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啟十一年,因為電報民用業務的開放,價格也不算是太貴,一個字只收費20文錢,這在電報剛出現的年代,算是良心價了。一元錢可以發送一封25個字的電報,即便是普通百姓碰上什么急事也用得起。
所以民間對這些新奇事物,也有了一些經歷,雖然不太明白這些鐵路是干嘛的。很快人們就打聽了到了火車,火車這種東西開始在人們口中流傳了起來,但是很少人見過火車,也不知道知道東西到底有多快。
不過一些馬車客運商人,此時卻是感覺有點不太妙了。
此前驛站已經經過一番改革,民間商人可以參與到客運之中,驛站提供沿途食宿,效果還算不錯,大大方便了民間人口的流動。
終于在年中的時候,第一條鐵路正式通車了。
京津鐵路,這是一條不算很長的鐵路,而且沿途沒有什么施工困難的地形,只要鋪設一個路基,然后把枕木和鋼軌鋪設上去就可以了,修建速度還算比較快速。
通車當天,火車站幾乎是里三層外三層的圍滿了人。這是一條雙軌鐵路,一輛火車從京城開出,一輛火車則從天津港火車站開出,兩輛火車幾乎同步發出。
這兩輛火車都掛上了十節火車皮,火車載滿了旅客,在汽笛聲中動了起來,緩緩的加速行駛,不一會速度提高到了每小時18公里的水平,就不再繼續提速了。
顯然這個時候的火車速度并不快,和后世相比那是慢太多了。
但火車在沿途只需要進行短時間的停靠補給,除此之外二十四小時大部分時間都在行駛。
十個小時就能行駛180公里,即便是騎兵部隊輕裝奔襲,一天的行軍速度基本上也就只有上百公里。如果是步兵。一天能日行百里,也就是50公里那都算是很快的速度了。
戰爭過程中,長途跋涉往往才是最不利的因素。一支戰斗力強悍的部隊,經過長途跋涉之后。如果后勤再跟不上,那戰斗力就會急劇下降。
但是有了火車,士兵疲憊,下車之后很快就會恢復過來,同時火車確保了軍事補給。
火車的出現。在軍事上絕對是有重大意義的,這意味著明王朝可以控制更加遙遠的領土。
如果是二十個小時,火車能行駛360公里,相當于是720里的路程,沿途補給實際上用不了4個小時,火車全速跑一天,扣除補給的時間,行駛個里是很輕松的,相當于步兵的行軍速度提高了八倍,即便是騎兵也沒有這樣的速度。
這條鐵路通車之后。從京城到天津,僅需7個小時左右,甚至于當天就能坐個來回,這在過去來說簡直是難以想象的,即便是距離僅有120公里的路程,乘坐馬車去一趟基本上都要將近兩天的時間。
火車不僅速度快了,而且效率更高,一次就能運載大量人員和貨物,運輸成本急劇下降。..
