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三國重要人物資料匯集

  (共113人)

  蜀國:

  劉備字玄德生卒:161-223(63歲)籍貫[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涿州]

  關羽字:云長生卒:164-219,籍貫[并州]河東解縣[今山西運城]

  張飛字:翼德生卒:167-221籍貫[冀州]涿郡涿縣[今河北涿州]

  趙云字:子龍生卒:168-229籍貫[冀州]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

  馬超字:孟起生卒:176-222(47歲)籍貫[司州]扶風茂陵[今陜西興平]

  黃忠字:漢升148-220(73歲)籍貫[荊州]南陽[今河南南陽]

  魏延字:文長生卒:?-234籍貫[荊州]義陽郡[今河南信陽]

  諸葛亮字:孔明生卒:181-234(54歲)籍貫[徐州]瑯邪陽都[今山東沂南縣南]

  龐統字:士元生卒:179-214(36歲)籍貫[荊州]襄陽[今湖北襄樊]

  徐庶字:元直生卒:?-?籍貫[豫州]潁川郡[今河南許昌一帶]

  姜維字:伯約生卒:202-264(63歲)籍貫[涼州]天水冀縣[今甘肅甘谷縣東南]

嚴顏字希伯,(?—219)巴郡臨江(重慶忠縣)人馬岱字瑾之(183-235年后),扶風茂陵(今陜西興平)人周倉字?(?--219)關西人士  馬謖字:幼常生卒:190-228(39歲)籍貫[荊州]襄陽宜城[今湖北宜城]

馬良字季常(187—222),襄陽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  費祎字文偉(?-253)荊州江夏鄳縣(今湖北省孝感市市孝昌縣人)

蔣琬字公琰(?-246),零陵湘鄉人  關平關平(?-220),河東解(今山西運城)人(?-219)

李嚴后改名李平,字正方(?-234)南陽人法正字孝直(176-220)扶風郿(今陜西省眉縣東北)人劉封字?(?-220)長沙(治今湖南湘陰)人  王平字子均(?-248)益州巴西宕渠(今四川渠縣)

吳懿字子遠(?-237)陳留(今河南開封)人張嶷字伯岐(?-254)巴郡南充國(今四川南充)人  張翼字伯恭(196-264)益州犍為武陽(今四川省眉山市彭山縣)

  廖化字元儉(?-264)襄陽中盧人(今湖北襄樊)

諸葛瞻字思遠(227-263)諸葛亮之子陳壽字承祚(233-297),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人  魏國:

  曹操字:孟德生卒:155-220(66歲)籍貫[兗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

  曹丕(187-226)曹植(192-232)

  夏侯敦字:元讓生卒:157-220(64歲)籍貫[豫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

  夏侯淵字:妙才生卒:?-219籍貫[豫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

  典韋字:仲磐生卒:?-197籍貫[豫州]陳留己吾[今河南商丘]

  許褚字仲康?--232?[兗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

  曹仁字子孝(168-223)籍貫[兗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

  曹洪字子廉(?-232)籍貫[兗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

  張遼字:文遠生卒:169-222(54歲)籍貫[并州]雁門馬邑[今山西朔縣]

  徐晃字公明(?-227)河東陽縣人(今山西洪洞縣)

  張郃字:俊乂生卒:167-231(65歲)籍貫[冀州]河間鄚縣[今河北任丘北]

  龐德字:令明生卒:?-219籍貫[雍州]南安狟道[今甘肅隴西東南]

  曹彰字:子文生卒:?-223籍貫[豫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

李典字曼城,(174-209)山陽郡鉅野縣(今山東巨野)人  樂進字文謙生卒:?-218,陽平衛國人(今河南清豐)

  于禁字文則,?-221,泰山鋸平人(今山東泰安)

  郭嘉字:奉孝生卒:170-207(38歲)籍貫[豫州]穎川陽翟[今河南禹州]

  司馬懿字:仲達生卒:179-251(73歲)籍貫[司州]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

  賈詡字:文和生卒:147-223(77歲)籍貫[涼州]武威姑臧[今甘肅武威]

  荀彧字:文若生卒:163-212(50歲)籍貫[豫州]潁川潁陰[今河南許昌]

荀攸字公達(157-214),潁川潁陰(今河南許昌)人  程昱字仲德,生卒141—220(80歲)籍貫兗州東郡東阿[今山東陽谷]

  鄧艾字:士載生卒:197-263(67歲)籍貫[荊州]義陽棘陽[今河南信陽]

  鐘會,字士季,225-264,潁川長社人(今河南長葛)

  王雙字子全(?-228)籍貫雍州隴西狄道[今甘肅臨洮]

  曹丕字子桓(187-226)公元220-226年在位籍貫[兗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

  文聘字仲業,?-?南陽宛人(今河南南陽)

  文鴦本名文俶(238-291)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文欽之子。

  華佗字元化,一名旉,(約145?-208),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人。

曹植字子建,(192-232),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人  吳國:

