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三百九十九章 未卜

  但不是所有人都贊成北伐的。

  李至便委婉地說道:“幽陵,戎之右臂,王師往擊,彼必來拒抗。攻城之人不下數萬,兵多費廣,勢須廣備軍糧,一rì軍用,當為百rì準計,未知邊糧可充足乎?”

  宋九答道:“前線這些年多屯田,保軍士所用外,朝廷數年來又從河東河北就近將稅糧調向邊塞,邊糧略有盈余。但用來北伐,邊糧遠遠不足。并且有的將士貪墨,或者有的將士用糧來釀酒,虧空若是多,欠缺會更重。”

  李至點頭,這就是宋九擔任樞密使的好處,若是讓石顯回答,恐怕就答不出來。

  他又說道:“還有幽州之旁,坦無陵阜,離山很遠,取石困難。金湯之堅,非石莫碎,可發機縋石,從哪里取石頭?這是臣擔心的三個所在。”

  但他看到趙匡義心意已決,并且不顧張齊賢在西北事務并沒有安定下來,就將張齊賢等大將大臣調回京城,張齊賢又返回西府,其他大將聽候安排,知道事情不可改更,因此又說道:“若陛下堅決北伐,臣以為京師是天下根本,愿陛下不離輦轂,恭守宗廟,示敵人以閑暇,慰億兆之瞻仰,此上策也。大名,河朔之咽,或暫駐鑾輅,揚言自將,以張兵勢,壯軍威者,此中策也。若是遠提師旅,親抵邊陲,北有戎援之虞,南有中原之慮,則曳裾之懇切,斷鞅之狂愚,臣雖不肖,恥在昔賢之后。”

  也就是你別瞎整了。再象上次那樣御駕親征,我就要拽你的袍子。拉著你的戰馬,強行阻止你。

  趙匡義老臉一紅。

  上次在高梁河他表現太不光彩了。

  但他可能軍事能力確實很差。可不是一個固執的皇帝,所以以后才給了小寇表演的機會。

  因此說道:“朕這次就在京城遙控指揮。”

  “陛下英明,”李至退下。

  不但他,許多大臣在高梁河失敗后,常想,若無趙匡義親自指揮,耶律休哥就不能逼得趙匡義逃跑,那么那次北伐會不會成功?

  趙匡義不去了,大約就沒有關系了。

  本來宋九不想說的。這次終于忍不住說出來,道:“陛下,諸位,上次高梁河小挫,有人認為是陛下做得不好,我認為非也。那次失敗乃是將士疲憊,又忽視了耶律斜軫這支生力軍之故。若無陛下親自上陣指揮,以耶律休哥之眼界,也能找出其他的漏洞。到時候兩軍相持,山后還有數萬遼軍在趕來,還是拿不下幽云,說不定會敗得更慘。不過陛下是國家之根本所在。夫子說君子不立危墻之下,陛下最好不要再去前線冒險了。”

  不要以為趙匡義這次不瞎指揮,就能大勝。

  “卿之何意?”

  “臣的想法…”宋九困惑了。

  他這些年做了很多。包括軍事改革,增加國家收入。用兵西北,甚至在遼東呆了兩年多。為的不是今天嗎?

  相比于史上,宋九相信遼國國力應當弱了一點,宋朝國力應當更強一點,就包括將士的戰斗力,也會更強一點。

  然而國家富了,國力強了,武器先進了,就一定會打勝仗嗎?

  況且遼國那兩個妖人。

  沉默良久,宋九說道:“臣說幾件事,第一個就是遼國皇后,她與其他兩人有何關系,臣真沒有注意,不過據前方情報,臣知道得更多,甚至為了立威,遼國皇族涿州刺史耶律虎古頂撞了韓德讓幾句,韓德讓在遼國王庭的大殿上,搶過衛士手中的兵器鐵骨朵,活活將耶律虎古打死。但遼國乃是戎人,民風開放,這根本不算什么。相反的,在韓德讓主持下,蕭太后發起數起改革,若無我朝種種布置,遼國越來越升平,別的不說,就說幽云,除邊境百姓外,余下百姓這幾年生活皆得到大幅度改善,這兩人皆不可小視。請大家切記,韓德讓,遼國蕭何也!”