相當于天津港的貨物,可以以較低的運輸成本快速運送到京城。京城的貨物也可以快速的運到港口,然后從海陸運往沿海各省和各海外殖民地與貿易港口。
有了鐵路,地域性的生產分工就可以進一步的明確。運輸那些單價不高的大宗貨物的成本問題就隨之解決。
東北地區的商品糧可以大量的運輸到關內各省,以及南方的沿海各省。而山西的煤炭。也可以以較低的成本銷售到各省。
西域的棉花也能以較低的運輸成本運到沿海省份進行紡織,蒙古的羊毛同樣如此。
各種大宗商品及原材料價格都可以降低下去,商品競爭力馬上就能迅速提高。海外貿易可以進一步的擴大,大宗商品產地也可以擴大生產規模。
商品也可以大量制造、銷售。
商品就是財富,財富生產規模大了,再搞好財富分配。底層老百姓自然也就富裕了,民生自然也就改善了。
這就是發展的目的。
朱由校見裝車還是用人力抗包,火車站和碼頭上都是大量抗包的工人。隨即下令研究蒸汽吊機,進一步改善運輸效率。
當然現在還沒有汽車,集裝箱這東西還沒辦法搞出來。或者說也可以整出來,不過火車要修到港口裝船的地方,這年頭的火車都是直接修進工廠門口和港口的。但集裝箱的裝卸,需要較為復雜的配套,暫時沒什么搞頭。
不過若是有吊機,即便是散吊,也就是一次性吊個二三十包的貨物,效率也能進一步的提高了。
蒸汽吊機也不是什么技術很復雜的東西,只要運用機械原理,加上蒸汽機驅動就可以。
以當前大明積累下來的機械水平,完全可以實現了。而且政府出資研發的速度是非常快的,完全不需要擔心人力、物力以及其他各種資源的不足。
天津工業區和京師工業區算是最先享受到這樣的技術進步福利的區域,工業區內的國企工廠和民資工廠很快就嘗到了巨大的甜頭。
如果鐵路能夠遍布整個大明,這將意味著商品能夠銷售到更遠的地方,能有更加廣闊的市場。
過去一家工廠的商品,因為受到運輸條件的制約,商品賣到一定距離之后,就會因為運輸成本的上升而失去競爭力,如今卻是不同了。
商人們迫切的需要更多的鐵路,紛紛加入了支持鐵路修建的行列之中。大明鐵路公司也是在證券交易所吸納民間資金進行發展的,很快股票熱就形成了。商人們為了加快鐵路建設,紛紛投資鐵路。
同時京津鐵路開通后,很快就形成了盈利。
鐵路的客運效率很高,速度快,而且一次性運的人也多,客運方面利潤很高。價格上與馬車客運相差無幾,這是暴利的原因。但即便是這樣的高價,還是有大量的客源乘坐火車。因為火車更快,而且也比較平穩。
同時在貨運上也產生了較高的利潤,這讓投資回報率上升到了13的水平,受到了投資者的追捧。
鐵路建設此時不僅有中央撥款。還有銀行貸款支持,更有民間資金吸納上來,在建設資金上可謂是充分保障。
在這樣的情況下,鐵路建設規模迅速擴大。
戰略鐵路迅速動工建設,鐵路建設已經成為了整個新政地區的頭等大事。不管是商人還是民眾。都開始迫切希望鐵路能夠鋪設到各省。
鐵路不僅對商人來說意味著更大的利益和機會,對于普通民眾來說,同樣也是極為方便的。
在過去只有馬車的時候,跨地區外出是很不方便的。而如今出現了大量的農民工等群體,隨著工商的繁榮,流動人口也隨之增加。
有些移民和外出打工的工人,回到家鄉一趟都不是很方便。
有了火車之后就很方便了,不用擔心沿途食宿問題,速度還比較快。而且只要不是一定程度的自然災害,火車是風雨無阻的。
隨著蒸汽機應用到生產中的規模越來越大。商品也被大量的制造了出來,交通問題就很突出了。
鐵路的出現,可謂是解決了這一問題。
不過問題還沒有徹底的解決,因為海運的效率,依舊有點跟不上工業發展的速度了。在天津港,第一艘輪船在天啟十年也被制造了出來。
輪船這東西,也沒太多技術性的東西。無非是用鋼鐵打造船體,同時把蒸汽機安裝上去帶動螺旋槳,從而產生動力,推動船只前進。
所以輪船這個東西在高壓蒸汽機出現之后。也很快成功的被制造了出來。制造出的第一艘蒸汽輪船噸位不大,不過是一艘五百噸級的‘小火輪’。
