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閣位于這條街道的中軸。
向前是太學和武苑,后面則是規模宏偉的凌煙閣。
與剛剛破土動工不久的其他三座建筑不同。
蘭亭閣早在今年的夏天開始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建造了。
現在,整個蘭亭閣的基本輪廓已經初具雛形。
它的規模并不大。
占地面積也就幾百平,分為三層。
每層預計將藏書超過一千卷。
這個數字看上去好像很可憐,后世隨便一個新華書店,估計都能輕松吊打。
但考慮到目前的時代,其實這個規模,已經很可怕了!
著名的《道德經》五千言,已是煌煌巨著。
當代的文學標桿《詩經》就算所有版本加起來,可能也就幾萬字。
有史以來篇幅最長,最多的雜家經典《呂氏春秋》全部十二卷,也不過二十余萬字。
當代,多數著作,可能也就千把字,兩千字的樣子。
諸子百家,目前所有還有傳承的文字加起來,撐死了也就幾百萬字的樣子。
這還是大水b兵家和農家還有雜家,用各種數據灌水的情況下才產生的。
換句話說,所有這些書籍,全部印刷,集結出版后,可能連這蘭亭閣的一層空間都塞不滿。
好在,每樣一套,肯定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
熱門的書籍,需求量肯定也很大。
譬如《詩經》《易經》等。
好在,有了雕版印刷術,可以大規模的批量印刷書籍。
不然。要光是靠抄寫,劉徹就是用十年時間,也估計湊不齊蘭亭閣所需的書籍數量。
即使如此,少府方面報告,蘭亭閣最少也要明年才能初步形成規模。
因為雕刻的印刻速度太慢了。
少府到現在。也只完成了一百余部書籍的雕刻工作。
至于呂氏春秋…
現在連第一卷都沒完工…
但即使如此,劉徹感覺,蘭亭閣現在的規模,也已經夠大了。
因為,雖然說是‘公共’圖書館。
但實際上,哪里是隨便什么人都能進的?
蘭亭閣開放后。除了太學和武苑的學生和老師以外,只有公乘以上爵位或千石以上官員,憑本人身份證明,方可入內。
而且,還只能在第一層翻閱藏書。不得借閱。
想上第二層,甚至第三層,那要求就更高了。
而能自由出入蘭亭閣,且可不受限制借閱藏書的人,除皇室成員外,也就只有九卿各衙門主官以及三公了。
就連列侯,都不享有這個權力。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
蘭亭閣就這么大,顯然滿足不了民眾的需求。
封建社會的特質。也決定了,不可能存在什么真的沒有等級的地方。
不過,即使這樣。當蘭亭閣的動工的消息傳出去后,天下輿論都是齊聲贊美,使勁拍馬,認為是當代文壇一大盛事。
而且,出乎意料的,劉徹都還沒發話呢。
諸子百家和朝野各方。就已然開始爭奪起蘭亭閣的閣令一職。
甚至坊間有傳聞,九卿中的某位巨頭。私底下放話說:寧舍九卿,必為閣令。
輿論居然還很贊同這樣的論調…
讓劉徹都有些哭笑不得。
不過。話又說回來,蘭亭閣的閣令,確實可能有著堪比九卿的影響力。
旁的不說,守在蘭亭閣,就意味著,能跟來自諸子百家各派的頭面人物以及朝野上下的巨頭,平等交流的地位。還能跟各派的未來新星,拉上關系。
未來,不管誰上臺了,都要給蘭亭閣的閣令一個面子。
而且,更重要的是,誰當了蘭亭閣的閣令,就很有可能,一下子就成為天下人心目中的大賢!
這對于那些埋首故紙堆,研究了一輩子學問的老人們,尤其有誘惑。
而那些喜歡裝逼,想要給自己腦袋上按一個‘當世大賢’名頭的列侯,更是對此欲罷不能。
只是…
劉徹早就有了蘭亭閣閣令的人選。
太史令司馬談!
