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北洋陸軍師沿革

  北洋政府陸軍的中央師的正式番號從1至35,還有邊防軍3個師,暫編師10余個,總計番號近50個,但是當中有些師的前后沿革不一致。按成師的時間順序,從清朝軍隊沿革下來的有北洋六鎮和第20鎮。袁世凱時期,擴充了7-13師,以及地方軍升格的15、19、27、28等師。袁稱帝敗亡后,又相繼增加了15、16、18師,東北的29師,邊防軍13師,把南方的親近勢力編成湖南17師,四川的21和22師。這一時期中央師分別歸屬直皖兩系,所擁有的番號大致直皖對半。直皖戰爭后,吳佩孚把自己的嫡系部隊增編了23、24、25、26師,第一次直奉戰爭后有增加了第14、15師。為了籠絡南方勢力,增加了四川的16、30、31、32、33師,廣西的第17師,貴州的34師,陜西的第35師等。這時候全國所有的中央師,除了皖系殘余第4、10師,以及東北的第27、29兩個師以外,全部都是直系基本部隊或親直系的部隊,直系力量在全國具有壓倒性優勢。吳佩孚失敗后,各派擁兵自重,不少軍閥按自己序列重新編制番號,“中央師”的已經名存實亡,完全不在陸軍部的統一之下,但是也有地方部隊加上“中央師”的名堂以壯聲威。暫編師大多數在這時候加授。陸軍第1師前身是前清的近畿陸軍第1鎮,駐防京畿及察哈爾、綏遠,早期相對中立,后親直系。1922年移駐江西南昌,1924年底曾改建,后劃入孫傳芳體系。1925年11月南昌戰役中被北伐軍殲滅。歷任師長蔡成勛/馮紹閔/鄧如琢陸軍第2師前身是前清的直隸陸軍第2鎮,鎮壓二次革命后駐武漢,直系的老班底之一。1923年移駐福建,為孫傳芳的起家部隊。1924年江浙戰爭,從背后攻入浙江擊敗盧永祥,建立五省聯軍。北伐時在江西曾給北伐軍以重創,后被擊敗,撤至江北,編入安國軍。最后于1928年5月在張家口接受國軍改編。歷任師長王占元/王金鏡/王占元/孫傳芳/盧香亭/李寶章。陸軍第3師前身是前清的近畿陸軍第3鎮,直系吳大帥起家部隊,北洋政府戰斗力最強的部隊之一。參加過鎮壓二次革命、鎮壓護國運動、討伐張勛、征湘諸役,在直皖戰爭中擊敗皖系軍隊,其后參加兩次直奉大戰,1924年直系戰敗后被取消番號。1926年吳佩孚東山再起后一度重建于河南,在1927年5月奉軍入豫時被解除武裝。歷任師長曹錕/吳佩孚/張席珍。陸軍第4師前身是前清的直隸陸軍第4鎮,鎮壓二次革命后駐浙江,皖系的臺柱之一。直皖戰后孤守浙江,直到江浙戰爭失敗,部隊歸孫傳芳,劃入五省聯軍。后被北伐軍打敗,退往江北。最后于1928年5月在張家口接受國軍改編。歷任師長楊善德/陳樂山/夏兆麟/陳樂山/謝鴻勛/彭得銓/上官云相/郭華宗。陸軍第5師前身是前清的近畿陸軍第5鎮,駐濟南,皖系,一直沒有大的戰事。1924年后傾向直系,但沒有劃入直軍系統。張宗昌入魯后改編其為直魯聯軍第4軍,1927年3月南京戰役中被北伐軍殲滅。歷任師長靳云鵬/張樹元/鄭士琦/孫宗先/王翰章。陸軍第6師前身是前清的近畿陸軍第6鎮,鎮壓二次革命后駐南昌,1917年移駐南京。是直系的老班底之一,參加過江浙戰爭。1925年1月被南下的奉軍繳械遣散,次月被取消番號。歷任師長李純/馬繼增/周文炳/齊燮元/宮邦鐸。陸軍第7師前后編成三次:(1)1913年以河南護軍8個營及第4、20師等各一部合編成,師長雷震春,實際只成立了一個旅,1914年被重新改編。(2)1914年4月以雷鎮春部與京衛軍合編成,師長陸建章,直系,入駐陜西。同年9月裁撤,分為陸軍第15、16兩個混成旅。(3)1914年10月以第3混成旅升編,先后參加護國、征湘諸役,屬皖系,皖系失敗后依附直系。