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1173章 法理人心

  “西門豹言,‘人必有子,子必有父母,因愛其親友而互相仇殺,因被理官處死而殺理官,可乎?此舉將使得國家混亂’…西門豹此言,乃是不知禮儀。(.有.)(.意.)(.思.)(.書.)(.院.)禮儀所說的仇,是指蒙受冤屈,悲傷呼號而又無法申告的屈死,如伍子胥之亡,并不是指觸犯法律,以身抵罪之死。”

  “宗周時,周公作《周禮》,考慮到這種情形,便規定:‘凡報仇讎者,書于士,殺之無罪’。伍封復仇前已多次請求,大理寺均未受理,伍封這才持刃殺人。其不忘父仇,孝也;不畏死亡,義也;殺人而未逃,主動自首,信也。伍封明曉事理,豈會將君上的律法當作仇敵?西門豹言其當受重懲,此非公義,而是不問是非曲直濫用刑法!小子肺腑之言,望君上察之…”

  “這公羊高,也是個能人啊。“

  讀完了《駁復仇議》后,趙無恤無奈地搖了搖頭,公羊高能針對西門豹的意見,一一加以反駁,而且在最后還總結性地闡述道:“父親無辜被殺,兒子報仇是理所當然的。父親犯法被殺,兒子報仇,這就是違法之舉,這樣的報復行為是不合禮儀的,應當禁止。”

  如此一來,公羊高就通過引經據典,把伍封復仇的特殊性擺在了世人面前,而且最后還不忘質問一下大理寺,“若不是國法不能替伍封復仇,伍封又豈會私下復仇?伍封乃國之棟梁,于趙有功,若是為了一個作惡多端的外國奸佞而要他償命,與民心相悖,小子實在不知道這次判決的公正之處何在?”

  此議一出,本來已經被名法之勢搬回來一點的形勢,再度被復仇論所引導。雖然西門豹等人稍后也再度發出了反擊,但這已經是學宮內部的撕逼了,名法一派和孔門儒家的學子們戰成一團,但是于大多數鄴城人而言,依然固執地認為伍封是無罪的…

  事到如今,這個案子已經不再是一件普通刑事案件,而已經變成了法理與“民心”的一場較量了。

  隨時形勢的發展,甚至連趙國官方自己也開始陷入了自我矛盾中,大理寺堅持要依法嚴懲,但一墻之隔,專門管禮儀教化的太常寺先跳了反。

  太常寺的太常公西赤本就是孔門弟子,對復仇的看法和孔子、公羊高一模一樣,更同情伍封,因為伍封的作為與趙侯讓他們頌揚的“孝道”十分吻合。所以在大理寺固執己見的時候,他便入宮來向趙無恤訴苦。

  “若是不管不顧,將伍封草草判決殺了,就相當于否定了十多年來趙國所宣揚的孝道,臣不知道今后該如何推廣教化了。”

  跑到趙無恤面前陳述自己見解的不止公西赤,太子恒也被這些天來鄴城的風浪攪得覺都睡不好,他總覺得再這樣下去會鬧出大亂子,也三天兩頭進宮,想知道父親到底要如何處理此事。

  但趙無恤卻依然不急不緩,而是讓趙恒陪著他,在長樂宮里逛一逛。

  “太子,你對此事的看法是怎樣的?”

  父子二人并肩而行,但趙恒依然落后了半個身子的距離,聽到趙無恤問話,他小心地回答道:

  “小子認為,國法不可輕慢,輕饒伍封或許能讓鄴城人高興,但一旦開了頭,就會如同大堤上的蟻穴,止都止不住了。”

  趙無恤看了他一眼:“這是你的看法,還是子夏的看法?”

  趙恒垂下頭:“是小子的看法,夫子他…夫子雖然稱病休沐,其實他支持寬恕伍封的…”

  這在趙無恤的預料之中,說起來子夏也是一個奇人,他雖然沒有像歷史上一般投入孔門,但秉承著“學而優則仕,仕而優則學”的理念,一直游走在朝堂和學宮之間。在朝是一名干吏,在學術上又博采眾家之長,不但占卜和格物之學學得不錯,尤其是將儒、法都修習得十分精通,甚至被認為是萇弘告老后,臨漳學宮大祭酒最有力的競爭者。

  也正是因為他各家雜用的態度,趙無恤才讓太子跟隨子夏學習。

  但在這件事上,子夏也脫不了干系,因為公羊羽在來到學宮后,也拜在子夏身邊學習過一段時間,他的大復仇理念,要說沒有子夏的影響,趙無恤是絕對不信的。

  為此,當公羊高走到了風口浪尖的時候,子夏縱然對伍封復仇案心存同情,但還是理智地選擇了稱病躲避,把自己關在家里,沒有像公西赤一樣撞到槍口上來。

  而太子恒能夠走出子夏的影響,在這件事上擁有自己獨立的見解,趙無恤很欣慰。

  “學宮分作兩派,日夜罵戰,而民意更如同沸鼎,希望伍封無罪。朝堂各方開始按捺不住,陸續亮明旗幟走到前臺,這場法理與人心的爭執鬧劇,也差不多該收場了。既然光靠大理寺的力量,這件事是沒法擺平了,公室便不得不入場了…”

  太子恒很是高興,在他的心里,只要父親一出手,沒有什么事情是解決不了的。

  但或許是存心要考考他,趙無恤卻不做自己要怎么做,而是停下了腳步,指著前方長信宮中,趙恒年幼時玩過的翹板說道:“還記得此物么?”

