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保勛急了,道:“宋公,你政績赫赫,御駕親征,必須由你來留守京城。”
巴蜀滅了,南唐滅了,南漢滅了,荊湖拿下了,吳越與閩國歸降,只有晉燕了,幽云十六州大家暫時還沒什么想法,唯獨功勞就是北漢,又是御駕親征,這是大好的立功機會,劉保勛能不急嗎?
而且宋九功勞夠多了,這事兒與你無關,何必湊熱鬧。
宋九說道:“劉郎中,陛下親征,十數萬大軍,無數民夫,后勤尤關重要,若有失誤,后果不堪設想,我所以請行,非是邀功也。”
劉保勛無語了。
宋九沒有老百姓眼中想的那么偉大,但在大家眼中,同樣是文武全能,不但在趙匡親征太原時擔任轉運使出色,還與何繼筠取得石嶺關大捷,雖那一戰何繼筠為主導,但是宋九獻過有用的計策,更不要說是廣南與交趾。
要閱歷有閱歷,要戰功有戰功,要地位有地位,劉保勛拿什么爭。
而且宋九對劉保勛十分欣賞,說他是一個純善官員,大約正是宋九提起,所以皇上才讓他擔任行在轉運使。
他想了好一會,對趙匡義說道:“陛下親征太原,京城卻是根本所在,離不開宋公。”
“陛下,京城有薛公,沈公在,大不必憂也,自世宗與先帝屢征太原無功,此行不能再無功也,固臣請命隨行。”
實際宋九真不想爭這個功勞。
現在趙匡義肯定沒有產生收復幽州的想法。
薛居正反對,不是他保守,或者與趙普一樣的想法,即便與趙普一樣的想法,也是先南后北,現在南邊解決了,難道不北嗎?主要一旦無功,十幾萬大軍隨行,幾個月耗下來。即便不敗,也會用掉許多錢帛。
然而趙匡義不會這樣想,彼弱我強,能用兵了。而且趙匡義十分渴望證明自己。
柴榮未拿下太原,趙匡未拿下太原,但在趙匡義手中將太原拿下了,是否代表著趙匡義勝過了大哥。
但拿下太原。趙匡義會不會產生另外的想法,柴榮與大哥只奪下三關與易州東南部分地區,而自己將幽州再拿下,是否全面超過大哥,若那樣,無論大哥是怎么死的。全國上下臣民會心服口服。
所以一旦拿下太原,趙匡義必會又親征幽州。
然而那樣宋軍會必敗。
現在宋九說什么也不管用,又不大好說,難不成對趙匡義說陛下,你武功不行哪。即便能委婉的進勸,也必須讓趙匡義嘗到苦頭后才能進勸。
宋九要請行,是想將失敗損失看有沒有方法減少。同時嘗試能不能學到一些經驗。想出扭轉的辦法。
現在宋九手中有權,可以辦很多事情,然而必須要實際,想法多,最好將倭國滅掉,但可能嗎。最好將回鶻、遼東、甚至吐蕃與外蒙一起收回來,提前做到真正的大一統,但可能嗎?
首先交通落后造成的管理不便。就讓這想法不切實際。如果物格學發展到將交通落后的狀況改善的地步,那么不要說外蒙,都能將兵力延到到蔥嶺以西,再度到達河中,控制河中!
所以宋九第一個想法,是宋遼之戰,宋朝漸漸占據上風。迫逼那個蕭燕燕將玉蘋釋放回來。
第二個想法就是將幽云十六州拿下。
只要拿下了,北宋就沒有危機了。幾百年后,誰能想到幾百年后?