1921年入陜后長期駐防陜南漢中等地,北伐時被馮玉祥改編為國民,聯軍第16路,1928年逃出陜西,部隊大部潰散,一部被他人并吞。歷任師長張敬堯/吳新田/顧琢塘/吳新田。陸軍第8師1913年9月以拱衛軍前路與其他一部部隊改編成,駐京、津等地。曾參加征蒙、馬廠討逆、征湘諸役,1918年入鄂后長期駐防鄂西,一度參加攻川,屬直系。北伐時一個旅被殲于武昌,在鄂西余部也連遭打擊,后隨于學忠入豫。最后被馮玉祥改編,并入石友三部。歷任師長王汝賢/李長泰/王汝賢/王汝勤/劉建章/劉玉春/張輔臣/秦建斌。陸軍第9師前后編成四次:(1)1914年3月由山西陸軍第1師升級成,師長孔庚。同年9月裁撤,分為陸軍第13、14兩個混成旅。(2)1914年9月由河南陸軍第1師升級成,師長張錫元。次年7月裁撤為河南陸軍第1、2兩個混成旅。(3)1916年1月由陸軍第11師改稱,師長黎天才,1917年12月擁護南方護法,次年2月被裁撤改編為陸軍第17、18兩個混成旅。(4)1918年6月以陸軍第5混成旅(前身是袁世凱的模范團)升編成,屬皖系。直皖戰后被直系改編,二次直奉大戰被奉軍繳械,不久被取消番號。歷任師長魏宗翰/陸錦/董政國/王兆中。陸軍第10師1914年5月以駐北京北苑的陸軍第5混成旅升編成,鎮壓二次革命后移駐上海,皖系的臺柱之一。江浙戰爭失敗后被直系改編,后歸入孫傳芳的五省聯軍。北伐時撤退到江北,后于1928年5月在張家口接受國軍改編。歷任師長盧永祥/朱聲廣/鄭俊彥。陸軍第11師前后編成三次:(1)1915年4月以江南留鄂陸軍第1師改編成,師長黎天才,次年1月改稱陸軍第9師。(2)1916年1月袁世凱以“新建陸軍”改編的兩師之一,師長張永成/李奎元,派系相對中立,1920年駐鄂西時,曾在直皖戰中曾協助解決皖系吳光新部,1921年3月因士兵鬧餉嘩變解散。(3)1921年8月以馮玉祥的陸軍第16混成旅升格成,直系,也是北洋政府戰斗力最強的部隊之一。二次直奉大戰時發動北京政變,師長由宋哲元代理,后來改編為西北陸軍第4師,為國民一軍的基本部隊之一。陸軍第12師1916年1月袁世凱“新建陸軍”改編的兩師之一,師長陳光遠,直系,駐綏遠。后陳光遠升江西督軍,調南昌。陳光遠下臺后,師長易為周蔭人,移師福建,北伐時被孫傳芳吞并(以后曾以蘇埏/陳以燊/周正武/蘇榮桂先后為師長),后被北伐軍改編。陸軍第13師1916年6月以拱衛軍改編成師,師長李進才,駐防京畿,直皖戰后由直系收編,師長王懷慶,駐熱河。戰斗力較弱,二次直奉大戰被奉軍大部殲滅,1924年12月被取消番號。陸軍第14師先后編成三次:(1)在福建的前清暫編陸軍第10鎮起義,光復后稱被南京政府改編為陸軍第14師(后報北京政府批準),師長許崇智/杜持/許崇智/孫葆瑢。二次革命后被裁編為第27混成旅。(2)護國勝利后南北議和,1917年4月駐川滇軍第2軍獲得陸軍第14師番號,師長顧品珍。不久護法戰爭起,所部改稱為靖國軍第1軍,番號取消。(3)1922年7月以陸軍第8混成旅升級,屬直系。二次直奉大戰退回河南,被胡景翼收編為國民二軍第4師。1926年初被吳佩孚收回,成為其東山再起的家底。1927年春與入豫奉軍交戰,損失慘重。殘部在豫南被馮玉祥收編,后被解散。歷任師長靳云鶚/高汝桐/陳文釗/高汝桐。陸軍第15師先后編成三次:(1)1916年2月袁世凱下令以四川陸軍第1師升格成,同年護國戰爭后恢復為川軍序列。師長周駿/王陵基。(2)1917年8月以陸軍第5混成旅升編,為總統馮國璋從江蘇帶到北京的兩師之一,師長劉詢。馮下臺后依附皖系,直皖戰爭中倒戈,令皖軍失敗,不久因兵變而被繳械遣散。(3)第一次直奉戰爭后,直系的陸軍第14混成旅于1922年5月因功升編而成,師長彭壽莘,駐防山海關等地。