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軍水陸夾擊,在鄭家水師和廣東水師的配合下,十七師和十八師發起猛攻,連破沿海的七座壁壘,將清軍望江門水師營寨付之一炬。
這一仗,消滅了清軍水師和雜兵將近三千人,潰兵逃向杭州城,楚軍從后追殺,城中的守軍不敢開門,潰兵只得繞過城池,落荒而逃,楚軍追兵一路緊追不舍,直到斥候報告濟席哈的援兵就在前方,才收兵退回杭州灣海岸。
清軍的水師營寨雖然被燒掉了,七座堅固的壁壘卻被楚軍占領,每座壁壘上都筑有炮臺,架設著各種口徑的火炮,總計八十余尊大炮落入楚軍手中,其他的繳獲還有大小船只一百二十余艘,數以千計的旌旗刀槍,火藥和炮彈不計其數,足夠幾千人吃用兩個月的糧食,并且俘虜清軍水兵九百余人。
這些清軍水兵屬于技術兵種,相對的要寬大處理,擇優使用,由于一時間來不及.仔細盤查審問,全部被押到戰俘營暫時看管。有四座壁壘離杭州城墻較近,楚軍調轉炮口,用清軍的大炮對著他們自己的城墻猛烈轟擊。
濟席哈趕到的時候,耳中聽到的是隆隆的炮聲,看到的是已經變成一片廢墟的水師營寨,營寨中余焰未盡,道道黑煙翻滾著升上天空,再加上在炮擊中不斷顫抖,不斷掉落磚石碎塊的杭州城墻,仿佛預示著杭州清軍已經到了窮途末路的最后關頭。
八旗騎兵急匆匆趕來,卻沒能救下水師,冒險出海逃命的機會也沒了。士氣明顯受到挫動,濟席哈不敢對楚軍發起進攻。率部繞到城北,進入杭州。
到了這個時候。繼續堅守富陽據點已經沒有任何意義,濟席哈立刻派人前往富陽縣、余杭縣傳令,放棄據點,向杭州收縮,當天晚上,富陽、余杭兩處據點的清軍趁著夜色悄悄出城,一路急行軍逃回杭州,濟席哈苦心經營的富陽——余杭防線至此告破,杭州徹底變成了一座孤城。
楚軍各部迅速向前推進。包圍杭州城。
兵法云,十則圍之,五則攻之。汪晟的兵力大概是濟席哈的四倍,卻挖掘深壕,修筑壘墻,對杭州來了個鐵壁合圍,這就是掌握“制海權”的好處了,杭州南面是錢塘江,東面是大海。北面也有運河攔路,楚軍只要封住西面和東北兩個方向,清軍就無法逃竄,錢塘江上有水師的大批戰場日夜監視。清軍企圖渡江突圍的話,直接用大炮把他們轟到錢塘江里喂王八。
楚軍鐵壁合圍,封住八旗騎兵的出路。是為了在杭州消滅這股敵人,不容他們到處流竄為禍。汪晟以四倍兵力封堵兩個方向,再配上深溝堅壘的工事。八旗兵再也插翅難逃。
看到楚軍遠遠的挖掘壕溝,濟席哈也知道這樣下去就是甕中捉鱉的結果,他作戰一向積極主動,雖然形勢不利,還是幾次組織清軍出城反擊,試圖找到楚軍的破綻,打開一個突破口。
但他運氣不好,碰上的是性格沉穩的汪晟,汪晟打仗總給人一種慢慢吞吞的感覺,就是因為他一向求穩,不喜歡冒險急進,而是先要立于不敗之地…有什么樣的將領就有什么樣的兵,在他的指揮下,楚軍把包圍杭州的營寨扎的異常牢穩,說起來是一座座營寨,其實就是一座座弱化版的城池,濟席哈親自帶著八旗騎兵往來沖殺,卻每每鎩羽而歸,騎兵的機動能力雖然很強,但是包圍圈里騰挪轉換的余地太小,楚軍步兵從四面八方夾擊過來,濟席哈只能一次次的被逼回城中,檢點戰果,給楚軍造成的損失不大,自己卻崩掉了兩顆牙。
