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林子平等人物的串聯之下,不滿幕府統治的薩摩藩和長州藩形成了薩長同盟,土佐和肥前比較傾向于薩長同盟,但是并未直接提出加入該同盟之中。薩長同盟厲兵秣馬,積蓄實力,也引起了幕府方面的注意。
不過將軍德川家齊對于政治并不感興趣,雖然將軍的權力仍舊極大,但家齊卻更多把時間用在了女人的肚皮上面。家齊擁有四十位側室,并生育了五十五個子女,這還只是他在籍的子女,而私生兒女而是數不勝數了。
老中松平定信則認為薩摩藩和長州藩只是故作玄虛,根本不可能真的起兵對付幕府。松平定信對兵事不甚知曉,自認幕府軍和其他親藩的藩兵實力要大過薩長同盟,所以也沒有真的放在心上。
直到1790年5月,光格天皇在尊王勢力的支持下,于京都發動宮廷政變,發布“王政奉還令”,宣布成立新政府,解除了幕府親衛的武裝,同時薩長同盟的藩兵進入京都,控制了近畿形勢。
將軍德川家齊在得知光格天皇發布王政奉還令之后大怒,先是以清君側的名義發布《討逆表》,然后立即調遣幕府軍,會同津、桑名等藩的藩兵,準備攻打京都,徹底平息這場動亂。
不過倒幕派也是十分狡猾,他們一方面散播假消息,說倒幕派得到了大唐的支持,大唐隨時都可能從奧羽出兵,水陸并進,攻打關東;另一方面,與林子平齊名的進步人士高山彥九郎帶人潛入幕府統治的腹地,在江戶等地進行了敵后破壞,擾亂治安,阻礙幕府軍的出動。
德川家齊也是有些緊張,不僅江戶接連抓捕了搗亂分子和宣傳王政奉還的人,而且他無法拿定唐人是什么態度,即便派遣家臣前往大唐使館詢問,大唐方面也沒有給出任何的明確答案,既沒有說支持薩長一方,也沒有說支持幕府,這更讓德川家齊疑竇叢生。
也是由于這方面的顧慮,德川家齊不肯將自己的主力全部派出去對付薩長同盟,而是留下了相當一部分軍力鎮守江戶城,謹防唐人的偷襲。同時幕府的海軍的新式戰艦也不敢派到瀨戶內海去,這也是對大唐海軍的防備。
就是在這種掣肘下,幕府方面不能集中力量去迎戰倒幕派的軍隊,而且幕府方面由于對于倒幕派力量估計不足,而且認為他們不足一笑,所以準備也是非常不充分的,這也給了薩長同盟以可趁之機。
在幕府軍尚未準備完全妥當之時,倒幕軍組織了大約六千兵力,越過了伊吹山,奇襲了幕府軍的后路。是役,倒幕軍夜襲完全沒有準備的幕府軍和桑名藩的藩兵,并且秘密挖掘地道,并用炸藥炸開了名古屋城的城墻,奪取了尾張藩的居城,使得幕府大為震動。
可以說倒幕軍在戰略上這個敵后穿插,非常有唐軍作戰的風采,這也跟薩長同盟新式軍隊都受過唐人教官的訓練有關系,倒幕軍通過名古屋之戰,將幕府軍切割成了兩個部分,幕府的主力仍在關東,而另一部分則駐守在大阪,不能相互支援,特別是大阪方面,情況更加危機。
將軍德川家齊慌亂之中也顧不得什么防備唐軍了,急忙調動大量幕府軍和親藩兵力,企圖奪回信濃和尾張,打通前往近畿和關西的通路。而倒幕軍也集結大軍,準備借助從大唐進口的重炮,攻破重鎮大阪,徹底掌握住這場戰爭的勝勢。
于是,戰爭變成了幕府軍匯聚力量猛攻尾張和信濃,而倒幕軍則在猛攻大阪,雙方各自處于一攻一守的情況。如果幕府軍首先收復信濃和尾張,那么倒幕軍的形勢就會發生逆轉;如果倒幕軍能夠率先攻克大阪,那么整個關西的大名都會恭順于新政府,倒幕軍力量大增,足以對幕府進行最后一擊。
遠在洛杉磯的白南,并沒有預料到日本的形勢變化這么劇烈,一個月的時間內,日本國內已經狼煙四起,倒幕軍跟幕府軍已經戰成一團了。
在總統辦公室中,秘書齊愿為白南整理著來自各方的資料,說道:“根據我們情報部門和智庫的分析判斷,雖然幕府軍方面兵力占據優勢,但是松平定信的改革還是對幕府軍的戰斗力造成了不小的影響,尤其幕府的財政這幾年比較緊張,部隊裝備更新的工作幾乎停滯。而薩長同盟這邊,由于不斷地擴大與我們的貿易,所以收入還算不錯,并且采購了一系列優勢武器列裝部隊,名古屋之戰中,射速更快、火力更強的倒幕軍除了靠出其不意擊敗了幕府軍,裝備上的優勢也是不容忽略的。雖然幕府奪回名古屋的決心很大,但是薩長一方還能夠穩定地支持前方的作戰,而大阪的幕府軍也只不過是負隅頑抗。我們判斷只需要兩到三周的時間,幕府軍就會再次遭受全面的失敗,薩長同盟極有可能連同其他藩,組建一個以光格天皇為首的新政權。”
白南點點頭,捏著下巴沉思了一會兒。很顯然,大唐打開了日本的國門,給日本帶來了既有正面的影響,也有負面的影響,不過日本人抓住機會的能力還是很強的。如果大唐放任日本這個走勢,很有可能,一個類似明治政權的新日本政府就會出現。雖然這個位面中日本所面臨的條件要比明治那個時期差很多,強大的大唐就在身旁,而且很多條件都有限制。但是一個過分獨立,有著自己行動主張的日本,絕對不是大唐希望看到的。
根據歷史的慣性,只要日本這個國家強大起來了,必然走上一條對外擴張的道路,大唐倒是不擔心奧羽海外領被日本人奪回,白南卻有些擔心日本將會再次把主意打到朝鮮半島上去。雖然此時大唐在朝鮮半島并沒有太多利益,主要還是進行貿易,也并未進行控制,但一個野心膨脹的日本,對大唐總不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