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296章 國內的情況

本書網站,百度直接搜索關鍵詞  與原時空不同的是,本位面的中國金屬礦產和能量礦產的規模很小,與龐大的工業產量完全不成正比,各地礦產的開發都很緩慢,產量遠遠不能滿足工業需求,大部分礦產都依靠進口。

雖然相對于其他工業的發展速度,中國的礦業發展顯得很慢  但要說目前中國礦產毫無規模也不是這樣。鐵礦和煤礦這兩種就是算得上例外的大規模礦業,因為這兩種礦產的使用量都相當大,要全靠進口就不現實了。先不說所需資金和國外產量的問題,單一個運力限制就足以讓人打消這個念頭。

  此外就是石灰石、石英、陶土、高嶺土等非金屬礦產,這些東西的開采規模也很大,一方面是這些東西的用量十分可觀,依靠進口太不現實。另一方面就是這些東西太多了,全世界到處都有,也就沒有刻意保留的必要。

  但是其他礦產行業的規模就很少了,比如在原時空的歷史上,這個時期被當成主要出口創匯產品的鎢礦,在本位面就完全被限制了出口。只是在江西、湖南以及朝鮮半島開發了幾處,產量也被限制到很低,每年還要從美國和加拿大進口,才能滿足自身需要。

  即使是國內大量開采的煤礦和鐵礦,中國依然在大量進口,因為中國雖然不缺煤鐵,但是高品質的礦產卻很少。尤其是鐵礦,去年就進口了一千多萬噸優質鐵礦,優質的煤也進口了三千多萬噸。

  至于像銅、稀土、鋁土、鎳、鉻等礦產更是主要依靠進口,國內雖然也開發了一些同類的礦場,但主要都是作為技術儲備,產量上面是不要指望的。反正按照現在的指導思想,就是“能用國外的礦產資源,就絕對不用國內的;能用新領土的礦產資源,就絕對不用核心領土的。”

  而且,文德嗣還讓人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比如地質勘察必須由國家組織,同時勘察結果中的礦產資源方面的數據也不能完全公開,必須經過審核之后,才能有選擇性的公布。另外就是在各種媒體以及學校教材上,都反復重申“我們是一個資源貧瘠的國家,大部分礦產資源都很缺乏,人均占有量極低…”等等言論,至于像“地大物博、物產豐富”之類的詞匯,是嚴格禁止出現對中國的描述上。

  反正現在中國對于國內礦產,尤其是有色金屬礦產和油氣資源控制得十分嚴格,絕對不允許私人開發。相反的是,中國政府大力鼓勵私人去境外開發礦產,并輸入到國內。另外,中國不但每年進口大量資源,還在西北、外蒙等人口稀少、氣候干燥的地區,興建了大量的資源儲備倉庫,每年都要往這些倉庫運入大量冶煉好的有色金屬錠。

  而在能量礦產上,情況也是差不多的。除了煤礦這種需求量極大的東西之外,石油和天然氣的開發都極為。比如原油,去年國內的產量只有88萬噸,這還是包括了新領土上的出產,而實際使用量是1550萬噸,多出的這千多萬噸自然只有依靠進口來解決。中國這些年每年都要從美國、墨西哥、波斯、俄國等地大量進口石油和液化天然氣,去年就進口了1500萬噸石油,液化天然氣的進口量達到了900萬噸,液化石油氣則超過500萬噸。

  自從中國在1910年將燃氣液化技術實用化之后,就開始利用這些技術在各個產地開辦獨資或合資工廠,或者通過技術入股的方式入股當地的工廠等方式,建立了很多燃氣液化廠,大量生產液化天然氣和液化石油氣。

  對于各個生產國來說,這項技術無疑是大受歡迎的。以前因為這些氣體產品不便運輸,所以只有依靠管網輸送。但管網的建設比較費時費力,而且也很難修到國外去。所以以前很多油田受限于運輸條件,都只能把開采出的天然氣和石油氣白白燒掉。

  但現在有了液化技術就不一樣了。氣態和液態的體積相差很大,每噸液化天然氣大概可轉化為14501500標方的氣態天然氣,每噸液化石油氣大約可轉化為510標方的石油氣,如果產品是氣態,哪怕是高壓運輸也運不了多少,但是液化之后就縮小很多倍了,可以節約大量運力,運輸成本降低后,自然就更好賣了。最重要的是有了中國這個大客戶,液化后的產品根本不愁找不到買家。

  這樣一來,以前大量白白燒掉的燃氣成為可以賣錢的商品,握油田的資本家們的收入明顯提高,而中國也得到自己需要的燃氣,這樣皆大歡喜的事情為什么不做?

