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三百九十九章 智利的進展(五)

大熊貓文學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點這里聽書
*已支持Chrome,Edge,Safari,Firefox瀏覽器

  這個時候只有重新下載這個章節,如果不行的話就只有刪除本書下架,然后再重新加一次上架即可。

  這種書看的人少,dbn又猖獗最近qidin作者的收入普遍下降了1o左右,讀者又愛看狂拽酷炫吊炸天的玄幻都市文。沒辦法,不這么做混不下去了,見諒。

  白山市是吉林省下轄地級市,位于吉林長白山西側,東與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相鄰;西與通化接壤;北與吉林毗連;南與朝鮮惠山市隔鴨綠江相望。[1]白山市是東北東部重要的節點城市和吉林省東南部重要的中心城市。

  截至2006年6月,白山市轄2個市轄區、2個縣、1個自治縣,代管1個縣級市。[2]

  白山市境內著名旅游景點主要有長白山天池、楊靖宇將軍陵園。

  據史料記載,新石器時代,白山境內就有人類活動,[3]

秦公元前222年(秦王政二十五年),此中國白山中國白山  地屬遼東外徼。

  西漢初屬幽州刺史部遼東郡。

  東漢屬高句麗。

  三國初屬高句麗。公元242年(正始三年),魏幽州刺史毋丘儉討高句麗,本地復屬玄菟郡。晉為高句麗地。公元343年(康帝建元元年),本地屬燕(前燕)。公元370年(晉海西公太和五年)前秦滅前燕,本地歸前秦。公元404年(后燕昭文帝光始四年)高句麗復侵遼東,本地歸高句麗。

  南北朝屬高句麗。

  隋屬高麗。

  唐初屬高句麗。公元668年(高宗總章元年)唐滅高麗,本地屬安東都護府哥勿州都護府。公元713年(玄宗開元元年)本地屬渤海國。并在今白山市臨江所在地置神鹿縣,為神州治所。公元873年(懿宗咸通十四年,渤海大玄錫三年)置鴨綠江府于神鹿,為西京附郭,領神州(今臨江市)、桓州(今集安縣)、豐州(今撫松縣)、正州(今通化市)。

  五代初歸渤海。公元926年,遼滅渤海,改建東丹國。其后,

長白山長白山  渤海移民以今白山市為中心,建立定安國。

  宋初屬定安國。公元982年(宋太宗太平興國七年,遼景乾亨四年)并入遼。

  遼屬東京道。在今臨江置淥州駐鴨綠江軍節度使。領弘聞、神鄉二縣(今白山市)、桓州(今集安縣)、正州(今通化市)、慕州(今柳河縣)。

  金為東京路婆娑府地。

  元屬遼陽行中書省沈陽路轄地。

  明屬奴兒干都司建州衛。公元1591年(神宗萬歷十九年)為努爾哈赤所并。

  清初屬吉林副都統轄區。1902年清政府依盛京將軍增祺、奉天府尹玉恒奏請,劃通化縣東部地方設治貓耳山,置縣名臨江,屬吉林副都統轄區興京廳。設八道江巡檢屬通化縣(1908年劃歸臨江縣)。[3]

  1907年,(光緒三十三年)廢除將軍制,東北實行行省制本地屬奉天省,仍轄于興京廳。1909年5月(宣統元年),置林長海等處分巡兵備道于臨江縣。領長白、海龍兩府,臨江縣、通化縣、集安縣。

  中華民國初仍沿襲清朝建制。1913年(民國二年)奉天省設東、西、南、北、中五路,白山地區屬奉天省東路道。[3]1915年改八道江分防巡檢為八道江佐治局。1934年(東北淪陷時期)改屬偽安東省。1937年劃歸偽通化省。1945年祖國光復后,劃歸安東省通化專署所轄。[3]1946年劃歸遼寧省。[3]

  中華人民共和國初屬遼東省。1954年8月20日劃歸吉林省,隸屬通化地區。[3]1959年,3月23日吉林省委批準撤消臨江縣設置渾江市。[3]1960年1月7日國務院批準渾江市府駐八道江鎮,隸屬通化地區。[3]1985年2月4日,國務院批復撤銷通化地區,實行市管縣體制,通化地區分治。通化地區下轄通化、渾江兩縣級市升格為地級市。1986年9月8日,國務院批準設立渾江市八道江區、臨江區、三岔子區。[3]

  1992年9月1日,民政部批復(民行批[1992]95號)同意撤銷渾江市臨江區,設立臨江縣。1993年11月28日,民政部批復(民行批[1993]237號)同意撤銷臨江縣,設立臨江市。

  1994年1月31日,國務院(國函[1994]8號)批復同意將渾江市更名為白山市。4月,渾江市正式更名為白山市,轄臨江市、靖宇縣、撫松縣、長白縣、三岔子區和八道江區,市委市政府駐八道江區。[3]

  1995年12月30日,國務院批準撤銷白山市三岔子區,設立江源縣。

  2010年2月22日,民政部下發了“關于吉林省白山市八道江區更名為渾江區的批復”(民函[2010]40號),經國務院批準,吉林省白山市八道江區更名為渾江區。

  截至2010年7月,白山市下轄2個市轄區、2個縣、1個自治縣,代管1個縣級市:渾江區、江源區、臨江市、靖宇縣、撫松縣、長白朝鮮族自治縣,市人民政府駐渾江區。

位置境域  白山市位于吉林省東南部自然風景秀麗的長白山西側,地理坐標介于東經126°7\'—128°18\'、北緯41°21\'—42°48\'之間。東與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相鄰;西與通化市接壤;北與吉林市毗連;南與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隔鴨綠江相望。東西相距180公里,南北相距163公里,國境線長454公里,幅員17485平方公里。白山市區面積1388平方公里。[1]

