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驟然增加的造艦能力,這個情報從德國的手中獲得,最終匯總到中國高層的時候,高層們也很是無奈,在高層的計劃之中,只要消化掉了目前的領土之后,當海軍離開了中國控制的范圍,向太平洋的深處而去的時候,才是跟美國真正對抗的時候,中國跟美國之間的爭奪,在初期,跟陸軍沒有太大的關系,是在海軍為主的情況下,輔助以部分的陸軍,以攻占太平洋上面的眾多島嶼戰略要地。,.
這個過程是相當漫長的,在此之前,中國并不愿意觸動美國哪一根繃緊的弦,以防止美國向海上傾斜力量,按照之前中國在統籌上面,對于美國的分析,美國雖然加入到了歐戰,派出了大量的陸軍,到歐洲參戰,可是美國的工業潛力,還沒有全部的發揮出來,如果有可能的話,他不愿意讓它徹底發揮出來,中國不會害怕,卻沒有這個必要,那會增加不少中國的損失的。
不過事情的發展,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因為訂單的關系,加上商船價格大規模的增長,美國還是走向了擴建船塢的道路,先見之明未必,這是一種巧合,這種巧合卻在切切實實的增強美國的戰爭底蘊,相對于之前,美國的造艦能力何止提升一倍,之前就能夠同時開工28艘戰列艦,現在,翻上一番56艘是沒問題的,趕一趕,說不定可以達到60艘。
同時開工60艘主力艦,這恐怕是英德怎么想都想不到的吧,恐怕在這個世界上,能夠追上這個造艦數字的,也只有中國這樣一個同樣制造業強大的大國,其他國家都差了很遠,這不是錢的問題,這是工業總量,工業生產能力底蘊。
潛艇的偷襲放出了這么一個巨獸,這恐怕是之前沒有想到,不過高層在重視的同事,也只能夠把這個作為存檔,儲存下來。原因很簡單,中國方面,根本就無法影響到美國,以前還可能通過華裔和資金等方面,進行一定的破壞,現在,沒有了華裔,除非是白人,否則在美國是寸步難行,至于委托德國出手,那更是不可能的,德國跟美國之間相隔甚遠,要想對美國的造船業產生毀滅性的打擊,先不說可能不可能,德國方面也會付出巨大的代價,在沒有明確的威脅的前提下,德國是不可能為中國付出這么大的代價。
再說了,北海的容納度有限,即便美國擁有真正的戰艦海,也只能夠是在大西洋活動,不可能突破北海,甚至是進入到波羅的海,那么對于德國就沒有直接的影響力,真正影響的是中國,未來中國要想跟美國作戰,幾乎必然要在太平洋進行戰爭,不打破太平洋,就無法攻擊到美國本土,美國造船和造艦底蘊的上升,對未來的太平洋爭霸,會出現巨大的影響,這一點,對中國特別的重要。
未來的事情,沒辦法作用到現在,事情已經發生了,那就積極的應對,這一下美國增加的都是商船船塢,這個船塢要想改造到軍用上面,最起碼需要幾個月的時間,比起興建要快一點,卻也不可能直接的轉向軍事用途,這恐怕是中國唯一擁有的優勢吧。
相對于美國,對于將來的敵人不清楚,中國很清楚將來戰爭之中,對于海軍的依賴性,不但提前開發出航空母艦這樣的大殺器,所有在沿海港口擴建的船塢,直接就是軍事用途的,雖然絕大多數還沒有生產戰艦,可是對于戰艦生產,摸索,甚至是模式化的進行,從來都沒有停下來過,正式這樣,即便戰爭爆發的,中國也可以在量上壓倒美國,更何況是質。
由于潛艇大規模出擊,引來的變動,最終,沒有再產生什么漣漪,潛艇作戰是必須要進行的,對于協約國的150萬噸位的傷害,也是實打實的,未來的事情,就要看未來來解決,目前最關鍵的,還是繼續破交作戰,盡可能的降低協約國的底蘊,為1916年的戰爭打下良好的基礎,只有歐洲這邊穩定住了,德國保持前兩年對于協約國的強勢,他們才無法抽調出更多的力量,接下來的1916年中國在亞洲,甚至是未來在大洋洲所進行的活動,才能夠有強大的依托,戰爭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需要漫長的時間來相互對陣和削弱。
