艦艇。
白南留下的龐大國家財力雄厚,整合了各海外領的經濟實力,大唐的經濟總量已經在1811年突破12000億唐元,經濟奇跡仍在延續。盡管大編制二百萬的部隊規模使得人事方面的支出也是巨大,但得益于經濟總量的膨脹,大唐仍有足夠的資金去開發裝備和換裝。十五年造艦計劃是沒有考慮過開戰的正常和平時期的軍事發展,1811年的年造艦總噸位甚至也就是1808年造艦噸位的一半。胡發奎不能容忍浪費大唐軍工業龐大的產能,而耽誤他的大戰計劃。
于是國家安全委員會、國防部等方出面,要求海軍擁有更強更大編制的艦隊,重點打造導彈驅逐艦、導彈護衛艦、核潛艇,以及兩棲艦船,航母方面則要求上馬十萬噸超級航母的科研項目,并且增強海軍航空兵的水平。
在焦強這樣理智的海軍人眼中,這樣的計劃根本稱不上計劃,因為一點實際意義都沒有。他所精簡出來的大唐海軍,一樣有能力戰勝歐盟海軍。他把戰列艦甚至都扔到一起去,實際上就是拋開累贅。現有的大唐航母編隊,戰力充沛,不懼任何挑戰,再加強的意義性很低。
但是上面的意思是這樣的,焦強作為一個必須遵守命令的軍人,顯然是不可能違背的。不過焦強倒是以調整全盤計劃會造成更大的浪費,新一代艦艇技術開發和成熟很快為由,希望以盡可能穩健的方式調整發展計劃。
在這樣的情況中,一些項目被加快研發和建造的腳步,比如白南級導彈驅逐艦之后的昆明級。大唐海軍準備了相控陣雷達、神盾系統、垂直發射裝置等東西,能夠一步將這種標排八千多,滿排過萬的大型驅逐艦一步帶入神盾艦的門檻。昆明級驅逐艦的造價幾乎一艘可以頂兩艘半白南級,當然作戰實力也是成倍提升的。
而更多的建造計劃被擴大化,比如現在平均每年下水6艘的白南級驅逐艦,從哪個方面來看,都算是比較快的建造速度了。現在上面直接要求每年的建造數量從6艘直接提高到12艘,相當于每個月造一艘。而實際白南級導彈驅逐艦和白霜級導彈護衛艦的建造數量沒有變化,仍是82艘和116艘,只不過會提前幾年完成建造。
被大增總建造數量的是兩棲攻擊艦和船塢登陸艦,因為胡發奎預計大唐在開戰之后很可能不斷地增加兵力到歐洲,兩棲艦艇的作用甚至不亞于主戰艦艇,原本計劃中816的數量很可能不能滿足需求,所以要求兩棲攻擊艦提高產量到12艘,船塢登陸艦提高產量到26艘。兩棲攻擊艦的建造難度略大一些,不過船塢登陸艦相對建造比較簡單,速度也可以很快,這型艦艇的大量服役,使得大唐能夠一口氣集結起軍團級的兵力進行登陸作戰和戰場支援。
核潛艇方面也是同樣的故事,攻擊核潛艇每年四艘要調整到每年八艘,而且更新的核潛艇也許快速研發成功進行建造。
雖然這種事明擺著是上級領導瞎指揮,但受益者也是海軍,海軍每年拿著幾十億唐元的巨資揮灑著,更多的艦艇也進入艦隊里。焦強感覺沒有必要,但仍會執行。
大唐海軍各造船廠對此也表示歡迎,畢竟是有錢賺,實際上這些增加的造艦數量,也就是達到他們滿載產量的一半左右,真的開足馬力開始建造,那個數量就會特別可怕了。所以,沒有人能挑戰大唐的主要原因就是,唐人太多、大唐工業制造能力太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