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四十七章 大勢

  “阿達哥,母帶什么時候能做好?”

  “你們錄的質量高,基本不用修,做完混音就差不多了。”阿達想了想,說道:“周五吧,周五要是做好了,我打電話給你。”

  “好的,那就麻煩阿達哥了。”

  “小可你跟我客氣什么,你們這樣有水平又有錢的主顧,我是求之不得。”阿達笑著和對其他人揮了揮手,又和方曉握手,說道:“有空來酒吧坐坐,那些客人對你是翹首以盼,你一來,我也能多賺點外快。”

  “最近兩天挺忙的,我找個空我就過去。”方曉也和他客套,笑著說道:“上次喝過阿達哥調制的飲料之后,喝別的東西總覺得沒味道。”

  “丹丹,有空也回去坐坐。”阿達為人很謙和,溫和的道歉道:“本來你們來尖沙咀,我應該盡一下地主之誼的,不過不巧得很,楊涵前天來這錄了個帶子,今天交貨,負責的錄音師出了點事,寶叔讓我幫忙頂班,我還沒修好,時間緊張,下次再請大家,好吧?”

  性格豪爽的施麗琳居然是個八卦黨加追星族,聞言問道:“楊涵就是演電視劇《清宮傳奇》的那個吧?”

  “是的。”

  “她還會唱歌?”

  “阿達哥都說了,他還沒修好。”方曉咬著重音打斷了施麗琳的八卦,說道:“阿達哥,你忙,我們先走了。”

  一行人走出錄音工作室,在下樓的電梯里,麥潔心問道:“方曉,你為什么要唱粵語歌?”

  在前世,因為獨特的政治環境,香港文化上和內地隔絕了30多年,經過30多年的演變,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形成了以粵語為主體的文化圈,與此同時,它在十年代經濟大幅度領先內地。比如1993年,小小的彈丸之地,gdp居然相當于整個內地的四分之一,經濟上的強勢必然會帶來流行文化上的強勢,于是粵語電影和粵語音樂在內地風靡一時,即使是偏遠山村,很多年輕人都能蹦達幾句粵語臺詞或者歌詞。

  然而在這個時空里,香港和內地是一體的,從來沒有割裂開,無法形成單獨的文化圈。又是和內地同時起步改革開放的。經濟上只有先發優勢。沒有絕對的領先優勢,因此只在80年代“千軍萬馬闖香江”的時候,帶動了一股學粵語風潮,卻沒有形成粵語歌大行其道的現象。一來很少有人去寫粵語歌,二來在舉國推行普通話的環境里,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都缺乏主動推廣粵語歌的動力,因此粵語就和松江話一樣,屬于地方小眾文化,在本地擁有很多擁躉,但外地人卻一頭霧水。

  前世里那些唱片公司先做粵語的,然后再做國語的。同一首曲子,寫兩首歌詞,賺兩遍的錢,這么好的買賣,方曉當然也要效仿。要知道南粵經濟發達,有錢的主多,刷刷本地人的好感,很有必要…

  再說了,腦海里的那些粵語好歌,不用出來豈不是很可惜…

  “我覺得粵語很好玩。”方曉信口找理由,說道:“它帶有古韻,歌詞如果寫的好,會很有意境。”

  “剛才那首歌寫的不錯。”許可注視他,說道:“韻腳轉換的很流暢…詞也很好。”

  “自尊已飽經跌墮,重視能治肚餓。”施麗琳這個東北妹子居然也懂粵語,她唱了一句,然后笑著說道:“方曉你真是人才,居然把以前呆呆傻傻,現在吊兒郎當的心理過程寫成歌了,嘖嘖,難怪變化這么大…像突然地高歌,任何地方也像開四面臺…我以后再也不嘲笑你了。”

  “你嘲笑過我么?”

  “我當然…算了。”施麗琳擺了擺手,說道:“我tm哪有資格去嘲笑你,你隨手寫一首歌,比我用一輩子精力去寫的歌都好,以后我得對你恭敬一點,免得你把我寫成個丑角,然后唱的舉國皆知。”

  所有人都笑了起來,麥潔心說道:“方曉,這首歌的歌詞,能寫出來給我看看么?我聽不懂粵語,不過感覺挺好的。”

  藍小溪也說道:“我也要。”

  “過兩天咱們練練吧,學校里至少有三分之一是南粵人,其余的也大都聽得懂粵語,演唱會上可以唱唱。”

  等走出電梯后,許可落后兩步,對方曉說道:“這是你個人感悟的歌,適合拿出去唱么?”

