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一百六十一章 五萬青壯入荊州

  上次說到,孫權表面敷衍著滿朝文武,暗中卻按照陸遜的計策布置著五萬臥底計劃。@頂@點@小@說,同時,他也采納了一些大臣的意見,派人偷偷和魏國暗通款曲,商談合作對付蜀國的事宜。

  而這個時候在荊州,整個蜀軍以及整個荊州的官僚系統已經全部動員了起來,他們都在全力地準備著一件事,那就是戰爭,劉厚已經發布了戰爭動員令,所有人都在日夜忙碌著。

  軍隊加強了訓練,“工業部”的工廠全力開工,荊州的火器裝配工廠也日夜趕工,都在生產著各種戰爭物資,輜重隊不停地將全國各地生產的各種戰爭物資運送到荊州。

  就連劉厚都一改往日的懶散樣子,隔三差五就到各支部隊去視察、檢閱、關心士卒的生活。

  所有人都有一種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感覺,他們知道新一輪的大戰馬上就要來臨,由于對蜀軍的絕對信心,荊州附近并無出現百姓逃亡的現象,反而很多商家聞風而動,紛紛攜帶糧食、鐵器、衣被等和戰爭有關的物資,到達荊州,希望可以趁著戰爭的機會撈一把。

  這些商家有些甚至是魏國和吳國的,他們追逐著利潤到達了荊州,劉厚對此心之肚明,但是,他對于四方商家云集于荊州,是持歡迎態度的。他巴不得這些商人將各種物資偷運到荊州,這些商家的到來,大大減輕來蜀軍的后勤壓力。

  司馬懿已經趕走了寇邊的鮮卑軻比能部族,并率部回到了襄陽,不管這些鮮卑人是真的寇邊,還是魏國請來演戲的,反正魏國這次是偷雞不成蝕把米了。

  這個時候的司馬懿來不及懊悔,魏國朝廷也來不及懲治司馬懿,因為,大家都意識到,蜀國馬上就要重新北伐了,曹丕只好依然命司馬懿繼續鎮守襄陽。

  司馬懿一回到襄陽就收到了劉厚的一封信,這是一封勸降信,信的意思是,要司馬懿認清形勢,識時務者為俊杰,趕快投降,否則將會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

  當然信中也說了很多大道理,還是老套的宣揚漢室的正統地位,譴責曹魏為攥位的逆賊,這些都是老生常談了,沒有多少新奇之處,很多人都不會在意這番說辭,不過劉厚還是寫上去來,有時候必要的擺高姿態還是必要的。

  最主要還是開頭時赤果果的威脅和隨后的利誘。信中劉厚指出,魏軍在蜀軍的全力打擊之下將會不堪一擊,呼吁司馬懿不要再做無謂的抵抗。同時,劉厚答應,只要司馬懿帶著魏國二十多萬軍隊投降,將會在蜀國得封高官厚祿。

  積極準備戰爭是一回事,但是這些口水仗也一個都不能少。雖然劉厚也覺得這種東西效果不大,但是萬一真能不戰而屈人之兵,那就省事了,不但可以使魏國損失小半的軍隊,蜀國同時獲得二十多萬的青壯年勞動力,還可以避免大戰一起生靈涂炭。

  這無異于中了次六#合#彩,就算這封信沒有效果,書寫一封信也沒有費多少勁,何樂而不為呢?所以劉厚還是親自執筆寫了這封信派人送給司馬懿。

  收到這封信后,司馬懿著實煩惱了起來,識時務者為俊杰,他司馬懿當然是俊杰啦。他也感覺到了蜀國的強大,心底深處也認為,以后得天下者必為蜀國這個小皇帝。

  同時,他也知道,現在是投靠蜀國小皇帝最佳的時機,因為有二十萬大軍和襄陽城作為投名狀。錯過了這次機會,雖然蜀國小皇帝也會接納自己,但是對自己的重視程度肯定會大降。

  可是,他在魏國還有很多放不下的東西,他的家人、他的家族都扎根在魏國,他也在魏國身居高位,這些東西不是一時之間能割舍的。

  即使多智若妖如司馬懿,在面臨這樣涉及到家族利益和個人前程的抉擇中都猶疑了。他對蜀、魏兩國的軍力對比有著清楚的認識,對于魏國的未來也很悲觀。

  但是,他同時也還心存一絲僥幸,尤其是在魏國將火器制造技術搞到手后,他認為,只要有足夠時間,魏蜀兩國的軍力還是有拉平的希望的,他很希望等魏國的火器部隊全面裝備起來后,再以自己的聰明才智和蜀國小皇帝一較高下。

  這樣一來他就不用背負叛國之名,同時也可以通過戰爭進一步掌控魏國的軍隊,成為當年曹操那樣的存在。曹操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當年挾天子以令諸侯之舉給后來人開了個不好的頭。

  他自己挾劉氏的天子以令諸侯,怎么就沒有考慮考慮后來人會不會有樣學樣,有一天也挾他們曹家的天子以令諸侯呢?