  翹板是孩童很喜歡的玩具,木板中部用東西固定,兩頭可上下起落,趙恒記得自己很小的時候,非常喜歡和兄弟姐妹在此玩耍,但隨著他漸漸年長,即將搬出長樂宮,去東宮居住,這玩具也已經蒙塵多時,但樂靈子一直沒讓人拆掉。

  今日趙無恤卻指著翹板打起了比方。

  “有時候,法理和輿情人心常常相悖,很難辨別對錯。”

  他指著一頭道:“這次的伍封復仇案里的情勢就如同一個翹板,一邊是法理,一邊是民心,此消彼長,此高彼低。恒,你倒是說說,身為公室,應該站在哪邊?”

  趙恒畢竟只是一個十六歲的年輕人,他面露猶豫:“站在法理一邊,重判則讓趙國損失了一個棟梁之才,孫武子那里也交待不過去,更會使得鄴城人寒心。站在民心一邊,輕判則讓律法難以推行,疏漏由此產生,難,實在是難…”

  “若一定要你選一邊呢?”

  趙恒咬了咬牙:“小子還是會選擇支持國法!”

  趙無恤露出了欣慰的微笑,這就是次子和長子的不同之處了,若是趙操在此,怕是已經迫不及待地下場為伍封說情了吧。

  但趙恒雖然選擇了法一邊,已經達到了趙無恤劃定的及格線,但要作為一個能夠守成的君侯,依然遠遠不夠。

  他提點趙恒道:“這次的案件,說簡單絕不簡單,需要考慮許多東西;但說難也不難,關鍵在于要弄清楚,在這件事里,公室究竟站在何等立場之上?”

  趙無恤讓趙恒在他身邊,緩緩說道:“恒,為父給你講一個故事吧…在九州之外,有一個類似中原的七國,號稱戰國七雄,七雄皆稱王,希望能兼并天下,而最西邊的那個國,叫做雍國…”

  “雍國因為實施變法,唯法獨尊,軍功授田,以耕戰為本業,故而最為強大。有一次,雍國的昭襄王生病,國都周圍各里閭的百姓都買牛祭神,家家為他祈禱。有臣子將此事告知昭襄王,然而昭襄王卻大怒,下令凡事為自己祈禱的人家,每家都要罰兩副甲…”

  “那昭襄王為何要如此做?”太子恒大奇,按照常理,不是應該高興并感謝那些百姓才對么?

  趙無恤道:“昭襄王的理由是,律法規定,只有在祭祀土地和臘祭的時候,才能進行大祭,這些百姓縱然心存善意,但是卻違反了雍國的律法,所以不但不能嘉獎,還要嚴懲!他說,寡人寧可摒棄仁愛,也不能罔顧律法!于是各里百姓都遭到了懲罰,往后哪怕昭襄王快病死,他們也不會流一滴眼淚了。”

  趙恒緘默,趙無恤則繼續講了下去:“又過了幾年,雍國遇到嚴重饑荒,又有大臣請求昭襄王說:‘王室五苑的草木、蔬菜、棗子、栗子,足以養活百姓,請大王開放,給百姓一條活路’。”

  太子恒道:“這是合情合理的做法。”

  趙無恤一笑:“然而昭襄王卻不同意,他說,我們雍國的法令,是讓百姓有功受賞,有罪受罰。現在如果開放五苑的蔬菜瓜果,卻是不論有功無功都要讓百姓受到賞賜。不論有功無功都讓百姓受到賞賜,那是使國家混亂的做法。與其讓百姓活著而使國家混亂,不如讓他們死掉而使國家安定…于是寒冬臘月里,昭襄王緊閉苑囿,放任百姓餓死在外面。”

  “這,這也未免…”

  如此冷酷的做派,太子恒的牙齒已經有些戰栗了。

  “恒,你來說說看,若是像這昭襄王一般,為了維護法理,徹底站到民心的對立面,值不值得?”

  趙恒道:“那昭襄王這么做固然維護了律法,但行事太過酷烈,且一點都不加以掩飾,百姓只怕再也不會愛戴他,反而會產生怨恨啊…小子可否能問一問,那雍國之后怎樣了?”

  趙無恤閉上眼睛看,淡淡地說道:“昭襄王之后,雍國又出了幾代賢王,勵精圖治,最終他的曾孫祖龍奮六世之余烈,利用嚴明的紀律,強大的軍隊,橫掃其他六國,一統了天下,建立了雍朝。”

  趙恒松了口氣:“至少結果是好的。”

  “好?不見得。那位一統天下的祖龍也繼承了昭襄王那種視律法為國家命脈的傳統,不管多嚴苛的律法,也必須推行下去,很輕的罪,也會判很重的刑。百姓的日子并不比諸國混戰時好多少,天下到處都是服勞役的刑徒,于是六國遺民,乃至于雍國自己的百姓,都將這律法,連帶將律法的化身祖龍,視為暴政,視為獨夫…在祖龍死后,他的繼承者比他更加殘酷不仁,于是百姓絕望了,紛紛揭竿而起,聲稱‘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一群黔首庶民花了三五年時間,就推翻了不可一世的雍朝…”

  這反轉如此突然,趙恒已經聽呆了。

  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之家,崤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

  這個問題,也是趙無恤想讓趙恒領會的,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易也?這是儒生偏頗之見,但若從另一個方向理解,也沒有問題。

  “因殘酷無情而強,也因殘酷無情而亡,這就是重法不重人心走到極端的下場,記住這個教訓。”

  “唯,小子記住了。”趙恒連忙點頭。

  趙無恤頓了頓,讓趙恒稍微消化了一下,然后又馬不停蹄地開始講述下一個故事:

  “在關中國被六國遺民覆滅后,那片廢墟又重新建立了一個新的王朝,名叫大漢…”

大熊貓文學    春秋我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