  大家一起沉默了。

  因為這一句話宋九在第一次北伐之前,同樣也說過。

  可沒有幾人當真,結果在韓德讓的堅守下,宋軍始終拿不下幽州城。

  “陛下,還有,賀令圖上書,說遼國孤兒寡母,好欺負,然而賀令圖卻忘記了兵家一言,哀兵必勝,這種情況如果蕭太后不爭氣,可以為我朝所用,但非是,蕭太后乃是一代女杰也,她反而會利用這一點,激起遼軍哀悼之氣,反而增加了遼軍的戰斗力。若伐就伐,不可因此而輕視,否則這次會敗得更慘。”

  趙匡義又是沉默。

  宋九繼續說道:“還有,臣不知內藏庫有多少錢帛?以臣之見,若伐,最好明年再伐,今年休生養息一年,若是沒有大的災害,國庫盈余,再加上內藏庫的錢帛,那么不必苛民,就可以用這個盈余支持一場浩大的戰爭。若得到幽云最好不過,若得不到,只要不是慘敗,對我朝來說損失不大,但遼國將會因此而凋殘,那時只要派幾使者,出使韃靼、西山、阻卜、高麗、遼東,遼國必然更加削弱。隨后我朝再休息幾年,第三次北伐必然成功也。而且經一年時間準備,北伐也更有把握。”

  然后拱手道:“臣有家人在遼國,比任何人都希望陛下北伐,然不能因私廢公,望陛下三思。”

  可以說宋九所說的話十分冷靜,然而趙匡義只爭朝夕,等不及了。

  還有一個人,宋琪,他離開相位,很是不甘心,因此連番上書,高調地支持趙匡義北伐。

  甚至還嘲諷宋九,本來國家有更多財帛支持這次戰爭的,然而因為宋九小題大作,在西北用掉大部分國庫儲蓄,才造成費用緊張。

  趙匡義未聽信。雖然他同樣認為宋九花的錢多,不過用兵北方。若李繼遷還在,繼續在西北折騰。終是不美。

  于是國家機器開動。

  而且他雖然聽從李至的建議,可對自己的軍事才能仍然很自信,于是親自策劃整個北伐計劃,可難免會遇到種種難題,因此時常召西府數相進宮議事。

  曾經有一天,趙匡義六次召西府數相入宮商議。

  宋九與王顯、張齊賢、王沔十分郁悶,宋朝皇城雖不及唐朝皇城,可也不小,樞密院離大內好幾百米。一個來回就是一公里多,六個來回就是七八公里。

  跑,每天兩邊跑,不在西府,就在大內,或者在兩者之間的路上。

  其實戰爭很是勞命傷財。

  戰后趙普用南陽百姓為例,一萬多納稅主戶需繳納十萬貫錢,才能將兩萬石軍糧運到前線莫州,平均每戶需一次承擔十貫錢稅。據說大部分主戶因為不堪重負。典桑賣牛達到六七成以上,更有賣兒賣女上吊自殺的悲劇發生。

  趙普那是夸大了,不過因為這場戰爭,確實使宋朝百姓再度苦逼了。另外趙普所說的費用也是比較準備確的。雖然平時一石糧食在宋朝不足三百文。若是粟米那就更便宜了,然而運到前莫州就得需五貫錢。這還是莫州,若是去西北。費用更高。

  趙普那是事后諸葛亮,但這時候人人要求北伐。包括胡旦,胡旦上書說。我們克復太原七年之久,今軍隊強大,又是好的獎勵制度,相信我軍一定能輕松拿下幽燕。幽州有四面城墻,我們就派四個勇將分別攻城,幽州城北有十個路口可以南下,我們就派十個將領分別把守,阻止敵軍南下救援。如此一來,攻下幽州指rì可待。

