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立足包頭開始,楊元釗就沒有停止過對環境的改造,這是這個時代很多國家都沒有意識到,工業化對于環境的破壞,很多人都知道,歷史上,剛剛工業革命之后的英國倫敦,之所以取得霧都這個稱號,就是因為重度的工業污染,在利益和環境面前,整個社會和國家,都沒有意識到。:
破壞之后再發展,歐洲幾乎是走過了這個道路,甚至在戰爭時候,一些剛剛冒頭的環境理念,也被放在了一辺,沒辦法,當國家都滅亡了,你獨獨環境好,有什么作用。
說白了,這個時代的工業還沒有發展到極高的程度,對于環境的危害還沒有認識的那么的深刻,雖然環境已經在英國造成了惡劣的影響,呼吸道類型急病,肺部疾病等的增加,畸形兒和非自然流產的增加,這些都是問題,可是醫療保障的不完善,加上醫學還沒有進入更高的狀態,讓很多國家都忽視了這一點。
從后世而來的楊元釗,很清楚環境的重要作用,中國是為了屹立在世界最高峰,并不是把一個充滿了污染,滿目瘡痍的中國留下來,所以從最開始就非常重視,當時中國立足的西北,又是整個中國,自然環境最脆弱的地方,很自然的,做出的努力就多了起來,再加上一體機和楊元釗的幫助下,中國從一開始,就是世界上工業效率最高的國家,一些拳頭產品競爭力超強之下,更多的花費精力在環境保護上面,也算正常。
哪怕是這樣,楊元釗在最初推行環保的情況下,也是依靠著巨大的吸引力才做到的,比如說,包頭商會的成員,必須要支持多少畝多少畝的森林種植,再比如說,得到技術工廠,必須要進行環境方面的治理,以保證排放量的正常。
這些在最初的時候,讓所有人非常不解,因為這會影響資金回報率,楊元釗用無可替代的優勢產品,還有比想象更高的回報率,最終強行的推行了這一點,這么多年過去了,從包頭商會,發展到現在的全國工業,一直都沿用了這一點,雖然有少許的波浪,但是在強制立法的前提下,很快就被平息了。
為了治理黃土高原和沙塵暴,楊元釗推動的規模龐大的三北防護林,主要是為了防護從西伯利亞,黃土高坡和蒙古高原過來的風沙,跟后世不一樣的是,后世不少的沙塵暴是在蒙古國和西伯利亞吹來,雖然在中國國內治理的,卻沒辦法要求別國來治理,即便你愿意出錢,別國也存在一個愿不愿意,或者是主權方面的問題,不可能讓你隨隨便便的就過去的,這一點在后世一直是一個爭端。
現在從中國一直到北冰洋,全部都納入到了中國的體系之中,哪怕有些領土是后來獲得,也足以做出調整和改變,畢竟相對而言,也就是蒙古的環境差一點,早在1911年就歸了中國,至于西伯利亞,自然條件遠比蒙古高原和黃土高原要好,簡單的調整,就足以讓黃土高原和周邊的環境變得更好。
在短短的5年時間之中,僅僅是在黃土高原的周圍,中國的森林面積以每年500萬公頃的速度在增加,在包頭的周圍,整個黃土高原,累計造林25萬平方公里,這是一個驚人的數字,要知道,整個黃土高原也不過是64萬平方公里,拋開的水系,不適合造林的高山,還有必須要保留的農田,這已經是極限了。
更多的樹木,增加水土保持,也會降低單位區域的蒸騰率,直接從地面上,跟直接從綠色植物之中的蒸騰效果是不同的,等于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區域的水量,蒙古,山西,甚至是更西北的地區,水資源的缺少,加上較為干旱,一直環境比較的單薄,大量的,有目的性的造林,對于環境的綜合作用是巨大的,最早的已經長的郁郁蔥蔥了,最早差不多已經有不小的胸徑了,巨大的枝葉覆蓋在黃土高原上面,短短的5年,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減少了85以上,在一定束沙之下,讓黃河開始變清了。
千年黃河變清,這是代表著圣人的出現,可這只是努力改變環境的所得,種樹是一個比較有效的改變環境的方式,甚至在一定程度下,短時間能夠改變區域地質環境的,也只有種樹,可是黃土高原之所以變成這樣,不過這只是一個治標的措施,不是一個治本的措施,要想一勞永逸的改變現狀,必須增加單位區域的水量,這才是最好的解決辦法。