1924年二次直奉戰爭中被奉軍全殲,不久被取消番號。陸軍第16師先后編成兩次:(1)1917年9月由禁衛軍改編,師長王廷楨,為馮國璋從江蘇帶至北京兩師之一。后移駐察哈爾,直皖戰爭后被奉系吞并,師長先后為張景惠/鄒芬。第一次直奉大戰中倒戈令奉軍失敗,不久被裁撤。(2)1922年8月川軍楊森部被吳佩孚授予陸軍第16師番號。1925年楊森失敗,師長易為劉湘部下的王纘緒,1926年底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第17師先后編成兩次:(1)1917年10月以原湖南陸軍第2師升格,師長陳復初。在護法戰爭中投靠北方,幾乎被殲。1918年被縮編為湖南步兵第1旅。(2)1923年9月授予廣西的沈鴻英部陸軍第17師番號,1925年被李白黃新桂系消滅。陸軍第18師1917年11月以陸軍第6混成旅與湖北混成第2團合并改編,駐防湖北。屬直系,歷任師長王懋賞/孫傳芳/盧金山/毛永恩,北伐時隨于學忠至河南。一度被馮玉祥改編,不久嘩變投靠張宗昌,成為直魯聯軍的一個軍,后被殲滅。陸軍第19師前身是前清駐江北的暫編陸軍第13混成協,光復后與當地巡防營合編為陸軍第19師。長期駐防江蘇,后屬直系。1925年初奉軍南下時被繳械遣散,不久番號被取消。歷任師長劉之潔/蔣雁行/楊春普/宮邦鐸/魏朝彥/何豐林。陸軍第20師資格很老,前身是前清于1907年成立的陸軍第20鎮。初駐東北。護法戰爭時南下,曾入湘、鄂、陜等省,后屬直系。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直系失敗后,所部被馮玉祥收編,年底番號被取消。歷任師長潘榘楹/吳光新/范國璋/閻相文/閻治堂/孫積孚。陸軍第21師劉存厚部川軍第2師改編,1918年下令授予陸軍第21師番號,歷任師長劉存厚/田頌堯/孫震,1927年初易幟為國民革命軍第29軍一部。陸軍第22師劉存厚接受北軍的整編的另一個師,1918年授予。歷任師長鐘體道/劉存厚/唐廷牧/賴心輝/田頌堯,后易幟為國民革命軍第29軍一部。陸軍第23師先后有兩個:(1)原前清暫編陸軍第23鎮改編,師長孟恩遠,駐吉林。1915年7月裁撤為吉林陸軍第2、3兩個混成旅。(2)1920年10月直皖戰爭勝利后,以直隸陸軍第1混成旅擴編成,為直系基本部隊之一,是兩次直奉大戰的主力。第二次直奉大戰失敗后,被國民軍。歷任師長王承斌/王維城/王承斌。陸軍第24師1920年10月直皖戰爭勝利后,以直隸陸軍第2混成旅擴編成,為直系基本部隊之一,是兩次直奉大戰的主力。第二次直奉大戰失敗后,番號取消,在河南被國民二軍收編。吳佩孚東山再起后又隨靳云鶚投吳,后在北伐中瓦解。歷任師長張福來/楊清臣/王為蔚。陸軍第25師先后有兩個:(1)1916年以浙江暫編陸軍第2師曾授予陸軍第25師番號,師長張載陽,1918年恢復為浙軍番號。(2)1920年10月直皖戰爭勝利后,以直隸陸軍第2混成旅擴編成,為直系基本部隊之一。后南下入鄂,駐防湖北。1925年北伐軍攻占武昌,全師被殲。歷任師長蕭耀南/陳嘉謨。陸軍第26師前后編成兩次:(1)原直隸第4混成旅于1920年10月擴編成,師長曹锳(曹錕之七弟,中間一度由張國熔代理),腐化成風,戰斗力弱。因士兵嘩變解散。(2)1925年10月吳佩孚以駐鄂西的陸軍第18混成旅擴編成,師長于學忠。北伐軍占領湖北后退河南,編為兩個師,一度接受馮玉祥改編,后隨于學忠投奉軍,編入安國軍第20軍(歷史一直延續至國民黨51軍)。陸軍第27師1912年9月以奉天中、前兩路巡防營改編成(先改編為第24鎮),駐奉天,為張作霖的起家部隊。第二次直奉戰爭時改稱東北陸軍第4師。