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827 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存在

  貝爾薩比之前看起來更加焦躁,在思索著如何扳平比分。

  比賽,才只是打了25分鐘。

  他不可能換人,但是,貝隆卻表現得糟糕透頂。

  唯獨這個1,就是最重要的。

  貝爾薩把寶押在了貝隆身上,艾馬爾身上,放棄了里克爾梅,盡管,節奏更慢的里克爾梅即便在場上,恐怕表現得也不會太理想。

  因為英格蘭隊不要臉,對,貝爾薩眼中,英格蘭隊就是不要臉。

  拋棄了現代足球鼻祖的尊嚴,比賽沒打,氣勢先弱三分,因為他們主動退避,做那些通常只有弱隊才會擺出的密集防守。

  貝隆是前有巴特,后有斯科爾斯,都是他在曼聯的隊友,在狹小范圍內被限制得毫無作為,這也是為什么阿根廷打來打去,只能在邊路轉圈的原因,缺少了貝隆給鋒線輸送炮彈,阿根廷的攻勢毫無威脅,巴蒂獨木難支,光讓他去搶高球,戰神如何發威?

  在貝爾薩蹲下來思索變招時,奧德里奇已經與教練組,球員們慶祝過了。

  此時,他依舊雙手負在身后,昂首挺胸地站在場邊,紋絲不動。

  這場貝爾薩與奧德里奇的對決,從場邊兩位主帥的肢體動作來看,貝爾薩更顯得焦慮,而奧德里奇,有著與他外貌不相符的老謀深算味道。

  馬丁泰勒,安迪格雷,還有萊因克爾已經開始回味點評剛才的進球。頭號球星小貝自然得到了很多贊賞,他們認為小貝在面對阿根廷打進了第一個進球,無比關鍵的進球。代表著小貝的復仇,小貝在跌倒的地方又重新爬了起來。

  “加里。你剛才說讓人想起了74年世界杯決賽,什么意思?”

  “我看到阿什利科爾的跑位,還有他給大衛的助攻,這一幕十分震撼,就想起了那經典的74年決賽,當然,英格蘭像是德國,而阿根廷。卻不像荷蘭,他們比荷蘭弱太多了。”

  “為什么呢?”

  “因為阿什利科爾啊,他......”

  口才不錯,解說時妙語連珠的萊因克爾說到這里反而說不下去了,因為他不知道該如何描述阿什利科爾剛才在進攻中的作用。

  這是一個詭異的現象。

  說不清,道不明,千頭萬緒,如鯁在喉。

  阿根廷重新開球后主動把節奏放慢,要緩一緩丟球的打擊,也算是給貝爾薩爭取臨場應變的時間。25分鐘,是個人都看得出來,英格蘭雖然擺出一副縮頭烏龜的架勢。可人家從龜殼里露頭張口那一下,真能咬死人!

  如同萊因克爾那般無法將剛才目睹英格蘭進攻的精妙之處宣之于口的,還有很多想到此處的頂級教頭。

  奧德里奇扭頭看了眼蹲在場邊神情凝重的貝爾薩。

  戰術大師?

  是不是大師,無所謂。

  可既然在這里相遇,你至少拿出點兒讓人信服的本事吧。

  進攻進攻再進攻,瘋子貝爾薩。

  似乎其他教頭都不懂得進攻。

  可你進攻進攻再進攻,不進球,被對手只用密集防守就限制住了,再如瘋如魔又如何?不照樣灰頭土臉?

  高舉進攻大旗仿佛在宣揚激情浪漫足球美學。

  真有點兒小瞧人了。

  能不能激情。能不能浪漫,不是主教練說的算!

  這一點。奧德里奇在18歲執教米爾沃爾那天就想明白了,也是他上輩子經驗。這輩子四處游歷學習總結出來的。

  米爾沃爾一開始防反,8年后,面對西甲雙雄,如果還打防反,肯定能打得對方毫無脾氣,可奧德里奇還是主動進攻,不怕丟球,為什么?因為米爾沃爾已經有了碾壓對手的資本,丟球?丟球算什么?我就是能比你進的多!

  可現在的阿根廷,沒有這樣的資本,絕對沒有!

  打個尼日利亞都要靠定位球破門,運動戰除了遠射之外基本無威脅,再來打英格蘭,還是這么打,奧德里奇眼中,不是貝爾薩瘋了,是他小看了天下梟雄。

  我,奧德里奇霍爾,8年輝煌,豈是浪得虛名?