中國跟美國都是一個影響力巨大的超級大國,這樣兩個國家之間的戰爭,不可能是一兩場大戰就能夠解決的,特別是雙方所處的環境,中間相隔了一個龐大的太平洋,即便是在初期,占據優勢,對方也可以用空間換時間,堅持下去的。
關于美國造艦能力和戰爭潛力暴漲的消息,只能作為未來對美國整體衡量的文件藏起來,這些會作為未來,跟美國正面作戰之后,對于美國戰爭資本的重要評估報告,用于戰略高度上,暫時沒有多少實質的作用。
在歐洲,經過了接近10天的休整,潛艇再度出發了,不過這一次,在北大西洋航線上面,沒有多少的戰果,由于之前150萬噸的打擊,協約國再也承受不了繼續這么的打擊下去,不但船隊的護航力量加大了,護航艦隊也保持了高度的緊張,不管是真的假的,遇到了可能的目標,他們首先放了深水炸彈下去,哪怕浪費也在所不惜。
鄧潔乾部沒想到協約國這么的極端,差點就出現了第一艘的傷亡,在跟隨一個大規模船團行進的時候,根本不敢靠近,龐大的護航編隊,形成了一個很大巡邏圈子,他幾乎接近不到內側,甚至聲吶發現了一個大魚,直接就是10來個深水炸彈下去,把一頭最少有5米長鯊魚給炸出水面了。
跟了差不多一天,對方很難的發現他們,鄧潔乾也沒有很好的機會,除非他冒著被發現的風險,甚至挨上深水炸彈,權衡許久,在協約國大量投放深水炸彈的時候,選擇避其鋒芒,另辟蹊徑,前往大西洋的深處,北大西洋這一邊,是協約國運輸的主航道,可另外一端,靠近南美洲的方向,也是一個航道,甚至一些產自南美的原材料,會通過美洲航,運送到美國,那是海狼作戰都沒有侵襲過的航道,偶爾一兩艘沉沒的商船,翻不起多少大浪。
海狼是遠洋潛艇不假,他極限甚至可以前往的開普敦,甚至是印度洋作戰,但是沒有補給條件下的,他的效率是極低的,即便產生了擊沉數字,也對大局沒有多少的影響,可是鄧潔乾部不一樣,即便是沒有補給的前提下,就可以持續作戰半個月以上,支撐三四場高強度的戰爭,更何況是在巴西附近,還有中國秘密的補給基地和補給船,那才是支撐下去的關鍵。
位于德國偵察機部隊,沒有跟著過去,巴西那邊有偵察機,只不過使用是受到限制的,不可能如同德國這樣,分成3個批次,整個白天不間斷的偵查,卻可以擁有12架偵察機對于相關海面進行偵查。△≧miào△≧bi△≧gé△≧
這樣的偵查效果不高,可是這是美洲航道,一向視美洲為自己的自留地的美國,根本就沒有考慮過被襲擊的關系,雖然在海狼最瘋狂的時候,也有零星的海狼,到美洲這邊,卻沒有多大的影響,最多擊沉一兩艘的商船,跟北大西洋航線的輝煌沒辦法相比的。
可是鄧潔乾不一樣,他是成建制的,31艘強大的秦級潛艇一起過來,還有12架偵察機偵查,雖然搜索的范圍沒有北海那么的精確,只要用心尋找,還是可以找到機會的,對鄧潔乾而言,只要找到了,那就意味著那個商船船隊逃不掉了。
事實上,鄧潔乾部的這一招是走對了,雖然少了偵察機,有些不方便,他們31艘船散布在美洲航線上進行游獵,還真的就繼續拿下了幾十條船,無法跟之前的,150艘的驚人數量相比,卻也算是不小的突破。
整個大西洋航線,甚至連靠近美國這一端,都已經不安全了,不但讓協約國不得不投入更多的力量用于護航上面,也浪費了大量的精力。
護航任務如果在全程,如同高強度戰爭一樣,保持著高度的警惕的話,對于戰艦來說并不是好事,本來,可能會輕而易舉的護航,會變成草木皆兵的戰爭,短時間還可以,長時間可不行。
協約國沒有的選擇,他們必須要保證1915年冬天,把足夠的裝備和給養,送到歐洲大陸,否則的話,明年波爾多就會吃緊,雖然雙方以波爾多為中心,構建了大規模的戰壕群,可是并不代表雙方不會攻擊,春季冰雪融化之后的常規攻擊,算的上是常規的行動了。
被鄧潔乾部第一個攻擊的哪一個軍事運輸船隊,運送的就是整個波爾多數百萬大軍,四分之一的給養,可惜全部都給打入到了水中了,后續一些船舶,差不多葬送了快一半,這對于協約國來說,只最沉重的打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