  天道循環報應不爽,做壞事的人一定要想一想,自己做這件壞事會不會有一天報應在自己身上或者自己的后人身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對待人的方法、態度,如果人家也這樣對待你,你愿意嗎?

  所以,如曹操、曹丕那樣不擇手段的梟雄,無論取得多大的成就,沒有仁德的支持,那些成就都如空中樓閣、海邊沙子堆砌的城堡一樣,經不起風浪,一不小心就會化為烏有。

  滿口仁義道德或許在后世人看起來很迂腐,但是,有時候卻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尤其是在封建社會,那時,施行仁政,廣布仁德往往對于社會統治有很好的作用。

  正是認識到這一點,所以劉厚也經常學劉備滿口仁義道德,經常在手下面前講一些大道理。作為一個國家的最高統領,天然就擔負著引導社會風氣的責任,尤其是在禮法崩壞、道德淪亡的三國時代,劉厚有責任重建社會道德體系。

  正所謂上梁不正下梁歪,劉厚作為最上面的一條上梁,不得不端端正正地在上方,以給下面的人做出表率,這也是蜀國大臣覺得這個小皇帝越來越有先帝風范的緣故。

  司馬懿繼續在那里矛盾著、糾結著,以之相對應的是在荊州的劉厚終于見到了東吳送來的青壯。本來,劉厚對郭攸之的這條計策沒什么信心,對東吳肯就范送青壯給自己持懷疑的態度。可是,沒多久他就見到被東吳人送來的第一批青壯。

  東吳的青壯陸陸續續被送過來,多則幾千人一批,少則不足一千人也湊成一批過來,一連十幾天,不斷有人趕到荊州來向蜀軍報到。

  荊州的各級官吏更加忙碌了,一下子涌來了那么多人,要接待、安置他們,工作量肯定也不會小。不說別的,光是他們的吃喝拉撒都是個大難題,住宿更是難上加難。

  荊州是個很繁華的商業城市,魏蜀吳三國甚至一些番邦國家都有很多商家在這里做生意,置業開商鋪者更有無數,也就是說,這個城池本身已經人口密度很高,已經很擁擠了,再加上駐軍、hong軍,城里幾乎已經是接踵摩肩了,這一下子再塞五萬人進來,還真不容易安置。

  郭攸之、鄧芝、步騭等能臣帶著一班干吏整天忙得腳不旋踵,饒是他們都是能力過人的大牛級人物,也被戰前動員準備和安置這五萬東吳青壯的繁重任務給弄得焦頭爛額。

  一開始來的人還不多,他們盡量將這些青壯安置在城里住,后來,來的人越來越多了,城里根本無法安置得下,鄧芝提議干脆將這些東吳人安置在城外算了。

  城外的土地要多大有多大,多少人都能安置得下,關鍵是,這些青壯都是東吳人,要是他們在城中作亂將不堪設想,安置在城外比在城內安全多了。

  劉厚一想也是,如果這五萬人在城內起事,東吳軍再來一次“白衣渡江”,這樣里應外合之下,荊州很可能將保不住了,自己這個小皇帝的腦袋估計都很危險。雖然這樣的可能性很小,但是一向謹慎的劉厚還是采納了鄧芝的建議,將所有的東吳青壯悉數搬遷到城外。

  劉厚是皇帝,他要人搬遷只是一句話的事情,但下面的人可就要跑斷腿了。首先要解決的是住宿問題,這個問題說易也易,說難也難。

  因為這些東吳青壯將來也是要到處走動的,他們會隨著部隊的推進,不斷將各自戰爭物資運送到前線,也就是說,他們將居無定所,所以,建立固定的房子給他們住沒有意義,最好的解決方案就是帳篷。

  于是,郭攸之等人只好將軍隊中大量帳篷抽調出來供這五萬東吳青壯暫時使用。駐扎在荊州城內和城外的軍隊很多,大部分都利用固定房子做成的軍營,倒是不用擔心他們沒地方住。但是,他們可不是要一直住在荊州的軍營的,他們是要北伐的。

  北伐的話,就必須有帳篷,否則行軍到半途住哪里?扎營時難道露天睡覺嗎?所以,軍隊中的帳篷被抽調后,直接的后果就是本來準備好的北伐被推遲了。

  準備了那么久時間的北伐,出發日子被小小的帳篷硬生生阻住了腳步,如果司馬懿知道這樣戲劇性的結果不知道會不會感激東吳人。

  蜀軍的帳篷是劉厚回憶了后世的一些帳蓬樣式,結合多種后世先進的設計而弄出來的,具有輕便、堅固、防風、防雨、易于拆裝等特點。優點那么多的東西,生產起來自然就比較費勁。

  雖然“工業部”擁有先進的生產設備、一流的生產組織形式和管理模式,但是架不住數量實在太大了,生產工人數量嚴重不足,難于在短期內生產出足夠的軍用帳篷。于是,劉厚只好暫停了北伐的步伐,繼續等下去。

大熊貓文學    重生之我是阿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