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防衛軍有個無法繞過去的弱點,即兵源不足。狂沙文學網 精靈的人口一直就是硬傷,就算引入現代醫學和優生學,甚至通過行政手段鼓勵每個精靈家庭務必要為國家和民族生育能組成一支足球隊的孩子,生育率也只是稍有起色,短時間內是沒什么辦法可想了。
防衛軍一度試圖用技術力量來解決這個問題,奇美拉正是這種努力的產物。兇殘、快速、致命,且原材料來源穩定,在那些瘋狂科學家和戰爭狂的眼里儼然就是他們夢寐以求的完美兵器。然而與查理曼的戰爭中,被寄予厚望的奇美拉只能說表現得差強人意,在戰爭過程中,除了在漫長的齊格菲防線上負責據點防衛,奇美拉幾乎沒承擔什么正經的任務,要不是在伊謝爾倫炮臺防衛戰中,一票奇美拉差點把突入的查理曼突擊分隊給撕碎了,總參謀部和總裝備部幾乎就給奇美拉貼上“燒錢的廢物”、“坑爹玩意兒”的標簽,就此停止一切有機生物兵器的研究。
客觀的說,這種論斷并不公平。要知道有機生物兵器預定的主要戰術任務是滲透和區域清除,據點防衛只能算是副業。而防衛軍全場打得都是機械化兵團快速穿插突破合圍,在這種高速行動中,智商不足的奇美拉根本跟不上節奏,也談不上協同,自然也就派不上多大用處。如果是在預想中用來制造無人區的掃((蕩蕩)蕩)戰戰場上,奇美拉很可能會大放異彩。
不管怎么說,鑒于戰爭中的表現,奇美拉雖然沒有整個項目下馬,但也被軍方高層認定無法承擔起次世代主力戰爭武器的重任。為了迎接下一場大戰,總裝備部再次下達了研究次世代主戰兵器的研發指令。作為回應,技術專家們提出復制“軍團”的思路,用海量無人兵器去淹沒一切對手。
沒錯,防衛軍的科學家們打算用自己的手再現那支亡靈大軍。
萊茵戰線的決戰不僅嚇到了諸國列強,連帶著防衛軍那群技術人員們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強烈沖擊。不過不同于人類和獸人感受到的恐懼與厭惡,技術員們產生的是強烈的感動和興奮。
諸位沒有看錯,也沒有理解錯,精靈技術員們在目睹無窮無盡的“軍團”淹沒戰場,毫無畏懼地迎著槍林彈雨沖鋒,跨過同伴與敵人的累累尸骨,沒有猶豫和傷感,只是不斷地進攻進攻再進攻,直到將敵陣和大地一并吞沒,將“軍團”的狂潮一直推向天空另一邊的景象時。那些技術員簡直激動的不能自已,有幾位甚至當場留下了淚水。
在李林的言傳(身shēn)教和多年來的職場環境培養下,防衛軍的技術研發單位早就和所謂的“道德”絕緣了。老實講,這里與其說是科研單位,不如說是瘋狂科學家的樂園。一幫腦子里塞滿了尖端技術和極端民族主義的瘋狂科學家每天念茲在茲的都是如何壯大防衛軍的軍力。
其實這也沒什么,科學無國界,科學家卻是有國籍的。沒有誰不希望自己祖國強大,特別是祖國正處于戰爭時期或強鄰環伺的狀態下,這種心(情qíng)會變得更加迫切,轉化為使命感促使科學家爆發出前所未有的動力和創造力。
然而,正如正數和負數相乘,結果必然會得到一個更大的負數。當使命感、民族自豪感、才能等正數相加,再乘以“瘋狂”這個大負數,結果必然會得到一個極大的負數毫無道德感,一切以軍事需求和效率為最優先就像他們的皇帝陛下一樣。