  孫堅字:文臺生卒:154-191(38歲)籍貫[揚州]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

  孫策字伯符(175-200)籍貫[揚州]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

  孫權字:仲謀生卒:181-252(72歲)籍貫[揚州]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

  周瑜字:公瑾生卒:175-210(36歲)籍貫[揚州]廬江舒城[今安徽舒城]

  魯肅字:子敬生卒:172-217(46歲)籍貫[徐州]臨淮東城[今安徽定遠]

  呂蒙字子明(178-219)汝南富陂人(今安徽阜南)

  陸遜字:伯言生卒:183-245(63歲)籍貫[揚州]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

  太史慈字:子義生卒:166-206(41歲)籍貫[青州]東萊黃縣[今山東龍口]

  甘寧字:興霸生卒:163-?籍貫[益州]巴郡臨江[今重慶忠縣]

  程普字德謀,生卒不詳,右北平土垠人(今河北豐潤)

  黃蓋字公覆,生卒不詳,零陵泉陵人(今湖南永州)

凌操字?(?-203)籍貫揚州吳郡余杭今浙江余杭  凌統字公績(189-217)吳郡余杭人(今浙江余杭)

韓當字義公(?-226),遼西令支(今河北遷安)人蔣欽字公奕,(?-220),九江壽春(今安徽壽縣)人  周泰字幼平,生卒不詳,九江下蔡人(今安徽鳳臺)

潘璋字文珪,(?-234),東郡發干(今山東冠縣東)人徐盛字文向,(?-227)瑯邪莒縣(今山東莒縣)人  丁奉字承淵(?-271)廬江安豐人(今安徽霍邱)

  張昭字:子布生卒:156-236(81歲)籍貫[徐州]彭城郡[今江蘇徐州]

諸葛瑾字子瑜,(174—241),瑯邪陽都(今山東沂南)人顧雍字元嘆(168-243)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  大漢:

漢靈帝劉宏(156年—189年),168年—189年在位漢獻帝劉協字伯和,(181-234)190-220年在位。196年,被曹操迎至許昌  董卓字:仲穎生卒:?-192籍貫[涼州]隴西臨洮[今甘肅臨洮]

  呂布字:奉先生卒:151-198籍貫[并州]五原郡九原[今內蒙古包頭]

華雄字:未知生卒:?-190籍貫暫無相關記載顏良字:未知生卒:?-200籍貫暫無相關記載文丑字:未知生卒:?-200籍貫暫無相關記載高順字:未知(156-198)籍貫不詳李傕字稚然,(?-198),涼州北地郡(治今陜西省富平縣)人徐榮字:未知(?-192)遼東襄平人張濟字:未知(?-196),武威祖厲(今甘肅靖遠)人樊稠字:未知(?-195),涼州金城人張任字?(?—214),蜀郡(治今四川成都)人  盧植字子干,(139-192)(54歲)籍貫:司州涿郡涿縣(今河北涿縣)

皇甫嵩字義真,(?—195年),安定朝那(今甘肅鎮原東南)人朱儁字公偉,(?—195年),會稽上虞(今屬浙江)人陶謙字恭祖,(132-194),丹楊(治今安徽當涂東北)人劉表字景升,(142-208),山陽高平(今山東鄒城)人劉璋字季玉,(?—220),江夏竟陵(今湖北潛江)人  劉焉字君郎,(?-194),江夏竟陵(今湖北天門)人。

  韓遂字文約,(?-215),金城(治今甘肅永靖西北)人。

  袁紹字本初(?-202)汝南汝陽(今河南省周口市人.

馬日磾字翁叔,(?-194年),扶風茂陵人公孫瓚字伯圭(?-199)遼西令支(今河北遷安)人袁術字公路,(?-199),汝南汝陽(今河南商水西南)人陳宮字公臺,(?-198),東郡東武陽(今山東莘縣)人何進字遂高,(?-189),南陽宛(今河南南陽)人  張角字:未知(?-184),鉅鹿(治今河北平鄉)人。

張梁字:未知(?-184),鉅鹿(治今河北平鄉)人張寶字:未知(?-184),鉅鹿(治今河北平鄉)人  丁原字建陽,(?-189),益州廣漢郪縣[今四川三臺郪江]

