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了司馬懿的話,劉厚道:“不要緊,我們只請領頭的人上來,不會有什么問題的。”
見皇帝這么說,司馬懿也不好再勸,沒多久,一個滿臉污垢、衣衫襤褸的中年人就被帶了上來。這個人很有眼力勁,一眼就看出劉厚是這里為主的人,他向劉厚抱拳行了個禮,道:“感謝這位少爺的善心,小人有禮了。”
他這是在感謝劉厚施舍了吃食給下面的人。劉厚不置可否,定睛觀察了一下這個中年人,發現他雖然著裝破爛,但是人長得不錯,一副國字臉,兩道劍眉倒插成四十五度角,鼻似懸膽,臉的下部是一副濃黑的絡腮胡子,顯得粗獷威武。
劉厚見他相貌不凡,舉止有禮,應答得當,渾然不像尋常的百姓,不由得好奇問道:“你叫什么名字,你們是什么人,從何而來?”
只聽那中年人道:“小人姓蔡名班,下面那些人都是小人的家人和同族之人,我們從樊城逃難而來。”
“喔?本公子聽說,蔡姓在襄樊可是大族,你們可是蔡氏族人?何故如此落魄?”劉厚問。
“這…”中年人猶豫了?
“喔?如果不方便說就算了,你們既是從樊城來,必然熟知樊城的情況,那你能不能給本公子說說樊城那邊的情況?”
“小人并不是有意隱瞞公子,只是小人的身世的確有點尷尬。敢問公子可是漢軍之人?中年人猶豫了一下,聽到劉厚問起樊城的情況,心中一動,反問道。
“沒錯,我們倆都是漢軍的參軍,正想找人打探一下樊城的狀況呢。”劉厚指了指自己,又指了一下司馬懿道。
“觀公子年紀,未及弱冠,竟然能在漢軍中擔當要職,傳說大漢小皇帝用人不拘一格,看來傳言果然不錯啊。既然是漢軍,小人之身世自是可說的。沒錯,小人正是襄樊蔡氏族人。”
“喔,那么說來,蔡瑁是你們的親戚了?”劉厚饒有興趣地追問道。
“德珪公正是小人族叔,當年赤壁前夕,因族叔被曹賊所殺,我蔡氏族人為免被曹賊清算,紛紛散入民間,隱姓埋名藏匿起來。
這些年來,襄樊屢遭戰禍,族人的生活益發難以為繼,我們這些人本來隱居在樊城,可是現在樊城進駐了七、八萬曹軍,兵荒馬亂之下,城中百姓四處逃難。
我們窮困潦倒,沒有盤纏,無法遠行,本來想到最近的襄陽來投靠一位族兄,可惜來到襄陽之后才知道,族兄也早早逃難去了。我們盤纏用完,人口又多,迫不得已之下,只好當街行乞,實在是慚愧,慚愧啊。”
中年人一輪嘴說了很多話,劉厚算是明白了,這些人原來就是那個大名鼎鼎的蔡瑁的族人,因為蔡瑁是被曹操殺死的,他們怕被連累,所以這些年一直過著東躲西藏的生活,怪不得會混得那么慘。
蔡氏在襄樊地區是一個大家族,所以,這個中年人小時候應該是受到良好教育的,所以才會在行為舉止和談吐上表現得異于尋常百姓,不過多年的逃犯生活,還是使他們變成衣衫襤褸的乞丐。
蔡瑁(字德珪),的確算一個人物,雖然他在三國演義中的命運很悲催,但那可能并不是史實。他的姑母是太尉張溫之妻,長姐與二姐先后嫁給黃承彥與劉表成為繼室。
仕奉劉表期間,歷任江夏、南郡、章陵等諸郡太守,劉表獲得漢廷封賜鎮南將軍時擔任其軍師。劉表病亡后,擁護次子劉琮繼位。
在公元208年曹操揮軍入荊州時,與蒯越共同迫劉琮歸降曹操,爾后仕入曹操麾下,歷任從事中郎、司馬、長水校尉,封爵為漢陽亭侯。
從這份履歷來看,這人就不是一個簡單的人,能做軍師的,起碼也是個智者。在三國演義中,他降曹后因深通養練水軍之法,被封為鎮南侯水軍大都督,深為周瑜所忌。能讓周瑜忌憚的人,可想而知肯定是有點手段的。
后來周瑜設下反間計,就是前面說到的蔣干盜書的故事,周瑜利用前往東吳刺探軍情的蔣干,向曹操獻上蔡瑁和張允陰謀反叛的信函,曹操一時沒有分別其真偽,殺掉蔡瑁、張允二人。
曹操后來才知道自己中了計,但為時已晚。后世有些人認為,蔡瑁及張允被曹操誤殺,使之沒有一個善統水軍的將領,同時也令荊州軍團的忠誠度減低,這是曹操在赤壁之戰中失敗的原因之一。
“喔?原來是名門之后,失敬,失敬。”劉厚道,“你們隱姓埋名了那么久,為何現在又以實情相告啊?”
“回稟公子,之前小人和族人一直生活在魏國境內,恐遭曹賊毒手,所以一直不敢以真實身份示人。現在大漢王師已經收復襄陽,不日內必然也會收復樊城,故而我們不用再害怕曹賊的迫害,顧無需再隱姓埋名。小人愿意帶領族人歸附大漢治下,公子一看就是個善心之人,還請公子代為引見襄陽的民政官,接納蔡氏一族的回歸。”
劉厚心想,這個人真會說話,看我心善且在漢軍中有一定地位,就打蛇隨棍上,想讓我幫他們入戶口。問題是這些人早就不是那個富足而有底蘊的蔡氏大族,而是全部變成了一無所有的乞丐,真當我這里是收容所嗎?
“喔,你們蔡氏族人還有多少人?現在都在何處?境況如何?”劉厚不動聲色地問。
“回稟公子,小人估計,蔡氏族人現在可能還有上萬人,多數散落在襄樊一帶,也有少數散落到了章陵、南陽、南郡等地。小人并非族長,所以具體人數和他們的境況也是知之不詳。
不過小人想,現在兵荒馬亂的,族人又多失散已久,而且都藏匿起來,恐怕就算是族長也無法掌握具體情況。”
劉厚剛聽說有上萬人時,吃了一驚,要安置上萬乞丐可不是容易的事情,如果是上萬青壯還好說,大不了再組一個建設兵團,讓他們從事生產勞動去,有生產勞動就不怕餓死。
可是這是正常人群,也就是說,有青壯也有老弱婦孺,而且可以想象,一定是老弱婦孺的比例大,原因很簡單,因為常年軍閥混戰,很多青壯都被抓了壯丁,剩下的就以老弱婦孺為主了。
后來聽說這些人散落各地,不容易聯系才松了一口氣。自己打仁德牌,見到貧苦的百姓自然是要救助的,可是救助他們的錢糧從哪里來?
自己雖然貴為一國之君,可是這個時代生產力低下,勞動人口又少,又要養著無數軍隊,還要搞研究開發新技術,用錢的地方海了去了,那里有多少錢能拿出來辦救助站,就算是后世的救助站、收容所也不能做到覆蓋所有的需要救助人群,何況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