環境的惡化,人的因素只是一方面,只要不大規模的毀壞性砍伐,或者大規模的地質災害,都不太會多影響,最多人類活動影響動植物平衡,讓森林資源大量減少,開荒種地帶來的單一性和水土流失,是環境惡化的一個大的原因,可是自然環境同樣重要,缺水是中國北方環境惡化的另外一方面,西北在中國成立之后,大量建設滯后,又開始去工業化,可是大規模的城市,生活和生產用水逐步的提升,想盡了不少辦法解決,甚至在大規模造林之中,普及了根系灌溉法,黃河的水量開始下降,這對于合理的發展相當的不利。
水是生命之源,要想徹底的改變一個地區地質環境,為這個地區增加水,是一個立竿見影的方法,況且不但是包頭附近缺水,整個中國西部,內外蒙古,甘肅,青海,新疆,這些地區無一例外的缺水,工業化程度很高的中國,在一定意義上,比后世更加缺水。
補充西北水源,是楊元釗一直都推進的,本身他能夠想到的是南水北調,這個后世到21世紀才開啟的龐大工程,對于這個時代來說有些早,再說了,真正意義上面說,南方的水量,還不能說絕對充沛,南水北調解決的,只是一個城市用水和部分工業用水的問題,起不到補充地下水源,改變區域的水環境的作用。
在21世紀,中國只能夠選擇國內的南水北調,也提出過北水南調,區域內的水資源綜合應用,可都因為方方面面的原因,不了了之,可是在這個時代,就不一樣了,中國能夠選擇的就多了,最立竿見影的,就是北水南調,長江一年流域總量,不足1000立方公里,這個水量已經是中國最大,世界上也排的到的大河了,可是他的總水量不足的貝加爾湖的20分之一,也就是說,每年從貝加爾湖抽取一個長江的水量,足以連續不斷的抽取20年。
每年336條河流,注入到貝加爾湖,可是流出北冰洋的只有一條河,所以從2500年以來,貝加爾湖的水量在不斷增加,如果減少對北冰洋的流水,引北水南調的話,不用一條長江那么多,100立方公里的水量,也就是長江總水量的十分之一,就足以改變整個西部環境,這100立方公里相當于貝加爾湖的200分之一,不說貝加爾湖增加的水量,就貝加爾湖現在總量,就足以支撐200年,這個水量幾乎不用考慮枯竭的問題。
后世規模龐大,被譽為典范南水北調工程,中線工程完工之后,調水總量也不過是130億立方米,算下來,只是13立方公里而已,跟貝加爾湖比起來,差遠了。
從當年跟俄羅斯對抗上的時候,西北就在準備北水南調,勘探工作和開挖工作幾乎同時進行,未來即便沒有北水,也需要大量的溝渠,因為高緯度日曬條件的問題,絕大部分的溝渠采用封閉式的,并且灌溉也沒有采用噴淋式的,而更多的考慮根部灌溉,特別是在大量草場和防護林區域,用最少的水源,保證足夠多的樹木生長,減少蒸騰作用帶來的損耗。
當初,從歐洲過來的勞力,沒有一技之長的,基本上絕大多數,都是放在北水南調和北方防護林種植的工地上面,后續支援了大批的機械和技術工人,讓整體的進度在加快,饒是如此,從1911年開始,到1916年9月,足足5年多的時間,才完成了這個讓世界震撼的偉大工程,最多投入人力3200萬,開挖各種的土方,足以用兆億來計算,這才完成了這個最大的工程。
北水南調工程最終完成,從貝加爾湖開始,通過提灌站,提升到蒙古高原的高出,然后借助著原有的水道,對一些比較狹窄的河流進行了開挖,并且開鑿了大批的運河,甚至不單單是一條調水的河流,這是一個遍布在整個中國西北部,從缺水的蒙古高原,一直到新疆,遍布在整個中國中部的龐大灌溉工程,一旦建成,西北地區缺水的問題將會得到直接的改變,最少有100萬平方公里的森林,將不再需要人工灌溉,樹種也會從原來的抗旱為主的單一樹種,逐步的轉化為綜合性的溫帶樹林,這樣多種結構的自然林,對于病蟲害,甚至是自然災害的地域,遠在速生林和防護林之上,一定程度上,擁有一定的自我生長,自愈的效果,這才是真正長時間改變環境,不會因為人力照顧不足而退化的真正的森林資源,對于環境的保護作用非常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