歷任師長張作霖/孫烈臣/張作相/張學良。陸軍第28師1912年以奉天巡防營左路以及中路一部改編成,駐奉天北鎮。1917年被張作霖吞并,1922年5月第一次直奉戰爭中因表現不佳被取消番號。歷任師長馮德麟/張作霖/汲金純。陸軍第29師1917年8月以奉天后路巡防營與騎兵第2旅改編成,師長吳俊升,奉系。第二次直奉戰爭后,因奉軍番號重新整編而取消。陸軍第30師1923年9月,吳佩孚授予川軍第3師鄧錫侯部陸軍第30師番號,師長鄧錫侯。該部于1926年底易幟為國民革命軍第28軍。陸軍第31師1923年9月,吳佩孚授予川軍第7師陳國棟部陸軍第31師番號,師長先后為陳國棟、劉文輝。該部于1926年底易幟為國民革命軍第24軍。陸軍第32師1923年9月,吳佩孚授予劉湘部川軍第2師以陸軍第32師番號,師長唐式遵。后易幟,為國民革命軍第21軍一部。陸軍第33師1923年9月,吳佩孚授予劉湘部川軍第4師以陸軍第33師番號,師長潘文華。后易幟,為國民革命軍第21軍一部。陸軍第34師1923年9月,吳佩孚授予黔軍袁祖銘部陸軍第34師番號,師長袁祖銘。1926年7月易幟,成為國民革命軍第12軍。陸軍第35師1923年12月,吳佩孚授予陜軍第3師(原鎮嵩軍第1師)陸軍第35師番號,師長憨玉琨。1925年春在與國民二軍爭奪河南地盤的戰爭中失敗,憨玉琨自殺,部隊潰散。邊防軍(參戰軍)第1師1918年,段政府以參戰名義利用日本的西原借款建立參戰軍3個師之一,大戰結束后,參戰軍改名邊防軍。第1師駐北京,師長曲同豐。直皖戰爭后被下令裁撤。邊防軍(參戰軍)第2師邊防軍(參戰軍)3個師之一,駐濟南,師長馬良。直皖戰爭后番號取消,部隊改編為山東陸軍第7混成旅。邊防軍(參戰軍)第3師邊防軍(參戰軍)3個師之一,駐長辛店,師長陳文運。直皖戰爭后被裁撤。陸軍暫編第1師先后有三個:(1)1920年6月,北洋政府下令將參加征湘的陸軍第6混成旅升編為暫編第1師,師長張宗昌。征湘失敗后退入江西,次年被江西督軍陳光遠繳械遣散。(2)1922年第一次直奉大戰期間,臨時由陸軍14混成旅編成暫編第1師,師長彭壽莘,在直奉大戰中戰功顯著,戰后升為陸軍第15師。(3)1924年12月,馮玉祥以其原11師一部擴編為陸軍暫1師,師長鹿鐘麟,后改稱西北陸軍第1師。陸軍暫編第2師先后有兩個:(1)1917年曾成立陸軍暫編第2師,劉云峰任師長。(2)1924年12月,馮玉祥以其原11師一部擴編為陸軍暫2師,師長劉郁芬,后改稱西北陸軍第2師。陸軍暫編第3師1925年1月,馮玉祥以其原綏遠第1混成旅為基礎擴編為陸軍暫3師,師長鄭金聲,不久改稱西北陸軍第3師。陸軍暫編第4師1925年1月,授予國民三軍孫岳之一部為暫編第4師,師長何遂,入陜。國民三軍失敗后被他部收編。陸軍暫編第5師1925年7月段政府授予駐河南老河口一帶的第17混成旅以暫編第5師番號,師長張聯升。北伐戰爭中被馮玉祥收編。陸軍暫編第6師原滇軍楊希閔部,廣州叛亂被黃埔學生軍鎮壓后,殘部逃江西,1925年9月被授予暫編第6師番號,師長楊如軒,歸五省聯軍序列內。北伐時期反正,投國民政府,后編為31軍第27師(曾圍攻過井岡山)。陸軍暫編第7師1925年9月,以駐湖北的中央第2、21混成旅合編為暫7師,師長王都慶,北伐中被殲。陸軍暫編第9師1925年9月授予黔軍第1師以陸軍暫編第9師番號,師長王天培。次年8月易幟,成為國民革命軍第10軍。陸軍暫編第11師1926年1月授予黔軍第3師以陸軍暫編第11師番號,師長周西成(兼貴州省長)。1927年易幟,成為國民革命軍第25軍。

大熊貓文學    民國之北洋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