  中國雖然大量進口石油,但只有很少一部分作為燃料,絕大多數都是用來作為化工原料。這是因為中國大量種植了柴油樹,去年柴油樹提供的成品油已經超過了2500萬噸,已經足夠滿足國內的燃油需求了。至于進口的天然氣和石油氣,才是大部分用來作燃料了。

  現在中國的很多城市都已經開始普及氣體燃料,天然氣、石油氣和煤氣大量進入家庭,煤炭和柴禾這兩種傳統燃料已經逐步退出了市場。就連鄉村也開始逐漸普及沼氣和煤氣了,煤炭和柴禾都不再直接做燃料,而是通過煤氣發生器轉化成煤氣之后再送到各家各戶。

  而且中國現在又在進行煤化氣的工業化研究,這項技術倒是不難,難的是如何降低成本。如果這項技術突破之后,就連各個工廠企業都不用再直接使用煤炭當燃料了。

  除了工業的發展速度驚人,農業的發展也非常可喜,尤其是歐洲開戰之后,農業的發展更是上了快車道。

  去年中國的糧食產量突破六億噸大關,達到6。3億噸,而此時中國的人口是5。35億人。也就是說,人均糧食超過1170公斤。這可是前無古人的成果,自從有史以來,中國還沒從來沒有生產過如此多的糧食。

  這么多糧食光靠中國人自然是吃不完的,就算再怎么能吃,一年也吃不了1170公斤糧食啊。一般來說,一個國家的人均糧食達到400公斤,就已經完全足夠了。再加上這幾年中國的糧食年年豐收,各地的戰略儲備糧庫、各級政府、企業以及私人的糧倉都裝滿了。

  于是大家在把糧倉的存糧都換成新糧后,大量的陳糧和多余的糧食,都被用來做其他用處了,或者出口到國外,或者作為飼料,或者作為釀酒原料,或用來深加工成各種各樣的食品。

  有了足夠的糧食,養殖業的發展自然就快了,去年中國的肉類產量達到2578萬噸,除了用于國內消費,也被制成罐頭等產品大量出口到歐洲,現在來自中國的午餐肉罐頭已經成了交戰雙方的主要肉食品。而且中國還從阿根廷、美國、澳大利亞等地大量進口肉類,去年就進口了500多萬噸。

  在歐洲開戰的這幾年,中國人的生活水平是提高得飛快,糧食就不用說了,根本吃不完,蔬菜水果雞鴨魚肉也走進了每一戶人家的餐桌。在營養攝入量方面,已經達到了原時空21世紀前幾年的水平。尤其是在國內強制執行的“嬰幼兒營養補貼”和“營養餐計劃”,讓下一代的青少年,特別是建國之后出生的孩子徹底擺脫了“營養不良”的帽子。

  所以在廣大中國人民看來,這歐洲打仗也沒什么不好,尤其是那些從中發了財的,更是巴不得那些白皮們再打上一百年才好。至于打仗會死人,哪算什么?反正別人家的孩子死不完。

  文德嗣放下手上的文件,皺起眉頭說道:“去年澳大利亞和南非的鈾礦又減產了?”