各項準備工作同時推進,壕溝壘墻修成后,攻城器械也打造了七七八八,汪晟下令對杭州發起進攻。
他的進攻方式也和別人不同,顯得更加樸實,沒有熱血沸騰的萬人攻城,沒有蕩氣回腸的激烈廝殺,而是趁夜清理杭州城墻外面的各種障礙,盡量避免損失,不急于和清軍開戰,就像一個兢兢業業的工人,把攻打杭州當成了一件工作,在平淡的氣氛中,按部就班的完成。
夜半時分,楚軍大隊人馬悄悄出營,數千人捆草背土,蛇行逼近城墻,用沙包填埋壕溝和護城河。
城墻上,值夜的清軍哨兵終于被驚動,點起火把燈籠查看,六和塔的城防壁壘隨即開炮轟擊。半夜里本來看不清目標,只能瞄準一個大概方向,但是清軍炮兵走了狗屎運,一顆炮彈正好打在人堆里,打死了十五個背土的士兵。
這些背土的士兵大多是新兵和輔兵,很多人都是第一次上戰場,看到同伴被炮彈打得骨斷筋折,血肉模糊的慘狀,全都被嚇壞了,畏縮著不敢繼續上前填埋護城河。
眼看士氣淪喪,滕雙林揮刀斬殺了兩個想要逃跑的士兵,親自率領一千多精銳沖了上去,對六和塔壁壘發起猛攻。
六和塔位于西湖南側,錢塘江畔的月輪山上,清軍依據山勢建有一座堅固的壁壘,駐有重兵把守,炮臺上還架著二十幾門大炮,自以為固若金湯,滕雙林的進攻部隊卻排出了一個他們從未見過的散兵線,士兵們不是緊密的列陣而戰,而是彼此之間隔著松散的距離,向著山頂兇猛沖鋒。
實心炮彈終歸比不上可以爆炸的開花彈,黑夜里又看不清目標,清軍炮手雖然拼命開炮,卻擋不住楚軍沖鋒的腳步。
清軍守將原以為楚軍沒有結陣列隊,就算沖上山頂也不足為患,帶著一隊人馬殺出壁壘,企圖逆襲把楚軍打退,不料滕雙林的進攻部隊看上去都是些散兵,和清軍發生接觸戰后卻立刻集結起來,最開始是一個班,一個什的單位。緊接著聚成一個排,一個隊。然后一個連,一個哨…正面的楚軍和清軍纏斗。側面和后面的楚軍以一連一哨為單位不斷向側后發起沖擊,夜晚視野不明,旗鼓不顯,結陣而戰對交戰雙方來說都太奢侈了,戰斗很快發展成一場混戰和亂戰,楚軍的小股部隊進退自如,非常靈活,試圖維持陣型的清軍卻顯得非常笨拙。
夜戰,本來就要亂打!
清軍主將發現戰局不利。這才意識到自己的失誤,楚軍上來就做好了亂戰的準備,每個連,每個哨都能獨立戰斗,不需要長官的指揮就能自己尋找攻擊的目標,清軍卻疏忽了這一點,沒有針對夜戰的專門布置,部隊被打散后陷入了混亂,散兵一邊戰斗。一邊到處尋找自己的將旗,清軍雖然打著很多火把,但是山頂上樹木繁盛,地形高低不平。那些散兵打著打著就找不到將旗,再也無心戰斗,稀里嘩啦的敗了下去。從散兵變成了潰兵。
混亂中,一小隊經過化裝的楚軍敢死隊混進清軍潰兵。他們都穿著清軍的盔甲號衣,只是左胳膊上纏著一塊白汗巾。外人不知底細,亂哄哄的沒人發現有什么異常,大家一起逃到壁壘前,里面的守軍連忙開門放他們進去,楚軍敢死隊突然暴起奪門,得手后立刻放出一道煙花。
絢麗的煙花沖上半空,月輪山上猛然響起一片海潮般的吶喊聲,楚軍大隊人馬一起涌了上來,沖進壁壘,將里面的清軍全部消滅。
清軍潰兵四散逃下月輪山,滕雙林派出一隊人馬追剿,并沒有太過在意,杭州城已經形成鐵壁合圍,那些清軍潰兵就算跑得了一時,也跑不出這個大的包圍圈。
攻城,才是當務之急!