防衛軍技術研究員的思維模式迥異于普通大眾的倫理道德常識,他們一心一意想要讓國家強大,讓精靈一族重新站上世界之巔,為此他們可以踐踏一切道德。不管是對天真無邪的兒童注(射射)藥劑,對哭泣哀嚎的少年進行無麻醉手術,切開一個又一個頭蓋骨,仔細觀察不同的腦組織,將電極插入腦髓中,觀察并記錄大腦遭受各種刺激后的反應…
這樣一群家伙見到“軍團”在戰場上的表現后會感動才是正常反應。
這正是他們一直以來苦苦探求的完美兵器應有的形態,不畏死亡,無懼傷痛,不知疲倦,一往無前,擁有一定程度的戰術協同能力和學習能力,能夠快速適應不同的戰場,最最重要的是其填補了帝事力量最后一塊短板數量。
可以說只要有足夠的資源和生產線,“軍團”就能源源不斷的走下生產線,從啟動的那一刻起,他們就承襲了作戰所需要的知識和經驗,立即就可以投入戰場,無需從頭開始培訓。他們不會質疑自己為何而戰,不會因為饑餓與疲勞而抱怨,無需因為傷痛戰損而后撤。說得極端一點,哪怕最壞(情qíng)形下,帝國已經滅亡,只要提前設置好自動生產線,這支亡靈大軍依然會源源不斷的組成大軍,如同天災一般持續蹂躪這個世界。
正常人面對這樣的思路唯有感嘆精靈們已經瘋了,然而對那群瘋狂的技術研究員來說,這再合理不過。首先,如果帝國能順利支配世界,以上問題不會出現,也就不值得去憂心。其次,如果帝國不幸戰敗,未能實現支配世界的夙愿。那么等待精靈們的必然是清算和報復,這一次他們絕無可能像千年之前一樣幸運,還能有遺族幸存下來,在黑暗的角落里耐心等待復興的機會。既然如此,那么這個世界也就不值得眷戀和守護了。與其讓被他們所蔑視的蠻族踩著自己的尸體攀上支配世界的王座,還不如放任軍團將整個世界化為機械亡靈仿徨徘徊的死地。說白了,就是自己如果不能贏,至少也要準備好拉著所有對手給自己墊棺材的手段。
既然方向已經確定,剩下的就是動手研發了。由于在mds和ma的研發過程中積累了相當的經驗,在機體設計和制造上并未遇到多少麻煩。相比之下給這些戰斗機器賦予智能才是最麻煩的部分。在此之前這個世界只有依照指令進行亦步亦趨動作的哥雷姆和自動人偶,能夠認知狀況并自行做出判斷的人工智能連概念都不存在。防衛軍在這方面也幾乎是一片空白,似乎一切都要從頭開始,必須等上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技術積累之后才能取得進展。在此之前,人們還不用擔心“軍團”的威脅了?
如果有人這么想,那他真是小瞧了帝國的瘋狂科學家們,那幫可一直都是一群優秀的魔鬼。
萊茵戰役中“軍團”給他們的啟示不光是概念層面,在人工智能的快速成型上也提供了寶貴的參考。
與其耗費時(日rì),從零開始研究人工智能,直接復制現成的智能構圖就好,那樣的東西老早就已經存在了。
那就是人類的大腦。
此前的戰役里“軍團”就有抽取人類的腦髓,用于強化自(身shēn)戰術運算能力的行為。防衛軍的研究員們也從中獲得啟發,利用人腦準確的說是人腦構造的復制品來充當中央處理器(cpu)。如此一來人腦容易腐爛與剖取完整大腦再植入機體的麻煩也省去了。只要切開頭蓋骨,將完好的大腦結構掃描后復寫進天晶當中,一個擁有快速處理能力的中央處理器就完成了。之后只要再輸入各種指令和戰術條例,安置到機體當中就完事了。
作為首批實用化的“軍團”測試機,第500特種技術營下轄的350臺“軍團”將承擔起突擊核心目標區的重任,它們將用戰果來證明自己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