  “自嘲嘛,把心事唱出來,飄在空中,然后隨風而逝,你不覺得很浪漫嗎?”

  “你這么想,倒是蠻灑脫的”

  “當然了,人就應該灑脫一點。”

  喬雅丹回頭,插嘴說道:“小可,他在忽悠你,人一灑脫就風流。”

  “喂,你不要總扯我后腿好不好。”

  錄音錄的很順利,樂隊士氣高漲,幾個人說說笑笑在街頭走了一會,然后找了一間環境不錯的粵式茶餐廳,要了個包廂,在等上菜的時候,方曉問道:“小可,今天的錄音費是多少?”

  “錄音間的租金是450每小時,阿達哥的勞務費是600每小時,我們用了4個小時,4200塊。”

  施麗琳漫不經心的說道:“也不算貴嘛,加上混音和母帶制作,一共加起來,也就六七千吧,哎,如此算來,出一張10首歌的專輯,還不到十萬塊,等我以后賺到錢了,就去自費出一張爽一爽。”

  “阿琳你真是經濟白癡。”許可對她很無語,說道:“這首歌的詞、曲、編都是免費的,演奏也是我們自己動手,所以你才會覺得便宜。自費出唱片的話,買歌,編曲,請樂隊,這些都是錢呀。”

  麥潔心饒有興趣的問道;“小可,那按現在的行情,個人出一張唱片成本要多少?”

  “那得看什么檔次的了,如果對質量要求比較高的話,買歌加編曲大概要一萬到一萬五,請樂隊,錄音以及后期制作加起來,差不多也要一萬,一首歌2萬塊,十首歌就是20萬的樣子。”

  “一張唱片50塊錢,20萬的話,要賣4000張才能回本。”施麗琳立刻打了退堂鼓,說道:“我還是跟方曉學,在網上發歌自娛自樂好了,現在能賣4000張唱片的明星也沒幾個了。”

  看來前世今生兩個世界,唱片行業都慘淡無比啊。

  前世里,內地的唱片銷量數據很難查到,任憑唱片公司各種瞎吹,一百萬兩百萬的隨口就來,霧里看花,不值一提…

  香港在2008年步了內地的后塵,四大音樂公司退出了ifpi協會,從此不再有權威的銷量統計,但香港ifpi協會早在2006年就將金唱片的標準從3萬張縮減為1.5萬張,可見當時唱片行業已經很萎靡了,然而即使如此,2007年全年拿到金唱片的歌手,還不足10個…

  到了2008年更是慘淡無比,陳奕迅當年開了16場演唱會,場場爆滿,然而出的演唱會精選集cd,銷量卻只有區區兩萬張,同年劉德華也出了一張精選集,僅僅賣了1.2萬張,如此成績卻已經讓天王眉開眼笑了,因為他之前出的幾張唱片,銷量只有幾千…

  香港慘淡,臺灣也同樣慘淡,2009年銷量冠軍是蔡依林的《花蝴蝶》,這張唱片質量不俗,有好幾首熱門歌,然后銷量也不過才13萬張,此后每一年的銷量冠軍,基本都維持在這個數據,不管是孫燕姿還是張惠妹這樣的老牌天后,不管是胡夏還是楊宗緯這樣的新生代,銷量都沒有突破過10萬張…

  香港和臺灣屬于版權保護比較到位的地區,銷量都如此慘淡,內地人口雖然多,但盜版猖獗,銷量如何,可想而知了…

  音樂行業和電影行業一樣,雖然看起來都是引領潮流的時代先鋒,可是實際上,它們是世界上最保守的幾個行業之一,對新技術和新思維萬般抵觸,比如好萊塢在五六十年代拼死抵擋電視機,比如五大唱片公司在21世紀初拼命反抗mp3,因此即使誰都知道網絡大潮早已無可阻擋了,各大音樂公司仍然把目光投向傳統唱片行業,并不重視互聯網,卻仍然茍延殘喘,按照幾十年留存下來的慣性,閉著眼睛不停的出早就不賺錢的唱片。

  時勢造英雄,方曉前世即使知道大勢所在,卻因為沒有本錢,只好干瞪眼,現在不同了,他有海量的音樂資源可以用,自然要抓住機會,大干特干一場,做個亂世里揭竿而起的豪杰!

  經過各位書友的指點和提醒,我真心覺悟了,不搞兒女情長了,專心搞事業!

每天中午12點和晚上8點左右更新,不定時爆發,繼續求

大熊貓文學    一個娛樂帝國的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