  本場比賽,奧德里奇的排兵布陣看似沒有變化,因為本身陣型就是死的,無意義的,但在戰術安排上,拿捏住了對方的七寸。

  限制住貝隆,阿根廷的進攻就只能走邊路。

  奧特加,岡薩雷斯,有一己之力爆掉英格蘭邊路防守的能力嗎?特別是在英格蘭密集防守,除了巴特之外,旁邊還有小貝與蘭帕德主動協防邊路的情況下。

  既然沒有,那么索林和薩內蒂就要助攻上來。

  這助攻上來后,衍生的問題是,奧特加和岡薩雷斯,在邊鋒轉前鋒的靈活性上有缺陷。

  假如這兩人是米爾沃爾的亨利,拉爾森,或是克洛澤,阿根廷最起碼鋒線威力將提升數倍。

  為何?

  奧德里奇培養出來的亨利,拉爾森,克洛澤,都具有強烈的中鋒拉邊,邊鋒內切意識,并且融會貫通,在比賽中靈活切換,而阿根廷的前鋒,這種意識與能力沒有達到很高的級別,威脅自然就嚴重下降,反而擁擠在邊路,就算往中路跑位,卻只是單純的跑,傳跑配合不到位。

  而進攻堆積到了邊路后,英格蘭由守轉攻時,就專打阿根廷的邊路防守,阿根廷防守最大漏洞就在這里,他們的邊路中場都助攻上去了,攻勢足球嘛,要壓垮對手嘛。

  于是,人們看到了麥克馬納曼的重要作用,打出快攻的速度,確保了英格蘭迅速將進攻推進到了足夠縱深的地帶。撕裂阿根廷三線銜接,破壞了他們整體性的防守,戰斗就變成了局部的。

  麥克馬納曼忽左忽右的拉邊。則又在60米橫截面的阿根廷后防線前制造局部牽扯,阿根廷的防守第二個問題就出來了。(wwW.mian花tang.cc無彈窗廣告)60米的橫向防守面積,只有3名后衛,可想而知防守壓力有多么巨大,歐文的跑位吸引,斯科爾斯的串聯與前插,英格蘭只要再上來一個人,不管是小貝還是蘭帕德,基本上都能找到空當。轉移進攻后立刻爆掉他們的防線。

  浪漫足球?再見!

  如果不是英格蘭運氣稍差,他們早該進球了。

  而當阿根廷意識到邊路防守的薄弱時,英格蘭沒轍了嗎?

  不,相應的,阿根廷加強邊路防守,英格蘭這邊的邊路防守壓力就會下降。

  那么,釋放出來的,便是邊后衛。

  這是奧德里奇對本場比賽的第二個著重安排,第一個是麥克馬納曼的活動位置,與上一場打瑞典截然不同。第二個就是阿什利科爾和菲爾內維爾,首先發威的,就是阿什利科爾。

  如果奧德里奇能夠聽到英格蘭現場解說。聽到萊因克爾談及74年世界杯決賽,他不指揮球隊的話,會有興趣與萊因克爾暢聊一番。

  沒錯,74年世界杯決賽,誕生了一個足球場上最神秘,只能意會無法言傳的場上角色。

  這種角色存在于邊路,在此后長達30年,甚至未來,都會成為足球場上決定勝負之一的角色!

  邊路球員。在大眾認知中,無非三大類。邊后衛,邊前衛。邊鋒,根據作用又能分很多角色,比如助攻型邊后衛,古典邊鋒之類的。

  邊路角色的重要性,往往是劃時代的,古典邊鋒的消亡,英格蘭撤邊鋒設邊前衛問鼎世界等等。

  而足球發展到當代,基本形成了一種共識,那就是“3個半后衛”,沒有球隊的四后衛是一成不變的只承擔防守任務,激進的球隊,兩個邊后衛都能助攻上去,占據邊前衛位置,邊鋒位置,但一般球隊,是不敢如此投入巨大,因此在流動的比賽進行時,通常是三個后衛,單邊助攻,同時防守時還要回來,也就是不管怎么變,主體是3個半,少的半個,便是參與進攻去了。

  而對于世界一流強隊,防守至少要保證鐵三角,雙中后衛加上一個中場,這既保證了一定的橫向防守,又兼具層次感,像未來皇家馬德里擺著看似不錯的后衛線卻后腰形同虛設毫無層次地讓對手沖擊,防守糟糕也就不奇怪了,那是違反足球戰術發展潮流的。

