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求說道:“虎司馬讓下臣來稟報大夫,盜跖侵鄆城,不克!”
當聽聞盜跖攻鄆城時趙無恤一個激靈,只想到了螳螂捕蟬黃雀在后這句俗語。他和陽虎、三桓在魯城曲阜勾心斗角,打得如火如荼時,卻忽略了盜跖這個小人中的桀雄!又聽冉求說“不克”時才松了口氣,背后卻已經被冷汗浸濕。
看著冉求干澀的嘴唇,他便讓人遞過水囊。
“不急,你先喝口水再慢慢細說。”
冉求接過后卻沒有將水囊送到嘴邊,而是下拜頓首,聲音變得沉痛:“鄆城平安,但中都,中都卻出事了,群盜正在圍攻那兒!”
“什么,中都也被盜跖攻擊了!?”趙無恤心中一沉,而子路則勃然色變,火急火燎地就要轉身上車。
“子路,你這是要去哪里?”趙無恤連忙拉住了他。
“師長有其事,弟子服其勞,我自然是要去中都解救夫子!”
“你可知中都邑目前的情勢如何了?盜寇有多少?孤身一人去真能做到千人敵萬人敵,幫上孔子的忙么?”
“我…”
一席急促的追問讓子路啞口無言。
趙無恤呼了口氣,目光轉向冉求:“子有,你繼續說。”
冉求為人性格遲緩,雖然心中焦慮,卻還是將事情有條不紊地道來:“初三夜,吾等攻下了邑寺,到了后半夜外郭卻又突然遭到攻擊。水門被攻破,最初以為是陽虎逆軍,一接戰才發覺是群盜,虎司馬帶著鄆人拼死抵抗,直到次日清晨才將盜寇驅逐,鄆人死傷近百…”
雖然群盜沒能進城邑,鄆城應該沒什么大的物質損失,但死傷近百,這已經是極大的戰損了,即便多以鄆城人為主。也讓趙無恤心疼不已。
這盜跖的時機選的真是準,正好是魯國各個勢力火拼,無暇顧及他的時間段。鄆城剛剛易主,若不是虎會應對得當。冉求也有與盜寇作戰的經驗,或許還真就著了他的道,讓趙無恤這兩個月的辛勞竹籃打水一場空。
“虎司馬覺得此事非同小可,便讓下臣來曲阜告知大夫,誰想路過中都時。卻見也有些群盜在圍困城邑,搶掠秋糧!”
趙無恤看得出來,冉求心中又如何不急?他應該是初四中午出發,初六就到了這里,整整趕了兩百里路,大概是兩天兩夜沒合眼,所以才這么憔悴。
到這時候,子路和冉求的性格差別就顯現出來了,冉求性格內斂且謙抑,而且有些不自信。但遇到危急的事情卻能穩住。子路銳意進取,卻容易沖動。
“你可查明盜寇有多少人?”
“下臣在鄆城時乘著晨曦登城一看,見有浩浩蕩蕩兩三千人,到了中都邑,發覺也有三四千人圍城,而且還從西面不斷有盜寇匯集過來圍攻,一眼望不到邊際。”
趙無恤曾經聽子服何說過,盜跖號稱有兵卒近萬,足以攻城略地,侵暴諸侯。本以為是夸張之辭,如今群盜一發動,才知此言不虛。
中都邑雖然在孔子治理下號稱“制定了國人生有保障、死得安葬的制度,提倡按照年紀的長幼吃不同的食物。根據能力的大小承擔不同的職守”,“男女別涂,路無拾遺,器不雕偽”。
但實際上,多半是理想化的規劃,因為戰亂流民陸續涌入的原因。依舊不太富裕。直到秋末時從廩丘、曲阜運去了一批糧食,又在秋收中獲糧,這才勉強將倉稟裝了一半。
但比起周邊的鄆城等地來說,中都算是民眾勉強溫飽的一處了,在群盜看來,一定頗有余糧,可以好好劫掠一番,以助他們渡過寒冬,所以才會在攻鄆城無果后轉而東進。
無恤又問:“你離開時,中都邑情勢如何?”
冉求道:“盜寇已經掃蕩了邑外的野地和廬舍,正開始砍伐樹木蟻附攻城,城頭有師兄弟在組織邑民抵抗,群盜數量太多,漫山遍野都是,所以我不敢靠太近,里面的人也出不來,只知道外郭大旗尚在!”
“城郭安好,夫子無恙,這便好,這便好。”
子路微微松了口氣,趙無恤則沉吟片刻后說道:
“孔子教導你二人軍陣之事,也頗為知兵,抵御群盜應該不在話下…”
話雖如此,但趙無恤卻明白,中都的形勢恐怕不容樂觀。
也是他兩個多月前的預言不幸言中,孔子遇到糧食危機時采取的自卸武裝這一辦法,果然種出了一個惡果來。
子貢曾向孔子問過政,孔子言,足食,足兵,此外還要有人民的信任才可以。子貢又問,如果只能留二,那三項中先去掉哪一項?孔子第一個選擇就是:去兵。
孔子解散邑兵,以府庫中的兵器甲胄為質向鄰邑借貸粟米,若是在和平的年代本無可厚非,但如今是亂世,無兵卒則不能保小民性命安危,中都的守備恐怕比鄆城虛弱多了。如今看來,這盜跖還真是個機會主義者,目光極其毒辣,一口咬中了中都的軟肋。
更何況,孔子手下三個知兵事的弟子,冉求擅長戰陣之法當為第一,子路勇冠三軍當排第二,年輕的樊遲以往常常跟著冉求打下手,可為第三。但如今冉求子路在趙無恤身邊,樊遲則因為父喪回了鄉,中都的軍務大梁,就得孔子一個人來扛了。
雖然孔子號稱知兵,但他的這項才能在歷史上卻沒怎么體現,所以趙無恤對此持懷疑態度,說不準只是個理論派罷?
