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爾多目前是整個歐洲戰斗最激烈的地方,在法國的這一個戰時陪都之中,雙方在附近爭奪了兩年之久,最少有300萬人以上,永遠的躺在了這里,最關鍵的是,還有150萬以上的傷殘,其中的8成是協約國,可以說幾百萬人的鮮血,把這一片防線染成了血紅色,炮彈打過來,激起的土壤,甚至都帶著漆黑的血的色彩。
從法國在巴黎撤出的部隊,并且臨時的在波爾多站穩腳跟到現在,前前后后兩年的時間,在波爾多不知道發生過了多少的戰斗,甚至連炮彈的殘片和子彈,把波爾多平鋪了厚厚的一層,在大規模的攻防作戰之中,動用100萬,甚至是200萬人,數以十萬計的大炮,每天打出20萬,甚至是50萬發炮彈的也有,波爾多前沿的那些高地,有為數不少,都是被炮火所削平的,在長期的作戰之中,雙方的士兵都習慣了這樣的炮擊,可能萬炮齊發的前提下,還能夠照例的吃飯睡覺,只要躲進防炮洞之中,就可以了,用鋼筋和大量木材構筑的防炮洞,上方最少有3米厚的土層,炮火根本就不能夠影響大,最多有些震動,灑下來一些塵土。
從這個方面來看,不足5萬枚的炮彈,不可能對波爾多的陣地造成多少的影響,可是這個炮擊是艦炮,就另外一回事了,陸軍炮火,哪怕是220毫米的重炮,他炮彈也沒多重,幾十公斤就頂天了,可是艦炮,特別是15寸的艦炮攻擊的話,那可就好玩了,本身只是針對于陸軍炮火的防炮洞,根本就抵擋不住的這樣火炮的攻擊,況且舍爾還選擇了比較狹窄的區域,這個炮擊是在不足3公里長,6.5公里寬的地方落下的話,哪怕是陸軍炮火,密度都算是不錯了,更別說海軍艦炮,這個密度就相當的大了。
不足2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面,落下了5萬枚炮彈,幾乎平均30平方米的地方,就落下一枚炮彈,陸軍的炮火跟海軍的炮火能夠相比么,陸軍最大的艦炮,恐怕只能夠是海軍最小的主炮,還是輕巡這一級別的,重巡的火炮都是10寸以上,戰列艦更是最少是11寸的火炮,甚至連管身倍,炮彈重量等諸多的方面,都是遠遠不如的。
火炮的口徑每增大1寸,帶來的火炮的破壞力和重量都會有巨大的上升,同樣為圓錐的話,最外側的,永遠是最大的一圈,再加上艦炮的長度,遠比普通的陸軍火炮要長,戰艦上,也考慮到重量等諸多問題,可是對于管身倍,是盡可能的多,所以同口徑的情況之下,海軍總是比陸軍長的多,威力也大的多。
陸軍不可能讓火炮的長度太長,誰都知道,炮管越長,炮彈所受到的加速度時間也就越長,這種情況之下,火炮的速度和威力也就越大。可是陸軍必須要考慮到運輸效果和平衡性,炮管太長的話,會頭重腳輕,必須要做好配重,這樣等于無畏的增加了火炮的重量,在陸地,自走火炮和公路普及之前,火炮的重量是火炮的總要因素之一,重量超標,會給后勤和行軍帶來非常多的不必要的麻煩,甚至一次暴雨的襲擊,就足以隔斷火炮移動的可能性,無法移動的火炮,對于一場戰爭來說,那是噩夢。
歐洲大戰,打的就是鋼鐵,從步兵的步槍,機關槍開始,一直到火炮,團以下的火炮還好說,不可能大范圍轉移,都是在一個陣地上面,可是團以上的戰略火炮,哪怕是占據優勢德國,也不可能保證,所有的戰略炮火不會遭到偷襲,一般情況之下,戰略炮火最多半天,就必須轉移,這種情況之下,使用海軍艦炮那種,比普通的陸軍火力最少重一倍以上的炮火,那絕對是噩夢。
可是海軍,就沒有這一點了,有什么比戰艦船身本身,更加沉重的配重,能夠有多長的炮管,就能夠有多長的炮管,故而一般而言,同口徑的火炮來說,陸軍火炮都沒有海軍火炮強悍,更別說還有超過11寸,甚至是15寸的火炮,特別是15寸的火炮,重量超過了一噸,使用中國方面穿甲彈,重量更是提升了30,在艦炮強大的威力下,在600米每秒以上的速度打到固定工事的話,鋼鐵都能夠穿透一米左右,更別說薄薄的,只有3米厚的土層,甚至下方的支撐也沒有辦法抵擋,一旦一噸重的火炮,打到防炮洞之中的話,樂子可就大了,只是沖擊波就足以干掉人了,更別說爆炸扭曲造成的鋼鐵,被艦炮的攻擊撕碎,快速的打擊在封閉空間,所有躲在防炮洞中的人,幾乎無法幸免,還不如躲在外面呢。