這種級別的輪船,確實只能稱之為‘小火輪’,這種小火輪在河道中倒是很有優勢。能夠深入河流上游,如果有大量這種小火輪,本土的長江上游地區的水運效率可以大大提升。
這艘小火輪能夠裝載的貨物也不算太多,船只噸位每提升2倍,所需的推動力只會提高1.5倍,所以船只是越大載貨量越大。特別是對于使用蒸汽機動力的輪船來說。船只越大意味著動力系統和儲存煤炭所占的空間比例越小,運輸貨物的船艙比例就越大。同時越大的輪船,在海上的抗風暴能力越強,越安全。
電報發到京城,朱由校大喜過望。
“太好了,有了輪船,大明還不橫掃世界。”朱由校神色振奮,之前不斷向海外擴張、移民,商品不斷向外出口,但都因為海上運力的不足,進展比較的緩慢。一年一年過去了,投入了大量的財力物力,也只有如今這個局面而已。
實際上這殖民效率和開發效率已經很快了,只是在穿越者看來,確實很慢,而且什么都不方便。
帆船出海有種種限制,季風等等,雖然使用側帆可以逆風航行,但速度又比較慢。同時西方人的那種船型,人員在船只上的生活環境非常惡劣,還比較顛簸。但中國傳統船型卻受限于帆船材料等問題,一直提升不上去。
如今有了蒸汽輪船,那么問題就解決了。
船只不再使用風帆了,不用看季風的臉色出海。同時中國傳統船型反倒更科學,非常適合安裝蒸汽動力,舒適度大大提高,出海環境不再那么惡劣了。有助于出海活動和移民活動。
而且蒸汽輪船的速度也大大提升,海上運輸效率將會大大提高。
有了第一艘輪船,還怕沒有第二艘?
朱由校立即下令造船廠建造噸位更大的蒸汽船,只要這蒸汽船的噸位提升上去,海運效率又將大大提升。
到時候海外移民就方便了,商品出口也方便多了。
“看來對外戰略又得變一變了。”朱由校思考了起來,蒸汽輪船的出現,必然能夠解決商品運輸問題,到時候大明將需要更大的商品市場。
如今距離最近的一個龐大的商品市場,自然也就是印度了。
此時的印度,還被蒙古人成立的莫臥兒王朝統治,既然莫臥兒王朝能統治印度,大明為何不能?
一個武力征服印度的想法很快就出現在了朱由校的腦海之中。
要想征服印度,實際上是比較簡單的。印度這個國家,基本上都是什么阿貓阿狗進去都能統治一段時間。
之所以會如此,還是因為印度是由數百上千個土邦構成的政治結構,外來入侵者不可能消滅掉這些土邦,一旦奪取了中央統治,最終的結果都是和這些土邦打成一片,大家繼續過以前那種制度。
地方管理大權還是掌握在那些土邦家族手中,這些家族很多都是千年世家,類似于中國隋唐之前的那種門閥世族,但地方割據權利更大。
作為中央統治者,如果要徹底征服印度,那代價就太大了。一旦那些土邦人人自危,奮起反抗之下,那力量絕對是無比巨大的,外來的入侵者根本沒辦法把印度整個吞下去。所以印度的歷代統治者,都是讓這些土邦管理地方,然后抽取稅收。
而對于中央政權的更迭,那些土邦世族是不太關心的。所以在戰場上,他們不可能真正拼命的賣命。
這也導致了印度對外來侵略者的抵抗力量非常薄弱。
既然蒙古人能統治印度,大明為何不行?即便莫臥兒王朝如今處于興盛時期,那又能如何。
后來的英國之所以能夠統治印度,實際上也是發現了印度的統治結構問題,在戰場上收買了土邦軍隊,讓土邦軍隊臨陣倒戈,這才一舉擊敗了莫臥兒王朝,然后簽訂了一系列的條約,持續的給莫臥兒王朝放血,當鮮血被放干的時候,就把莫臥兒王朝一腳踢開,開始直接統治印度,與地方土邦簽訂條約。
要想真正的、徹底的統治印度,那確實要花費很大的代價,朱由校也不是印度百姓的救世主,沒那個必要去花費那么大的代價去印度‘削藩’、滅掉那些土邦。但以大明如今的實力,想要擊敗印度中央政權卻不是難事。
就在朱由校計劃著準備對印度下手的時候,鴻臚寺那邊卻是傳來消息,有蒙古人向使館告密,發現了建奴殘部的蹤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