但暫時第一個想法都不能實現,不過想實現。就必須要認真去思考,認真去觀察。
因此宋九必須要親行。
趙匡義想不到宋九的內心想法,最后笑了笑道:“劉卿,你就勿必爭了,這樣吧,以宋九為行在轉運使,你與高卿同為副使。”
那也行,劉保勛道:“臣遵旨。”
再詔,以命宰相沈倫為東京留守兼判開封府事,宣徽北院使王仁贍為大內都部署,樞密承旨陳從信副之。
這份詔書頗有含味,留守的不是薛居正,而是沈義倫,其實原因很簡單,薛居正與趙普關系友善,趙匡義之外,還有趙德昭,趙廷美,天知道呆在京城的趙普會弄出什么妖蛾子。
因此趙匡義對受過趙普陷害的沈義倫反而更放心。
至于王仁贍陳從信更不用說了。
原先趙光義想用趙廷美為東京留守,是想,未下詔書,趙廷美信以為真,但與他相善的開封府判官呂端進諫,主上櫛風沐雨,以申吊伐,大王地處親賢,當表率扈從,若掌留務,非所宜也。
若趙匡義真的想以趙廷美為東京留守,詔書早就下達了,這是假仁假義,做給其他人看的,你不能當真。趙廷美醒悟,請從行,果真趙匡義馬上就同意他請行。
但趙匡義仍對京城不放心,以他的心腹石熙載簽署樞密院事,再詔書河北轉運使侯陟與陜西北路轉運使雷德驤分掌太原東、西路轉運事。
大軍隆隆而發。
趙匡義出發前,將潘美諸將與大臣們召到長春殿宮宴,劉鋹及淮海王俶、武寧節度使陳洪進等皆與。
劉鋹上前說道:“朝廷威靈及遠,四方皆四方僭竊之主,今日盡在坐中。旦夕平太原,劉繼元又至,臣率先來朝,愿得執梃,為諸國降王長。”
趙匡義大笑。
盧多遜搖頭:“第二個安樂公也。”
“安樂公很聰明。”宋九低聲道。
劉鋹是與劉禪一樣的不要臉,但這是明智之舉,李煜倒是聰明,可現在他在哪里?
車駕始發。
契丹聞訊大驚失色,連忙派耶律拽刺梅里為使,匆匆來到宋朝,在臨城縣撞到趙匡義,問趙匡義:“何名而伐漢?”
他們讓柴榮與趙匡打蒙了頭,這時候還沒有找到自信心,因此雖不滿,僅是詢問。
趙匡義答道:“河東逆命,所當問罪。若北朝不援,和約如故,不然,惟有戰耳!”
趙二殺氣騰騰,將耶律拽刺梅里嚇了一大跳,逃回了契丹。
宋九正好坐在下首,看到趙匡義信心滿滿。神色古怪。
趙匡義問道:“宋卿,你想說什么?”
“陛下,臣以為戰略上可以藐視敵人,戰術上卻要重視敵人。”
宋九想了許久,一直想不明白挽救的辦法,而且他內心對耶律休哥很害怕。想來想去,只有一個辦法,待拿下太原后,得知趙匡義的下一步軍事計劃,再與潘美商議。
大軍渡河,有官員呼道旁,自言獻封事。趙匡義命黃門接過來看,乃臨河主薄宋捷,敢情他想學張齊賢,自趙匡義毛遂自薦,自我推銷。封事上說得亂七八糟,可是趙匡義看到他的名字,宋捷,十分歡喜。好兆頭。
這就象趙匡看到宋九的名字一樣,宋九,宋久。宋捷,豈不是宋軍大捷?立即授予太仆寺丞之職。這是半路搞笑的一幕,但趙匡義繼續在調兵遣將,以劉保勛為北面轉運使,解暉與折彥赟攻打隆州。又聞聽北漢依險筑城。再命尹勛攻隆州,三面圍敵。再調齊延琛與候美攻孟縣。
一路行駛,一路不停地增加兵力。
另一場大戰卻已打響了。
大軍未發之前,趙匡義詔郭進與田欽祚率軍先赴石嶺關。
從這一點來看。趙匡義就不如趙匡。