原因很簡單,司馬談為人低調內斂,沒有野心,也沒有任何政治企圖,生平唯一的愿望就是完成祖輩的希望,編出一部史記。
這樣的人,是蘭亭閣閣令的最佳人選。
巡視了一下蘭亭閣的工程進度,詢問了一下少府負責這個工程的官員幾個問題后,劉徹就來到了凌煙閣所在地。
前少府令岑邁早早的就在那里等候劉徹了。
岑邁在上個月正式卸任了少府一職,專心將精力投入到了凌煙閣工程之中。
在岑邁看來,他年紀大了,能不能更進一步,甚至青史留名,就全看凌煙閣這一戰了。
所以,這個前九卿,現在干脆是吃住都呆在了凌煙閣工地上。
一則是表明決心。
二則,卻是逃避那些絡繹前來當說客的家伙。
自從凌煙閣的消息傳出去后,天下列侯和燕楚齊等諸侯王,就都開始圍攻岑邁起來。
誰都想給自己的祖宗臉上多貼幾個金。
特別是那些還活著的太宗功臣,更是丟掉節操,帶著大包小包的禮品,直接堵門了。
岑邁不勝其煩,也不好拒絕,所以干脆就躲到凌煙閣的工地里來了。
但即使如此,也還是常常被人直接找到了工地。
讓岑邁真是幸福且快樂著。
但實際上,岑邁也知道,其實這些事情,根本就不是他能做主的。
他只是一個具體的實施者。
那位功臣,應該有怎樣的評價和描述,只能由天子決定。
甚至,某些人的地位和評價,還要上朔望朝討論,才能定下來。
跟武苑與太學一樣,凌煙閣,也才剛剛開始動工。
劉徹也就沒有進去看,只在御攆上問了岑邁幾個問題,然后就離開了。
他也不需要進去看。
這些事情,自然有專業的的專家操辦。
身為皇帝,只要知道工程進度,表示一下關心,做做樣子就可以了。
在返回甘泉宮的路上,劉徹接到了一個噩耗。
太宗孝文皇帝時期漢室政壇上最重要的角色,主持了漢律的全方位修訂以及制定了漢室官員考核制度和上計制度的前丞相,北平侯張蒼,在三天前撒手人寰。
享年一百零四歲。
劉徹問詢,身子都顫抖了一下。
張蒼的離世,代表著戰國時代,徹底落幕了。
他是最后一位在世的荀子門徒,也是最后的一位見過秦始皇的人物。
他的離世,標志著中國歷史上最精彩,同時也是最輝煌的一個年代,永不再見。
戰國,在今天,終于成為了一個歷史名詞。
再也沒有了見證者和描述者了。
同時,張蒼還是漢室歷史上功勞最大的功臣之一。
在劉徹看來,他的功勞,完全能與蕭何、曹參比肩。
他奠定了漢室的政治基礎,完善了漢室的律法系統,建立了漢室的官員考核制度。
他秉政十五年。
他上臺之時,漢室千瘡百孔,經濟疲憊,民生艱難,府庫一貧如洗,官場弊政叢生。
他去職之時,漢室社會穩定,人口恢復到了秦末戰亂之前的水平,府庫堆滿了銅錢和糧食,長城的防線,基本穩固。
除了政治功勞外,張蒼在數學、音樂、文化和天文方面的建樹也非常多。
他幾乎就是一個全才。
劉徹閉上眼睛,對左右近侍道:“北平侯薨,朕甚哀之,其令,天下郡國致哀,漢軍各部軍旗降半旗,命燕王劉定國,登門代朕致哀,發騎兵一千五百人,自未央至北闕,分列而陳,以像北平侯秉政十五年,賜金縷玉衣、黃腸題湊各一具,以諸侯王禮下葬,命有司商議北平侯之謚號,以美其功!”
這就是要國葬的架勢。
而北平侯張蒼的功勞,絕對當得起這樣的哀榮!
甚至,可以說,再怎么追崇,張蒼都配得上!
劉徹不想,后世史書上,這位真真正正,埋首干實事的大臣,再次得到與他的功績不相匹配的評價甚至是侮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