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的石油是絕對不能開發的,只要不開發,保住中東石油的機會幾乎是百分之百的,從中國有機會插手中東開始,興建巴士拉,3B鐵路,到協約國入侵中東,中國順勢而起,中國殫精竭慮,最終形成了現在的情況,把原住民驅逐的驅逐,俘虜的俘虜,為的就是保護中東的秘密,禁止一切現代文明對于中東石油進行勘探和開發。
雖然巴庫距離中東很近,幾乎是緊挨著的,甚至現在英國發現石油的伊朗,就在巴庫和中東之間,可是這里石油地質情況跟中東是完全不同,這也是阿拉伯半島石油發現晚的根本原因,伊拉克的第一口油井是在1929年被樹立的,1932年的沙特,1934年的科威特,在1929年之前,中東地區的石油熱點是伊朗,中國準備,也是為了保住這一片石油。
即便如此,在這一片地方不屬于中國之前,中國還如臨大敵,這里的石油儲備太多了,埋藏太淺了,所以沒有被發現,主要是關于石油學說的建立,還沒有達到后世的高度,人們還沒有想到,沙漠的地區,在滾滾黃沙之下,還有黑色的工業血液石油的存在的。
把這個中東封存起來,以對土地的貪婪,作為對外的形象的話,這才是最正確的選擇,已經大大損失的土耳其不敢跟中國抗爭,協約國的分兵之下,他無法抵擋,求救于中國,最終造成了現在的既成事實的,包括巴格達在內的阿拉伯大部分重要城市被中國占據,而且中國也開始了有針對性的大規模移民,并且興建了大規模的城市群。
這些土耳其因為距離較近的關系,都是心知肚明的,可是他們無法抵擋住協約國的兵鋒,更加因為俄羅斯而疲于奔命,在戰爭的大前提之下,他們根本不敢提,只能夠眼睜睜的看著中國,一點點的鯨吞阿拉伯半島。
至于德國,有廣闊和富饒的非洲作為瓜分的對象,也不會多看中阿拉伯半島,畢竟,這是一個充滿了沙漠,沒有多少產出的地方,他們更多的是默許,只要打敗了英國,英法在非洲富饒的殖民地,甚至包括了盛產黃金和鉆石的南非,都會成為了德國瓜分的對象,一個中東的不毛之地,給了中國又如何,這等于說把中國跟德國之間的聯系,放近了很多。
各種巧合和社會局面,造就了這么一個結果,這對于中國來說,是比較有利的,只要捂住了中東充滿了石油的真相,最多10年的時間,中國徹底消化掉西伯利亞,澳大利亞,甚至是太平洋諸島的土地之后,再開發出來,就沒有問題了,哪個時候的中國有這個實力,不看任何人的臉色。
10年生聚,三千越甲可吞吳,中國擁有比曾經越國好的多的基礎,又有大量的科技和材料,連人口的增長率都是冠絕世界的,10年之后,中國會有增加多少力量,不說科技,不說經濟,甚至不說軍事,單單從人來說,從1909年開始,出生的人,在1916年的10年之后,已經是17歲了的,基本上長大成人了,他們可以為國家奉獻力量了。
1909年雖然是包頭飛速發展,甚至占據了整個山西的時候,可山西當時卻集中了最少1億人,按照25的自然增長率,幾乎增加了2500萬人,接下來是1910,1911,伴隨著西北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控制的地盤越來越多,麾下的人員也開始增多,到了西北統一全國,拿下了整個中國的控制權的時候,社會福利和改革在全國鋪開,影響最少5億人的政策,自然增長率高達20,代表著每年增加一億人。
20年的時間,這些新生兒,從一個嗷嗷待哺的嬰兒,變成了一個器宇軒昂的青年,這可不是普通的青年,哪怕西北承接了洋務運動遺產,獲得了大量經過了初步培養的產業工人,并且不遺余力的用短訓班,夜校來脫盲,可是基礎就是基礎,在青少年時期,錯過的基礎,還是讓他們未來的成績有限,永遠不能達到最初可能會達到的高度。
可從1909年出聲,確切的說,從1903年出生的人來說,他們不一樣,從6歲進入小學的,11歲進入初中,14歲進入高中,最起碼11年的義務教育下來,受到的是完整的,完全科學的教育,接下來才會進行分化,沒有能力接受高等教育,有更加出色的前景的,他們一般情況之下,會轉入到職業技術教育,以填補中國越來越缺乏工人隊伍,剩下的有能力更進一步的,可以進入到高校繼續攻讀。
