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駐德大使親自送上的楊元釗的電文之中,由他親自的向著德皇威廉二世陳情,請求購買戰俘和工程技術人員,數量越多越好,西北可以為此付出一定現金作為交換。這是一個新奇的說法,按照西北的說法,戰俘和工程人員的主權,還是在德國的手上,西北可以負責運輸費用的,向德國按季度支付使用費用,管轄和食宿都由西北承擔,造成的死傷也會按照一定的規格進行賠償,等于說,德國做了一筆穩賺不賠的生意,戰俘的簽約年限2年,到期可以考慮續簽或者按照德國的要求交還戰俘。
威廉二世敏銳的從中間看到了機會,解決現在德國所遇到的困境的機會。戰俘問題,是每一次戰爭時候,必須要解決的問題,特別對于戰勝者來說,戰敗的幾乎不可能有多少戰俘,即便有也會雙方公平交還,除非不想解救戰俘,這樣大部分的戰俘還是落在戰勝國的手中。
從奴隸制社會開始,戰俘的去向一般都是奴隸,奴隸時代的戰爭,大多數都是為了爭奪奴隸和地盤發起的,封建社會之中,有成為奴仆,有的則直接殺掉,更有成為勝利者一方的軍人,比如漢朝強盛的時候,就有一批突厥人部隊,甚至突厥還內附,總之方法很多。可對于德國而言,都不是適合的方法。這么大批的戰俘,特別是未來還要越來越多的戰俘,對于德國而言,是一個巨大的壓力,德國國土面積較為狹小,需要的苦力不多,很多戰俘就只能夠這么的放在戰俘營之中。
是人都要吃東西,要喂養這么多的戰俘也不容易,放過去和殺了都不好辦,還需要抽調的力量進行保護,這就造成德方極大的困擾。難怪有人提出,要殺俘,他們就是預見到,戰俘會越來越多。這么的看守下去,說不定德國連可戰之兵都要沒有了。雖然這是一種極端的可能性,德國肯定不可能抓俘虜抓到無兵可用,但是這代表著某種趨勢,跟英法相比。德國的底蘊弱了一點,將軍們提出的殺俘也是不得已的做法。
反倒是西北提出的另辟蹊徑的辦法,換一個國家處理戰俘,特別是中國那樣,地域寬廣,人口眾多的國家,還真的不怕這些戰俘跑掉。就本身實力上面以西北的實力,可以保證這些戰俘的安全,不會被英法等強索了過去,他完全可以抵擋住西北的壓力。不至于讓戰俘反倒成為英法的助力。另外一方面,當然是利益了,按季度付給薪水,這個薪水相對于一般工資水平來說,不算高,可是當數量高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卻是非常可觀。就西北簡單的方案之中,普通的苦力,一個月可以獲得812元收入,德國肯定不可能給戰俘什么工資。西北又包吃住,這筆錢等于是白白拿到的,就兩百多萬戰俘而言,這幾乎是每月幾千萬美元。這對于戰爭時間的德國來說,足以讓他們動容了。
讓西北駐柏林大使,回去等待消息,德皇立刻把陸軍參謀長,海軍部長,還有首相叫來。商議這件事情,在威廉二世看來,這件事情非常的重要,如果真的成型的話,這一筆錢可以說是源源不斷,每個月都會有一筆巨額的資金過來。
德國發起了歐洲大戰,開戰之后,德國的一切都非常順利,但是有一點讓他震驚,那就是軍費開支,幾乎遠遠超過想象,要想讓大軍動起來,需要海量真金白銀,這點他們之前預見到了,卻沒有想到這么多,再加上英法雖然被打的潰不成軍,卻一點都沒有投降或者退出戰爭的跡象,這也就印證了曾經印證講過的,這是一場持久的戰爭。
德國很強大,擁有強橫的工業實力,在科技上面,不輸給任何國家,可是它最大的弱點,恐怕就是時間了,作為19世紀才完成統一和崛起的國家,德國雖然順應潮流,在短短的時間之中,成為了歐洲強國,可是最大的弱點就是崛起時間太少了,崛起的時間少,讓德國缺少足夠多的殖民地,支撐不了德國的原料消耗和產品傾銷,這也是德國強行占據中國的膠州灣,并且花大力氣發展的根本原因。除了殖民地,在累積上也稍稍有些不足,他只能夠最大限度的從財政收入之中,拿出相應的部分,用于軍費開支,甚至因為開鑿基爾運河,沒有足夠的資金,把基爾運河的開鑿費用,落到海軍上面,造成了德國在主力艦建造上面的落后。