地形地貌  白山市地處長白山腹地,境內山峰林立,綿亙起伏,溝谷交錯,河流縱橫。長白熔巖臺地和靖宇熔巖臺地覆蓋境內大部分地區,龍崗山脈和老嶺山脈斜貫全境。龍崗山脈海拔8001200米,相對高度在500-700米之間;老嶺山脈山體高大,海拔1000-1300米,相對高度500-800米之間。鴨綠江沿岸地形起伏較大,溝谷切割較深,地勢較險峻。境內最高點長白山主峰白云峰海拔2691米,為東北地區最高峰;最低點靖宇縣的批州口子,海拔279.3米。[1]

  白山市境內主要河流有鴨綠江、頭道松花江、二道松花江、渾江等。[1]

氣候特征白山市屬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是吉林省最寒冷地區。春季  晝夜溫差大;夏季短,溫熱多雨;秋季涼爽,多睛朗天氣;冬季長,干燥寒冷。市區年平均氣溫4.6c,夏季最高氣溫歷史極值36.5c,冬季最低氣溫歷史極值42.2c,年平均降水量883.4毫米,日照時數2259小時,無霜期140天。[1]

自然資源編輯白山市被稱為“立體資源寶庫”、“長白林海”、“人參之鄉”。肥沃的  土地、豐富的森林、礦產、山珍土特產和旅游資源給白山帶來了廣闊的開發前景。白山境內森林覆蓋率達83,人均森林蓄積量167立方米,相當于中國人均森林蓄積量的19倍,是中國的主要木材產區之一。聯合國“人與生物圈”長白山自然保護區有60的面積在白山市。古老茂密的原始森林為野生動植物提供了優越的繁衍生息的條件,是東北“三寶”──人參、貂皮、鹿茸角的故鄉。[1]

動物資源  白山市境內野生動物350余種,其中國家規定的保護動物東北虎、棕熊、馬鹿、猞猁、香獐等珍禽異獸有37種之多。[1]

植物資源白山市2300多種野生植物中,經濟植物1500余種,其中人參、靈芝  、高山紅景天、五加參、天麻、月見草等藥用植物900多種,白丁香、鈴蘭、夜來香、天女木蘭等芳香植物200余種,綠色食用植物有木耳、山芹菜、蕨菜、薇菜、松籽、蘑菇等200余種。經濟植物以野山參、園參最為著名,人工種植園參已有300多年歷史,是全中國重要的人參種植、加工、銷售集散地。豐富的特產資源造就了一批“名鄉”,撫松縣被國家評為“中國人參之鄉”、靖宇縣被評為“中國西洋參之鄉”和“中國長白山礦泉城”、八道江區被評為“中國林蛙之鄉”、臨江市被評為“中國紅景天之鄉”。[1]

礦產資源  白山地區已發現煤、鐵礦石、石英砂、硅石、滑石、硅藻土、膨潤土、石膏、水晶浮石、火山渣、大理石、高嶺石、瑪瑙、鉛、鋅、銅、鎂、金、銻、銀、磷等金屬和非金屬礦100多種,占吉林省發現礦產的73。截至2013年,白山市境內已探明儲量的有36余種,礦產儲量大。境內臨江市硅藻土產品遠銷亞太地區,江源縣、八道江區列入全國60個重點產煤縣之列。[1]

  以上的鴨綠江、松花江、渾江等較大河流55條,著名的白山電站和云峰電站主要庫區座落在白山市境內,全市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80.25億立方米,水資源人均占有量是全國人均占有量的2.7倍,水能理論蘊藏量106.1萬千瓦,可開發水能資源量84.2萬千瓦。有礦泉、溫泉多處,神奇獨特的長白山礦泉水可以制作各種各樣的上佳飲料。現已發現礦泉水近200處,每日可開采量20萬立方米。[1

  白山市白山客運站可以通往周邊的很多縣市。票價從10元到50元不等。

  西客運站發車時刻車:白山――通化,半小時一趟(6:30――17:30);白山――江源,每5分一趟(6:20――17:40)。[4]

  白山市內白山市站離通化站60公里,離大栗子站74公里,隸屬沈陽鐵路局通化鐵路分局管轄。現為二等站。客運:辦理旅客乘降;行李、包裹托運。貨運:辦理整車、零擔、集裝箱貨物發到;辦理整車貨物承運前保管。渾江西站站址在吉林省白山市郊,離通化站54公里,離大栗子站80公里,隸屬沈陽鐵路局通化車務段管轄。現為三等站。客運:辦理旅客乘降;行李、包裹托運。貨運:辦理整車、零擔、集裝箱貨物發到;辦理整車貨物承運前保管。[4]

  白山市長白山機場已于2008年8月開通[5]。長白山機場是中國第一個森林旅游機場,深處吉林省白山市撫松縣松江河鎮,距長白山西坡景區15公里,距北景區120公里,南景區105公里。運營初期,由南航開通長春─長白山、北京─長白山往返航線,每周各7班。長白山飛至長春需40分鐘,長白山飛至北京需1小時40分鐘。機場還將與中國國際航空、東方航空、海航金鹿航空、東北航空、深圳航空,陸續開通長白山─沈陽、大連、上海、深圳、廣東等地航線。周邊城市中長春、通化、吉林、延吉都有機場。從這些城市出發車程在4小時左右。[4](

大熊貓文學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