  宋九想罵胡旦,然而胡旦這樣的胡說八道卻讓趙匡義喜歡了,立即升官,授為知制誥,讓王祜差一點氣得休克。

  舉國上下,宋九不算,只有李至比較清醒,看到大家如此驕傲,他勸了好幾次,沒人聽,于是一怒請求罷相。最后以禮部侍郎免相。

  偏偏這時候,耶律斜軫完成了一次大捷。

  他在黃龍府呆了好幾年,漸漸將混同江下游的情況摸清楚,又策反了數部,然后乘正月寒冷,烏玄明不備,突然出兵兀惹城。

  這一戰,烏玄明失去六座重要的城池,包括他的王都兀惹城。讓遼軍擄獲無數百姓,近十萬匹優良的東北馬,還有大量武器輜重與糧草。

  好在石普忠實地執行了宋九的計策,利用遼東地廣人稀,山大林密的特點,在后面不停地打游擊,sāo擾遼軍供給,以及押送百姓馬匹返回的部隊,逼迫耶律斜軫最后撤了回來。

  否則能讓耶律斜軫一鼓作氣,將整個渤海國殲滅掉。

  可惜離得太遠了,否則宋九得知后,一定會堅持來年作戰,避其鋒芒。

  宋朝北伐國書下達,短短半個月,所有軍隊與將領就完成了集結。

  兵分三路。

  東路軍以曹彬為幽州道行營前軍馬步水陸都部署,崔彥進為副,郭守文為都監,帳下有傅潛、李延斌、馬正、楊重進、范延召、李繼隆、薛繼紹、史珪、劉知信、符彥壽、賀令圖等大將。

  另派大將米信為幽州西北道行營馬步軍都部署,杜彥圭為副,趙延溥、張紹、董愿為都監。同時還有蔡玉、韓彥卿、竇暉、曹美等將領。

  兩路大軍兵取新城、涿州。

  中路軍主將是田重進,吳元輔與袁繼忠為都監,帳下有荊嗣、張承儼、安得祚等將領,從定州北上,兵出飛狐口。

  西路軍以潘美為主將,楊業為副將,王侁與劉文裕為都監,手下又有楊延朗等大將。

  還有,又讓高瓊率領樓船水師,自滄州出海,北攻平州。

  又詔王承美與折御卿率領諸部進攻遼國西山。但這兩路是側應的。同時又派斥候浮海潛入遼東,立即送信給烏玄明,讓他配合反攻咸通二州。

  應當來說,不提武器,與士兵的士氣,就是從進攻的路線,也比史上多了更多的選擇。并且大約再也沒有西夏的威脅了,這也是宋九沒有堅決反對出征的原因。

  主力部隊是東路軍,十二萬兵馬,中路與西路軍一共八萬兵馬,包括高瓊的,一共是二十二萬禁軍,這也是宋朝能拿得出手的最大限度兵力了。但實際不止,還有鄉兵,以及河北的弓箭手與壯丁,兵力超過了三十萬人。若加上民夫,那么數量更加龐大。如果再加上折王兩家,與烏玄明的部下,可能僅是正規兵力實際就接近了三十萬兵馬。

  計劃主要是趙匡義制訂的。

  鑒于上次的教訓,趙匡義改變了策略,因此以最強的一路兵馬正面直對幽州,但是不打,而是慢慢緩行,將遼軍主力吸引在幽州城下,讓中西兩路直取山后(幽云十六州,太行山北支東南方向的檀順薊幽涿莫瀛七州稱為山前七州,太行山西北的儒媯新武云朔寰應代稱為山后九州,部分已在宋朝掌控之中),那么遼國就會顧此失彼,站在對方角度如何選擇,必然是選擇保住幽薊,那么中西二路大軍成功拿下山后,三路大軍成功于山前會合,一舉就定了乾坤。

  似乎是好計策…但宋九聽后想了大半天,感到不對勁,主要他對軍事還不算太jīng通,因此又不知道哪兒不對勁。想不出來,就說不出來。

  計劃商議完的,可是人選是趙匡義自己做主選擇的。

  看到這份名單,宋九大驚失sè,連忙道:“陛下,且慢。”

大熊貓文學    一品富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