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艘艘大船停泊進入羅浮港,這座西半球最好的深水港之一,是大唐在美東規劃中的重要節點。品書網而大唐僅用了一艘船的移民數量,就超過了當地來自英格蘭的移民,成為了本地的主要移民人口。
相比得天獨厚的紐約,諾福克似乎要差了一些。不過唐人卻并不這么認為,并將羅浮(諾福克)當成了未來的世界級大城市。類比諾福克,其實可以發現這里跟華夏的長三角還是有不少相似之處的。都缺少豐富的礦產資源,但又都擁有良好的河運和海運條件。諾福克差上海的,是沒有上海那樣龐大的經濟腹地。上海的經濟腹地是千年風流的江南,經濟和人文都很發達,而諾福克是一個移民城市,直到另一位面的二十一世紀初,人口也才剛一百萬出頭。
不過在大唐的手中,諾福克還是大有作為的。
平坦肥沃的東弗吉尼亞州是發展農業的好地方,這里不需要搞類似華夏的精耕細作,有限的人口之下,用大農場和大機械化的農業模式即可,這也能夠帶來大量的農產品產出。這里可以種糧食種大豆,經濟作物中比較有優勢的是棉花。弗吉尼亞一直是美東重要的產棉區,所產的棉花之前主要出口大唐和英國。如今大唐希望發展在地工業,可以將一批紡織類企業轉移到東弗吉尼亞州來。
紡織業比起大唐的鋼鐵、機械、造船、航空、軍工等明顯的優勢行業,似乎并不那么引人矚目,但實際上大唐紡織業競爭力很強,不僅滿足本土市場,而且還大量出口各地。隨著大唐本身經濟發展,人口增多,紡織業的需求只會不斷增長,而且需求的門類和質量也會上升,所以大唐紡織業在不斷地擴張發展。考慮到市場對接的問題,東弗吉尼亞州的紡織業可以面相歐洲市場,與歐洲企業的紡織品競爭。
除了紡織業以外,其他的輕工業也是東弗吉尼亞工業區的發展重點。大唐在工業區位規劃的時候,就設定了東海岸三大工業區,紐約新澤西工業區以重工業為主,東弗吉尼亞以輕工業為主,而墨西哥灣工業區則以石化為主。
東弗吉尼亞依托輕工業搞發展,還有在地的農業產能的優勢。不像是上海的經濟腹地大部分的耕地優先滿足龐大華夏人口的糧食需求,東弗吉尼亞的大片耕地可以更多地用于種植各種農作物。
糧食生產之后可以加工成面粉和釀酒,大唐的糧食和酒類現在也是出口歐洲的重要貿易貨物。花生、大豆等作物可以建設油脂工業。各種農作物進行深加工之后,精包裝品牌化,又成為了大唐超市里面的各種零食副食品。煙草加工以后則是卷煙工業。
除了農作物為原材料的輕工業之外,小商品的生產同樣是輕工的一大部分。大唐經濟部門籌劃在這個工業區建立一系列的企業,生產包括自行車、手表、家電、文體工具、生活用品在內的各種產品。
現在東弗吉尼亞工業帶發展限制的主要因素不是地理區位、資本區位和交通區位,而是勞動力區位。東弗吉尼亞原本人口加上黑奴超過百萬人,這自然是勞動力的重要來源。可是大唐雄心勃勃的工業帶發展計劃,需求的勞動力數量可是數百萬上千萬級別的。大唐已經開始向東弗吉尼亞州和其他美東地區南方自治州的種植園主們出售大型的農業機械。種植園主們知道,拖拉機和收割機可比黑奴省力而且效率更高。黑奴們被解放出來后可以從事一些工業生產,而且這部分黑奴很可能將是北美大陸上最后一批黑人來源了,大唐不可能再從非洲移民黑人過來。而大唐甚至打算這些黑奴在北美訓練好了之后,誘以重金再使他們去到大唐在南非的海外領,協助當地進行工業化。
為了解決勞動力缺口,大唐將北美移民的重點從原本的西部和中部地區轉移到了東部。大唐方面調集運力和協調物資,確保每年能夠向新澤西工業帶和東弗吉尼亞工業帶各輸送百萬人口。也就是大唐有著龐大的海運能力和不惜成本,才能夠做到這一切。即便是放到另一個位面,年運送二百萬人移民到一萬公里以外的地方,也是一項重大挑戰,對大部分國家都是絕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也只有中央強力,百姓服從性高,資本充足和國力強盛,才能做到這一切。
有的時候,即便是總統白南這種見過后世工業和時代偉力的人,都對大唐的成就驚嘆不已。這個時代的華人在融入大唐風格之后,爆發出了驚人的力量。中華民族的優秀品質也顯露無疑,他們吃苦耐勞、勤奮且聰明。很多人攜家帶口從港口出發,不遠萬里來到新大陸。在過程中,他們開始學習文字和其他基礎知識,在新大陸進行一些技能培訓,然后進入工廠成為一名產業工人。正是千千萬萬這樣的移民,讓大唐完成了奇跡一般的崛起,用僅僅幾十年的時間,就稱霸了世界。
在此時大唐對移民的使用上則更加游刃有余,老移民大多掌握更多的勞動技能,可以帶領新移民進行生產,而西海岸的一些產業在派出這些高技能老移民之后,又可以補充一些新移民繼續生產。以老帶新的這個方式更加成熟和可靠。
除了新澤西和東弗吉尼亞,五大湖區工業帶也會逐漸開始建設,大唐得以統合安大略和密歇根、伊利諾伊、俄亥俄等多地,從而建設規模更大的工業帶。不過相對沿海的工業帶,五大湖區工業帶的發展要相對慢一些,沿海的優勢建立起來之后,也更容易向五大湖區輻射過去。
估計僅需五年時間,美東就會在大唐的建設下,煥發出完全不一樣的繁榮。華人會輕易地占據社會主體,而隨著時間推移,歐洲移民所占比例只會越來越小。
本書來自品&書#網/book/html/28/28479/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