“下臣已經將虎司馬的話帶到,接下來的話我是以夫子之徒的身份說的,我輔佐夫子處理過中都軍政,知道那兒城垣低矮,兵卒稀少,恐怕不能堅持太久,還請大夫救救中都!”
冉求比子路想的深,也意識到了事情的嚴重性,他再拜稽首,連帶子路也頭一次向趙無恤彎了腰:
“方才是由莽撞了,我一人之力無法敵數千盜寇。請大夫救救夫子!”
這個中年莽漢發起愣來,任趙無恤攙扶也不起身。
局面有些被動,趙無恤思量片刻后,便表現出一副義之所在。千萬人吾往矣的樣子:
“俗言道:寇不可也就是說不能對入寇者掉以輕心,當年虞國大夫宮之奇說過‘輔車相依,唇亡齒寒’,這就是鄆城和中都的關系。中都,鄆城之表也。中都若是有失,鄆城一定會隨之遭禍。何況孔子遇險,我與他雖然相識才兩月,卻早已神交已久,焉有不救之理?你們的請求我答應了,二子先起來說話。”
子路和冉求大喜,他們卻不知道,短短的數息時間里,趙無恤思量了許多事情。
在趙無恤的記憶里,歷史上盜跖似乎還真和孔子有點交集。卻不清楚是什么時候,也可能受到了后世人的篡改和編造,早已失去了原貌。但現如今,盜跖猛攻中都是正在發生的事情,救與不救孔子,他心里是有一個利害的計較的。
首先,中都是聯接曲阜和西鄙的必經之路,鄆城才剛剛拿下不久,局勢未穩,而且還是盜跖的第一目標。若是放任中都淪陷。那么大野澤北的涂道將不再能安全通行,獲得中都錢糧的群盜甚至會再次反撲鄆城。
其次,現如今趙無恤的手下有不少孔門弟子效命,子貢、冉求、公西華。還有漸漸開始對他有了敬仰之心的子路,此外還有宰予等,都是一時之選,當今世上不可多得的人才。據趙無恤觀察,這些早期的儒家人魚龍混雜,有無法大用的空談仁德之輩。可也有不少做實事的人,救中都,對于收攏這批人的心有益無害。
最后,他手里還有七八百武卒,補充了魯城曲阜的武庫后裝備又精良了幾分,若是讓他和盜跖決戰于沼澤中,那是做不到的,里應外合解中都之圍卻應當不難。
而對面,子路跳起來后第一句話就是:“我愿為大夫前拒!”
冉求則道:“我愿為侯奄。”
前拒就是前鋒,侯奄就是探路的斥候,兩人雖然性格相反,可對孔子卻是一樣的愛戴,都希望能第一時間引領武卒趕到中都去。趙無恤不由想道,自己若是遇險,他們也會這般么?
只希望這次救中都后,他們能事君如事師吧!
決心已下,趙無恤便刻不容緩的下令道:“冉求待命,子路,你瞧瞧自己身上的打扮,現在是什么身份?”
子路瞄了瞄自己的吏服,這才反應過來:“還人…”
“迎來送往,以及作為副手奉命出使的還人,既然你知道,那就請繼續履行君命。”
子路感覺到很不解,很委屈:“事到如今,我如何能扔下夫子!”
“你現在應該做的是立刻北行,前往陽關招降陽虎余黨。”趙無恤冷漠無情,口氣硬邦邦的,毫不相讓,拒不讓子路同行。
冉求也覺察出了一絲不對,這一刻,趙無恤不復方才的和善,而是換上主君的身份在命令子路,盡管他與子路并未正式建立起這種關系。
子路被趙無恤阻止,也動了情緒。
他拍著胸脯氣呼呼地說道:“我當年性鄙,好勇力,志氣伉直,頭戴雄雞羽冠,佩著公豚鬃毛裝飾的長劍顯示自己的獨特,曾經屢次陵暴夫子。夫子也不惱,先以巨力制服了我,又設計出少許禮樂引導我,我這才明白自己的鄙陋,于是穿著儒服,帶著拜師的禮物束,通過子皙引薦,請求成為門下弟子。”
“我追隨夫子至今已經十多年了,雖然我性情愚笨,但夫子從未嫌棄我,口上多有責備,內里卻對我極其愛護,我能夠做到的,也僅僅是讓他惡言不聞于耳。他曾言,若是大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一定會追隨他到桑榆虞淵的,恐怕只有我!夫子對我寄予厚望,如今中都遇盜,他年紀大了,卻得親自拔劍在墻頭擊賊,大夫倒是說說看,我如何能避開,嗯!?”
子路滿臉漲得通紅,手緊緊捏著長劍的劍柄,柄的頂端有一銅制的斗馬雞雕塑。
斗馬雞,這種野雉勇悍無比,甚至敢于與天敵狐、鼬戰斗,一旦爭斗起來羽冠勃然,血流滿地尤不后退。所以常常被繡在前鋒卒伍的旗幟上以勵士氣,頗似此時怒發沖冠的子路。
面對呼吸起伏不定,瞠目怒視的子路,還有一旁意在勸阻的冉求,趙無恤徑自邁步上前,頭高高昂起,氣勢竟比子路還要強盛!
他說了這樣一番話…
他徹底讓這個桀驁不馴,本以為永遠沒機會收服的儒門輕俠服了氣,低了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