六和塔炮臺上,一門門大炮調轉炮口,瞄準了杭州城。
因為地勢的關系,六和塔壁壘和杭州城防息息相關,要想守住杭州城,六和塔和月輪山就不能失守。在這里架起大炮,不但能打到杭州城墻和城樓,還能越過城墻打到杭州城里面。隨著一門門大炮轟然開火,呼嘯的炮彈在夜空中劃出一道肉眼可見的軌跡,重重砸向杭州,城樓上接連被炮彈擊中,碎石磚瓦四處飛濺,隨著一聲轟然大響,城樓上的大殿倒塌下來,緊接著騰起一片火光,把夜空照得紅彤彤閃亮。
這下有了參照物,楚軍炮兵更加有把握,經過幾次試射和校正,把所有的大炮都瞄準了城樓這一段,對著城門兩邊猛轟…杭州是一座堅固的省城,城門里面還有甕城,炮擊城樓只是為了清除上面的防御設施,真正的突破點在城門左右的這兩段城墻。
汪晟調動兵馬,步兵、騎兵組合在一起,打起油松火把,在城門前列陣,防止城內的清軍發動逆襲,然后把望江門水師營寨繳獲的大炮都運了上來,在城墻前面一字排開,加入炮擊城墻的陣容。
有條不紊的炮擊,一直持續到黎明,清軍在這期間試圖用城墻上的大炮進行反擊,都被地形更高的六和塔炮臺壓了下去,天亮之后,六和塔炮臺又對附近的城墻進行了兩遍掃蕩,從望遠鏡里看到有什么可疑的地方,就集中所有火力一定要把它砸爛。臨近中午的時候,城墻上已是一片狼藉,就像拆舊房子的工地一樣,稍微大一點的防御設施——比如狼牙拍、檑木和火炮等等,都被打成一堆廢銅爛鐵和碎片,清軍士兵也躲在城墻后面,再也不敢冒頭。
攻城!
汪晟屬于“磨刀不誤砍柴工”的戰法,準備階段雖然慢吞吞的,一旦開打卻不會拖泥帶水,這段城墻外面的各種障礙已經被掃清,城墻本身也被連續的炮擊轟的半酥,楚軍直接把半截船一類堅固的攻城器械推了上去,同時在幾個點展開作業,對著城墻一通猛挖猛鑿。
六和塔炮臺的大炮,繼續負責火力壓制,對著城墻上面不斷開炮,城墻是個固定的目標,又經過一夜加一上午的校正,炮兵們已經能夠做到精準射擊,每一炮基本上都能保證正好打在城墻頂端,而不會誤傷下面的友軍。
有條不紊!
汪晟的戰法也許不是效率最高的,但絕對是性價比最高,傷亡最少的,而且事先就封住了對方可能的反擊手段,濟席哈雖然以作戰積極主動著稱,面對這種情況卻束手無策,不敢出城反擊。清軍士兵冒著楚軍的炮火,沖上城墻,用火油火箭和落石檑木攻擊半截船,但是半截船非常堅固,他們的攻擊還沒有見到任何效果,就被楚軍的大炮,弓箭手和火槍兵打倒,如此反復幾次之后,半截船終于在城墻下面鑿出一個個凹洞,藏在里面更加安全。
破城!
城墻鑿出幾個大洞后,楚軍用火藥炸城,一次不行就再來一次,一點一點,硬是把堅固的省城城墻炸開一道幾丈寬的豁口,大隊的楚軍士兵隨即一擁而入。清軍雖然拼死抵抗,又進行了一下午的巷戰,但在楚軍絕對優勢兵力面前,還是一點點被分割,一點點被消滅。
最后關頭,濟席哈率領數百殘部,對楚軍發起了決死反擊,八旗兵有八旗兵的驕傲和榮譽,既然死定了,寧可騎著馬戰死。
楚軍成全了他們。
卻非常小心地避開了戰馬。
這幾百匹馬都是好馬,濟席哈既然死到臨頭還要扮酷耍帥,沒有殺掉這些戰馬,汪晟當然不能辜負了他的這份“心意”。
除了這些戰馬,還有其他很多繳獲,清軍在最后關頭放火焚燒倉庫,雖然燒掉了一大半物資,但是楚軍及時救火,還是搶出來不少…盤點這一仗的損失,楚軍傷亡竟然只有數百人,以最小的代價結結實實打了一場殲滅戰,收復了江南重鎮杭州!
收復杭州,意味著浙江戰事結束,早在兩個月前,福建清軍得知寧鎮會戰失利的消息,就已經向后龜縮防守,周亮工退回了仙霞關,不敢輕易進入浙江。
捷報傳到南京,又是舉城歡慶。
歡慶的人群中,卻沒有汪克凡的身影。
他在給隆武帝寫信。
隆武帝正在桂林苦苦支撐,杭州已經收復,可以勸他來江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