中國在近代落伍,沒有一個完整的教育體系,就這樣的中國,依托著留美學童和零散的去其他國家留學,依然創造出了一代代的大師,當完全由義務教育,更加科學的營養,從頭培養起來的學生,他們的無論是知識底蘊,還是發展潛力,都是這個時代的人之上,哪怕初步發力,再結合著中國10年的瘋狂發展,中國的實力跟現在恐怕完全不同的,追平20世紀60年代,甚至是70年代的科技水平,也不是不可能的,在一些獨特的科技領域,甚至會更進一步。
科技越發展,先進和后進之間的差別越大,第二代的飛機相對于第一代,基本上是予取予奪的,只要他想,隨便可以干掉對手,對手連這邊的影子都碰不到,這還只是高空高速,如果再發展到導彈時代,以中國的火箭和制導方面的成績,20年不是不可能的,估計連影子都沒有看到,自己就被擊落了。
到時候,海陸空軍,都有整整一代的差別,哪怕是對抗整個世界都無所謂,就跟的后世的美國一樣,看誰不順眼,就打誰,別的國家,恐怕只能夠酸溜溜的抗議,沒有別的辦法可以想了。
出于對克拉運河的重視,再加上對王榮民的看重,楊元釗在包頭就直接的召集的人員,對于這個項目進行了評估的,他經過了幾年的時間,是中國的領袖,從另一方面說,算是一個科學家,科技帶頭人,可是對工程上面,不算太了解,能夠看出來一點,比如說工程是否有效果,結果如何,可是真正落實到精確的施工時間和效果,必須要專家來評論,他們眼光,基本上可以保證跟最終的完工時間相差仿佛。
在召集的過程之中,楊元釗聽到了一個消息,7萬字的文件,是通過電報送過來的,這是目前最快的聯絡方法,很是動用了一大批的關系,可這不是王榮民的文件的全部,真正的文件足足有37萬字,包括了各類型的圖標,甚至一些詳細的東西,而不是這么簡單的講述克拉運河的作用,那個會通過定期的飛機和火車運過來,可能要等三天的時間。
3天的時間,這倒不算太長,到是可以等一等,這7萬字的內容并不算豐富,只是基本闡明了克拉運河基本來龍去脈和修建方法,最多在別的地方講了一下,楊元釗還以為,這是王榮民沒有看到,或者說,看到了,只是在克拉運河沒有完成之前,先放著,可真實的情況卻是,因為篇幅的問題,沒辦法講出來。
說實在,在這一刻,楊元釗突然有了新的想法,那就是把傳真機給弄出來,并且進行了一番調查,本以為,傳真機還沒有誕生,在楊元釗的認知之中,傳真機往往是跟電話在一起的,可是這么一調查之下,才知道,遠在早在1840年,初代的傳真機的已經出現了,可以通過電報線路,傳遞某些固定圖表,只不過需要相應的設備配合,而且可靠性也不高,甚至目前,照片傳真機還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不少科學家在這個領域的努力著,解決著,爭取能夠獲得有實用性的,方便快捷的傳真機。
傳真機的原理,其實相當的簡單,是把固定的圖表,文字,甚至照片之類的,轉變成電訊號,只要找到了其中必然的東西,就可以了,中國已經有了比較實用的復印機,也就是說,已經擁有了把固定的圖案轉變成電信號的基礎,然后就是統一這個信號,設置發放端和終端,最終徹底解決這個問題。
對于別人,要解決這么復雜的電子設備,需要很多的努力,整個部件的可靠性不強,可是中國,在半導體,在電腦方面,已經有了突飛猛進的進步,當然不擔心這個問題,只是一個創意而已,如果傳真機能夠解決的話,類似的遠距離傳輸文件,再也不會像現在這樣,幾十個電報員,花費大半天,甚至是幾天的時間,來專門的處理,費時費力不說,還容易出問題,一篇文章,只要一個要點出現問題,那么這個文章的價值就大打折扣,傳真機的出現,將會徹底的改變這個問題,無論是遠距離的情報,還是報告,都可以通過傳真機,相隔萬里之遙,直接把文件和圖表,送到另外一端,這就是科技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