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18.黃金的終焉(三十一)

  ——這不可能。

  只差一點,這句話就要脫口而出。

  死亡即為終點,死去的一剎那,亡者的時間便已經定格,再也不可能重新啟動,或是對活著的人傳遞什么訊息。

  已經死去的蓋亞絕不可能向李林傳遞什么訊息,更不可能下達具體指令。

  羅蘭很想這么說,但他的內心告訴自己,這才是正確的答案。

  一直以來,李林對“完美重現某個人”的研究有相當的投入,也獲得了相當多的成果。從根源上來講,他是另有所圖。可為什么他會如此清楚該如何用技術手段去“再現某個人”

  一般人說到“再現某個人”只能想到模仿,專業人士則會先討論什么是“再現某個人”,等待精準的定義出現后再進行可行性討論、工程目標、規劃、研究時間表等等。李林則是直接跳過討論和研究,直接進入細節實施階段。

  這類技術跳躍在李林身上其實不算少見,這個世界早已充滿了他所搞出來的跨時代技術。

  只是仔細深究的話,絕大部分技術,李林都只是提出意向或直接制造實物,“再現某個人”卻是從理論、實踐、實驗、對照等等每一個細節都完成度極高的完成品,沒有絲毫改進和置喙的余地。

  就算是“已經知曉的知識”,這個完成度也實在過高,要知道這種課題過于虛無縹緲和冷門,并不存在正常學科的理論基礎和技術傳承,任何有心涉足的人實際上沒有前例可循,一切只能靠自己從頭開始。所以這方面的研究實際上一直在原地踏步,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成果。

  但李林卻提出了近乎完整的理論和實踐計劃,且在過程中被證明極具可行性。

他是怎么知道的  如果說有某個不為人知的存在一直在秘密研究這個課題,事情就說得通了,就連理由都可以猜到。

  “永生…”

  “是的。人類的成功不光讓蓋亞感到恐懼和憤怒,同時也給了她重要的啟示——如果人類可以跳脫和母星共生死的命運定律,那么她也可以跳脫‘存在之物終會毀滅’的必然結局。所以她在設計和完成李林的過程中,多少也有把自己轉移到李林體內,從而實現永生的想法。”

  所謂永生,本質上是自我的永續,只是承載自我的容器。只要能維持自我,更換容器并非不可接受,而且從可行性和經濟性來說,遠比維持單一長生不老更合理。

  “試驗成功了”

  “還沒來得及實施最后一步,沖突就發生了。”

  “那現在——”

  “預防措施…不,那個只能算是執念的碎片了。”

  如果說陷入瘋狂的蓋亞從人類身上學到了什么的話,那就是哪怕是神,只要一不小心就會慘遭殺害。所以策略與計劃必須準備好幾個可供替換的方案。畢竟難以預料的事態總是時常發生。

  所以蓋亞預留了一手,在李林的精神構造深處預設了一個自律型分析程式。

  “從被喚醒開始,那個程序就開始運行,不斷的分析情報,重組復刻蓋亞的意志。換句話說,只要李林在持續活動、思考、分析,那個程序就會慢慢再構建出蓋亞思維模式的復制品,最終實現容器和意志的完全統一。”

  就像是不停自我改良的電腦病毒,當改良完成后就取代宿主,執行原始指令。

  “這都什么和什么…”

  所有的真相全部攤在眼前后,羅蘭深深的嘆息著。

  世界、人類、自己的命運居然是因為這種理由而扭曲,一切陰謀的核心居然是因為一名早已死去的神祗遺留的怨恨與妄執,而繼續追根溯源下去,悲劇的根源居然是人類對繁榮的無止盡追求。

  究竟什么是錯,什么是對,到底應該相信什么。

  追求繁榮是一切智慧生命的本能,為了在殘酷的自然中生存下來,人們會不斷邁向更高的境界。靠著這種“自私的本能”,生命和文明一路走來,從一個繁榮邁向下一個繁榮。

  沒有追求和探索這一進步的源動力,文明和智慧生命將無以為繼。但也正是這種本能把將智慧生命帶入了無盡的殘酷循環中,人類的發展成為了不斷上升的矛盾螺旋,懷疑,殺戮,霸權,權謀之類的負面產物如影隨形,最終把人類和自然逼到了相互毀滅的境地。

  然后,即便另一個世界和文明毀滅,神的怨恨還是沒有消散,并且到現在還在進行毫無意義的瘋狂行徑。

  這一切的意義到底是——B

大熊貓文學    魔法與科學的最終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