  顧曉藍說道:“是的,自從歐洲開戰之后,法國和奧匈等直接參戰的地方自不必說,澳大利亞、南非、加拿大、印度等英國殖民地,以及俄國境內的鈾礦產量都在減少,因為大量的人力都被征用到與戰爭有關的行業去了。像鈾礦這種他們搞不懂的東西,自然是首先放棄的行業。而像尼日爾和納米比亞等非洲殖民地,也因為戰亂,生產受到嚴重影響。現在還能保持產量的,就只有美國和巴西等少數幾處礦場。”

  “好吧,誰讓鈾礦這種東西的產地,大多都被牽扯進了戰爭。這也算是負面影響吧…”文德嗣有些郁悶的說道。雖然這場歐戰讓中國賺得盤滿缽滿,但也不完全是好事,比如文總制定的搜刮世界鈾礦的計劃,就因為這場戰爭而受影響。沒辦法,鈾礦最多的地方基本上都參戰了。

  “我們現在的鈾礦收集了多少?”

  “大約是35萬噸,都是處理過的精礦,鈾含量都在10以上。另外還有三千二百噸黃餅…”顧曉藍答道。

  事實上,鈾礦的搜刮行動很順利,比文總預想的還好些,因為有他通過馬甲公司提供的新型采礦和選礦設備,各地鈾礦的產量遠超原時空的同時期。到去年為止已經從世界各地收集了大約370萬噸鈾礦石。不過中國買來的鈾礦都是只經過了初選的礦石,平均品位大約是1。

  送到中國之后再進行精選,制成含量10以上精礦。然后這些天然鈾礦石再經過粉碎后,經多種溶液萃取、沉淀后,制成“黃餅”(八氧化三鈾)后送入密封倉庫進行儲存。事實上“黃餅”的名稱源于根據最初的生產工藝,產出的非純凈成品的顏色和形態,而通過現代先進科技手段生產的“黃餅”,實際上并不是黃色,而是呈褐色或者黑色。

  文德嗣這么窮搜天下鈾礦,早點兒搞出大殺器當然目標之一,但是他的目的也不只是原子彈。他打算盡快把核電廠搞出來,這東西在能源上的意義極端重要。此外有了核反應堆之后,中國的航母和潛艇也可以早點兒鳥槍換炮了。再說為了保護環境,能夠的話自然要盡快減碳嘛,文總可是很講究環保的人。

  事實上,中國第一座實驗性的反應堆以及配套的核電廠已經在去年10月1日正式投入運行了。

  文總收集了那么多的鈾礦石,可不是擺在倉庫好看的。中國的核計劃在1911年提煉出了第一批黃餅之后,就開始上馬了。

  本位面中國的核計劃和原時空的美國差別極大,原時空的美國因為戰爭壓力,害怕德國先造出原子彈來,所以使用的是一種非常坑爹的方法。他們要搶著造出原子彈,所以就需要濃度達到90%的武器級鈾,因此需要建造數萬臺離心機或擴散機運轉數年,還要使用勞倫斯電磁法,以及能耗達到氣體離心法60倍的氣體擴散法來分離鈾。因此美國的曼哈坦計畫使用了全美10%以上的電力,花費十分驚人,其計劃主要支出都是用在能源消耗上,此外就是提煉工廠的重復建設。

  而本位面的中國就完全不一樣了,因為沒有戰爭壓力,所以不需要使用這種耗費驚人的方法趕進度。中國采用的是循序漸進的方法,用來提煉鈾的就是最經濟的氣體離心法。首先是用火力電廠驅動數百部氣體離心機,串連起來提煉濃度4%左右的鈾燃料。用這些產品建立第一代反應堆進行臨界實驗,再發展建立第二代的實用反應爐,開始驅動更多的離心機來提煉武器級鈾與钚。

  這讓中國的核計劃的初期能耗只有原時空中美國曼哈坦工程的萬分之一,工廠規模也縮小許多。后期能耗雖然增加,但消耗的就是反應爐內的濃縮鈾而非石油或煤炭了。

  因為中國一開就使用最優化的低成本途徑,又沒有時間壓力,外加還有充足的計算機能力支援,充分利用鈾能源并且順帶收集資料,所花的經費與人力就相當低了。整個核計劃從1911年開始到現在的六年間,投入的總資金不超過3億華元,就已經搞出了一整套的核材料提煉體系以及一座核電站。

大熊貓文學    大逆轉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