宋朝欲攻太原,契丹必然會派兵來援,趙匡是等到契丹軍隊到來時,才派何繼筠反擊。但現在大軍未發,趙匡義就先派孤軍深入石嶺關。
這中間的區別就象巴西踢國足,會不會派人來看錄像,拳來拳擋,腳來腳踢,然而國足踢巴西,就必須要先看錄像,先派兵布陣。正是因為沒有把握,所以趙匡義才先調兵去石嶺關。
非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趙匡干過,趙匡義想學,但肯定學不好。可就是趙匡運籌運帷,那也是對付巴蜀南漢,不敢用在契丹人身上。
兵法說水無常形,兵無常勢,同樣的卻月陣,史上只用過一次,同樣的背水一戰,韓信用是大勝,若是趙匡義用那將會是三軍全沒。
這種提前調派,馬上會讓趙匡義,宋真宗兩人吃上大虧。
然而這次趙匡義誤打誤撞,卻是調對了。
正好北漢將兵力壓縮在幾個關健地方,郭進幾乎暢通無阻地來到石嶺關下,在這里北漢布下一個大營,郭進到達后,馬上下令進攻,斃敵無數,僅是戰俘就抓了一千多個。
但不能稱為大戰,北漢兵一出太原,什么也不是。
然而郭進也沒有想到這次契丹派兵這么快,前面得到石嶺關,后面就聽到契丹派南院宰相耶律沙為主帥,冀王耶律敵烈為監軍,又派南院大王耶律斜軫為側應,左千牛大將軍韓讬、大同節度使耶律善補為本路軍南援,三路龐大的兵馬,都勝過了那次趙匡來伐太原時契丹援救的兵力數量,互有援助,向太原層層推進。
郭進想了想,讓田欽祚留守石嶺關,他主動帶著大軍出石嶺關一路奪向東北。來到石嶺關東北一百多里白龍山下,這里都是胡漢交界處了,與契丹軍隊碰撞在一起。
兩軍隔著一條大澗相望,耶律沙觀察到這支宋軍陣型整齊,殺氣凜然,隱約感到不好對付。于是猶豫不決,這是明確的做法,再等一等,另一個狡猾的大將耶律斜軫來了,戰爭可能會是另一種走勢。然而監軍耶律敵烈狂傲無比,強烈要求耶律沙出擊,并且帶頭沖向大澗。
那只好戰。
等的就是這一刻。
郭進等到契丹人半渡時,發起了進攻。只是一會兒,契丹大軍崩潰。
幾萬逃兵散于滿山遍野,郭進在后面猛追不舍。幸好耶律斜軫趕上,將大軍放開幾個豁口,讓敗軍撤到后方,又于前線組織兵士放箭,不讓宋軍挾著大勝之勢殺進來。
郭進猶豫了一下,這才下令撤軍回去。
一旦三軍崩潰,那種慘況不堪想像,若是其他人,早讓逃兵將陣型沖散了,那種后果可能讓郭進將數萬契丹兵馬全部吃下。但眼前這個大將不僅沒有讓敗軍將陣型沖散,還及時的組織了防御,不簡單。
耶律斜軫…郭進記住了,然而,然而他最后卻沒有將這個消息帶回去…然后慘劇發生。
這一戰宋軍擊斃了一萬多名真正的契丹將士,包括耶律敵烈,耶律沙的兒子,數位上將軍。
郭進徐徐撤回,但剛回到石嶺關,就聽到一些不好的消息,郭進出擊,北漢也來反攻石嶺關,田欽祚閉寨自守,不敢出戰。隨后契丹大敗,北漢兵也倉皇撤退,田欽祚還是不敢追擊。這還能用田欽祚手中的兵力少做借口,然而田欽祚非但沒有心思作戰,反而用將士的薪酬軍糧謀利。
大捷報于趙匡義,趙匡義大喜。也同時將田欽祚的做法報于趙匡義,趙匡義貶田欽祚為睦州團練使,但繼續讓他做護軍。
宋九隱隱感到這份處罰有些不妥,可沒有太在意。
宋軍開始攻打太原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