馬騰字壽成,(?-211)扶風茂陵(今陜西興平)人  甘寧“少有氣力,好游俠”(三國志·吳書·甘寧傳)。但他不務正業,他常聚合一伙輕薄少年,自任首領。他們成群結隊,攜弓帶箭,頭插鳥羽,身佩鈴鐺,四處游來蕩去。當時,百姓一聽鈴響,便知是甘寧這幫人到了。時人以“錦帆賊”呼之.甘寧在郡中,輕俠殺人,藏舍亡命,大有名聲。他一出一入,威風炫赫。步行則陳列車騎,水行則連接輕舟。侍從之人,披服錦繡,走到哪里,哪里光彩斐然。停留時,常用錦繡維系舟船,離開時,又要割斷拋棄,以顯示其富有奢侈。所在城邑的地方官員或那些跟他相與交往之人,如果隆重地接待,甘寧便傾心相交,可以為他赴湯蹈火;如果禮節不隆,甘寧便放縱手下搶掠對方資財,甚至賊害官長吏員。這種情況,一直持續了二十多年。后甘寧不再攻掠別人。他讀了一些書,鉆研諸子百家之說,想有所作為,便率領八百多人,去依附劉表,留駐南陽。劉表是東漢末年頗有名氣的“八俊”之一,時為荊州刺史。但正如諸葛亮在隆中對里分析劉表終不能守住荊州一樣,甘寧也發現劉表不習軍事,在當時天下不寧、群雄紛爭的形勢下,終將無成。這時,他聽說孫權在江東“招延俊秀,聘求名士,魯肅、諸葛瑾等始為賓客”(三國志·吳書·吳主傳),便決定前去投效。大約建安八年(203年),甘寧路經夏口(今湖北武漢),被江夏太守黃祖挽留,一留就是三年。

  群山環抱的青龍大瀑布左側,有一塊方圓數里的大坪壩。土地肥沃,住著上百戶鄉民在這里男耕女織,不愁吃穿,十分惹人眼紅,不是常遭匪劫,就是財主欺壓,官府暴征,使這里鄉民難以生存下去。從前,這里有一對新婚夫婦,男的叫甘田,女的叫織娘,倆人勤勤儉儉,日子過得很甜蜜。不久,喜得一子,取名叫“甘寧”,十二、三歲時,就讀完了四書五經,方圓四鄰的鄉親們都夸他聰明。殊知,好景不長,甘田夫婦和鄉親們一樣,一天晚上,匪盜潛入他家,甘田與其拚斗中終因寡不敵眾被殺害,糧物搶劫一空,甘寧母子倆也被五花大綁著,多虧鄉鄰趕來解救,安葬了甘田。母子倆淚流滿面地送走鄉親后,少年甘寧對媽說:“這個世道窮人難活命,我打算去尋師學武藝,為父老鄉親除掉害人精,為父親報仇。”織娘聽后說:“好是好,但你人還小,沒有真功夫,硬拚是不行的!”。當晚,織娘剪下自己的一綹長發,摻著青麻打成一雙草鞋,煮了十幾個雞蛋,給兒子包好,第二天一早,織娘把兒子送上路。甘寧身背祖傳的弓箭,手牽獵狗,辭別織娘,直朝深山走去。他拐過一彎又一彎,翻過一山又一山,攀陡壁,越懸崖,一股勁來到云峰觀前,只見滿山云霧繚繞,無路可走了。甘寧正在發愁,迎面來了一個老婆婆,老婆婆問:“孩子,這么大的云霧,你往哪里去呀?”甘寧說:“婆婆,我上山去尋仙師學藝的。”老婆婆說:“仙師難找喲,我勸你還是早點回去吧!”甘寧堅決地說:“不管多難,多苦,我一定要求師學本領!”甘寧把家鄉匪盜、財主、官府害人的經過詳細說了一遍,老婆婆被感動了,就朝山顛一指道:“你去吧,前面不遠有座小廟,廟中有一個老道,武藝高強,求他教你吧!”說完,老婆婆不見了。甘寧正疑惑著,頓時云開霧散,一座小廟出現在眼前,他加快步伐直奔小廟。

  進了廟,只見一個老道和一個小徒兒正在紅爐上錘打一把弓箭,剛打好的弓箭還是紅紅的,那小道便握在手中,張弓搭箭,對準三根大香,“嗖嗖嗖”連發三箭,不偏不倚,箭出香滅,甘寧看呆了,當即下跪在老道面前:“望師尊接受徒兒叩拜之禮!”老道忙上前扶起甘寧問道:“你是甘田的兒子嗎?”“正是”。甘寧將來意向師父稟告后,老道點頭稱是,并說:“我已知道你要學藝為民除害”。說著,當即令小道收箭,進屋端出飯菜款待甘寧。從此,甘寧跟著師傅勤學苦練,在老道的精心傳教下,通過九九八十一天苦練,進步很快,不僅學到了箭無虛發,而且還學會了三十六套拳法的過硬本領。老道十分滿意地對甘寧說:“行了,去為鄉親們除害吧!”甘寧辭別師父,星夜兼程往回趕,這天到家時已是公雞報曉時辰,織娘見兒身背箭囊,威武強悍地歸來,非常高興,趕快生火煮飯。甘寧把尋師學藝的經過向母親回稟后,便找來同窗好友串連有志青壯年三四十人,集合操練近兩個月。一是抗擊盜匪,取得旗開得勝的可喜戰績;二是打富濟貧,將壩上欺壓百姓的“地頭蛇”殺掉,將惡霸的糧倉打開,分發給了鄉民;三是多次擊退官兵來犯,被萬州官府稱為“錦帆賊”,再也不敢暴征糧稅了。使當地百姓過上了平安生活。

大熊貓文學    漢皇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