與此相對的英國,雖然財政收入已經徹底的被德國甩開,按理說,造艦能力,應該遠不如德國,可是憑借著大英帝國數百年來的累積,包括從殖民地獲得的龐大資源,足以支撐英國做任何事情了,他甚至為了壓倒德國,一年之內,開啟了9艘主力艦的建設,并且在第二年又開行了幾艘,就這個,徹底的拉開了跟德國之間的差別,雖然被德國的壓力,壓制的有些難受,可英國真的拼盡全力的話,接著龐大的累積,足以讓他們制造更多的東西。
德國得到西北的提醒,準備的很早,可再怎么準備,也不可能把一場大戰當做三年,四年,甚至五年的戰爭來準備,歷史上,英國都只是準備了一兩年,到了后期,也是依靠著真金白銀和美國的支持才撐下去的,相對而言,德國根本沒有英國的機會和底蘊。
威廉二世和手下的文武大臣都明白,要想取勝,必須在短時間之內,逼迫的法國和俄羅斯之中的一個最終認輸投降,退出戰爭,之前感覺最大可能是法國,因為法國在普法戰爭已經被削弱了,可是現在看來,還遠遠沒有結束,法國還會抵抗下去,這從法國政府毅然把首都從巴黎遷到波爾多就可以看出來了。
當人員到齊,威廉二世簡單的把西北的要求給說了一遍之后,小毛奇的眼睛猛然一亮,本來還因為占領區的事情,正有些焦頭爛額,考慮是不是把情報部門的人員,放到占領區去,以抵御越來越高漲的占領區風暴,因為英法的推動,武裝行動,打黑槍,自殺性襲擊層出不窮,雖然還無法危及到德國的統治,可是已經有幾個軍區連連告急了,按照參謀部的推算,要想穩定住這些地區,最起碼需要的30萬到50萬人。、
30萬到50萬人,對于德國而言,這是一到兩個方面軍的兵力,哪怕不用一線部隊,也是核心戰力,調到那些地方,等于說前線的兵力就會減少,壓制住這些反抗軍還好說,萬一壓制不住,四面起火,那就更加的麻煩了。
小毛奇一直想要想出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但是都有這樣那樣的不足,正在犯愁的時候,西北的提議,簡直是太及時了,不同于威廉二世,他一直都在考慮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的,比利時一方,當時推進速度較快,沒有產生多少的殺戮,只是消滅了一部分比利時軍隊,大部分都是投降的,除了少數的死硬分子,其他的大部分被俘。
可是比利時的局勢一點都沒有因為殺戮較少,而變得平穩下來,畢竟是一個的國家,比利時的人口最少也有數百萬,當德軍占領了之后,除了少數的人員還在工作之外,其他都暫時性的失業了,短時間可以,可是時間長了,這種不穩定的因素在加劇,自然而然會出現各種抵抗運動,而英法正是利用了這一點,在煽風點火之下,讓反抗勢力在比利時燎原。
參謀部和情報部門,一直都在考慮,如何讓比利時恢復原有的秩序,最起碼讓每個人工作起來,一個政府如果是有序的情況之下,民眾們各司其職,會帶來豐厚的收益。
這是理想狀態,對于戰勝國而言,如何處理占領區,那是一個復雜的問題,當年的普法戰爭,德國占據了法國的領土,也是花費了十幾年,甚至更久的時間,才慢慢消化的,到現在,還有隱患。更何況是現在,比利時不過是初步占據,歐洲大戰還在進行之中,不可能一切照舊,雙方敵對的事實,讓德國不可能輕而易舉的相信比利時人,一些重要的部門和工廠,除非是明確的掌控,不然的話,一個比利時人破壞,說不定會造成更大的損失,除非是像現在這樣,停下來等待接收和整理,這就加劇了這種不穩定。
現在中國方面的要求,等于是解決了大問題,失業率的問題,不管是戰俘也好,工人也罷,都交給中國來看管,中國會保證他們的基本人身安全,德國不用喂養他們,還可以得到每一個戰俘工作的資金,至于那些民眾,可以抽取部分,剩下的,由他們去了。
小毛奇的分析,一語中的,讓很多軍方的將軍都側目,要知道,如果解決掉部分的占領區問題和戰俘問題,德國最少能在比利時境內,抽調30萬軍人,投入到前線之中,至于法國方面,本身德法是世仇,德國也沒有想要讓法國屈服,減少他們的人口,把他們放入到戰俘營,進而送到中國去做工,是一個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