在一戰時期,大規模的壕溝戰的前線,根本就沒有出現過大規模艦炮的覆蓋攻擊,協約國也做出了錯誤的選擇,他們應該是把部隊分散在室外的壕溝之中,而不是分布在防炮洞中,現在,他們就只有等待著艦炮的點名了,完全看運氣,只有炮彈不落到頭上,才有可能幸免,一旦炮彈落到頭上,幾乎七成以上是必死無疑。
超過15公里的距離,艦炮沒有多少準確性,舍爾也沒有打算精確的打擊,5萬枚炮彈,如果精確打擊的話,殺傷力會更大,如同中國那樣,借助著計算機瞄準系統,對于固定目標的打擊精度高達的9成以上,在加上偵察機帶來的精準的偵查結果,可以輕而易舉的干掉軍隊集中的地方。
可是這是第二代的瞄準系統,計算的精度比第一代的不知道要高出多少,而且舍爾艦隊的這一個,也是經過了眾多的周轉,單純9艘戰列艦效果很好,對固定目標勉強也可以達到5成以上的命中率,可是其他的加在一起,就不行了。
對付波爾多這樣,綿延上百公里的防線,集中了幾百萬人的超巨型防線,哪怕只是集中到一點的攻擊,也不是9艘戰艦不足一百門艦炮所能夠威脅到的,雖然這都是15寸以上的艦炮,命中一炮可能比得上其他的主炮命中兩三炮,可是數量太少,威懾力不足,舍爾把整個公海艦隊都給帶過來,為的就是集中,拋棄了精確打擊,轉而選擇覆蓋打擊,這樣對于漫山遍野的攻勢和士兵來說,打擊相當大。
在炮擊重點的選擇上面,在波爾多外側,跟德軍距離最近的那一道防線為一邊,6.5公里長,3公里寬的區域,這個區域位于同盟國跟協約國戰斗最前沿,是協約國的突出部,因為協約國在對德國的作戰之中,往往是被壓制在下風,能夠取得這個突出部,不但消耗了不少協約國的力量,還都是最精銳的部隊。正面是12個師的德軍,差不多25萬人,也是德國的精銳部隊。為了應對這么強大的德軍,協約國擺下了55萬人的,40個師的兵力,可以說這是整個波爾多戰場上,軍隊最密集,戰斗最激烈的地方之一,在過去3個月之中,在這個區域之中,發生的師以上級別的戰斗,就多達100次之多,幾乎平均一天一次。
飛機從這一次海軍行動開始,就成為了這一次成功的基礎,舍爾很清楚,如果沒有偵察機的出現,他絕對不可能這么輕松的指揮作戰,偵察機可以把周圍400公里之內的一切動靜,都清晰無比的告知他,借助著無線電系統,他可以清楚的判定敵我之間動向,否則的話,一只艦隊,必須留下一部分的預備力量,應對隨時有可能襲來的偷襲和攻擊的,這一點正是協約國缺乏的。
舍爾相信,只要繼續擴大這種優勢,偵察,火炮,無線電,德國將會如虎添翼,新技術的應用,對于戰斗的提升會這么大,舍爾自問也是消息靈通的,可是海戰的變化幾乎讓他目不暇接,他甚至感覺到,當時在東南亞的時候,借助著搶劫分紅,在東南亞訂購的8艘巴伐利亞級有些冒失了,如果換成6艘幻想級,哪怕因此會付出更多的資金,也是物超所值的。
正因為很清楚這里的兵力分布,并舍爾知道的,即便他們公海艦隊暴露在了正面的戰場上面,協約國也不可能撤退這一條防線,因為這里擁有足夠的地利優勢,背靠著一個高地,經營了多年之下,防守相當的穩固,并且作為突出部,有3個方面的目標可以攻擊,這是在整個波爾多戰場上面,協約國為數不多比較主動的地方。
不過這個地方的位置相當糟糕,距離海岸線只有10公里,舍爾艦隊的位置是在海岸線之外3公里,13公里的距離,公海艦隊絕大多數主炮和部分副炮都有這個射程,最少8寸以上的都可以攻擊到這里,這就是噩夢了,穩固的陣地要看比較,這里就是攻擊的重點,5萬發大口徑艦炮,落到了波爾多整個防線之上,100平方公里,甚至50平方公里的地方,這不算什么,可是在20平方公里的區域之中,這個相當的密集了,最關鍵是,舍爾艦隊沒有刻意的針對某些目標,而是覆蓋的攻擊,這樣按照概率來說,幾乎每一個地方受到的炮火差不多,這一片地方就被毀滅的差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