  在保證防守鐵三角的情況下,中前場的球員如何排兵布陣,進攻體系如何運轉,讓無數教練絞盡腦汁,有的名垂千古,有的默默無聞,當發展到極致時,邊后衛的作用就開始被逐漸重視,從58年世界杯開始,助攻型邊后衛就登上世界最高舞臺,普及,流行,發展下去,似乎也變得再無秘密可言。

  來到74年世界杯,那時,全攻全守的荷蘭震驚世界,荷蘭進攻有多猛?5勝1平僅失1球挺進決賽,一球不失完勝南美三雄,場均射門次數超過20次!打瑞典,36次射門,打阿根廷,瘋狂的40腳射門!在這種瘋狂進攻的投入下,他們才只丟了一個球,這才是攻守巔峰的表現。

  決賽在慕尼黑舉行,西德隊迎戰荷蘭,沒有人不懼怕荷蘭隊,西德隊也不例外,他們在為如何擊敗荷蘭而苦思冥想,這時,克拉麥爾,一位對德國皇帝貝肯鮑爾自由人思路有起源影響的人向西德隊推薦了一套技戰術打法,專門克制荷蘭隊的全攻全守,說白了,就是在發現破綻的基礎上去抓住機會。

  比賽中,看似是邊前衛的邦霍夫是一條邊通吃,并在一次沖刺超過40米在底線創造了機會,這才有了穆勒打入的致勝球。

  那場比賽讓荷蘭隊榮獲無冕之王,他們太瘋狂了,卻沒有拿到冠軍。

  而德國隊,也給現代足球帶來了新的戰術思路,在邊路球員使用上,仿佛擊碎了一個壁壘。

一種全新的角色誕生,但沒有精確定義,因為這種角色在邊路。時而像衛,時而像鋒,沒有位置固定。沒有活動區域的固定,在歐洲。多數人叫這種角  色為“變鋒”,意大利人取名為“轉動邊鋒”,阿根廷人則稱其為“鼓風機”。

  為什么這種角色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因為你無法描述它的確切位置來定義他的場上名稱,把球場上各個位置的名稱數一遍,無論是拖后組織,九號半,突擊前鋒,柱式中鋒。邊前衛等等,這都有一個大框架或是立體感的描繪,唯獨這個角色,沒有。

  這個角色又為什么神秘?

  因為主教練大多也無法描述清楚,應付外界就很公式化地說一些俗套的位置,記者妙筆生花卻也不愿去寫,因為讀者會覺得是在糊弄人,就像克魯伊夫會私下對記者說他打的是312211陣型,可是記者會在報紙中這么寫嗎?真寫出來讀者只會嘲笑記者是白癡。

  就像有些球隊是451,可是防守時。最后一道防線,你會發現是一字排開6個人,這是4后衛陣型嗎?

  這種“變鋒”于是成為了足球圈戰術較量中的隱形卻至關重要的力量。在74年之后,有想效仿的球隊,如巴西隊,卻以10年失敗為代價而不得其法。

  太難了,你無法去專職培養這樣的球員,因為會成為雙刃劍,搞不好就破壞了整個戰術體系,也因為其無法成為主流而不會有球隊去重點打造這樣的球員。

  英格蘭的進球,從頭到尾去看。阿什利科爾助攻上來,然后在前腰區域給小貝送上了助攻。

  可是。反過去思考,他為什么會出現在哪里?他為什么不抱著邊路去支援麥克馬納曼?那才是他邊后衛的職責啊!

  如果阿什利科爾全場比賽這么打。全賽季,從此職業生涯都這么干,他還能每次都成為奇兵嗎?或者變成戰術體系的毒瘤?

  正是太多因素在左右,才導致“變鋒”不能成為主流,并且只有在特定情況下才會大放異彩。

  在過去20年的世界大賽中,無論歐洲杯,世界杯,這種“變鋒”都成為了一股無形的力量在推動足球戰術演變,甚至有部分自成體系的3后衛陣型,也源自于此。

  而在當代,“變鋒”一直是頂級教頭的追求,一旦能用好,便是奇效,譬如上一場阿根廷打尼日利亞,阿根廷在進球前,唯一一腳禁區內的射門,來自誰?索林,他一個中場邊路球員殺入了禁區,來到正印前鋒的地帶形成射門,可惜,僅僅一次而已,可見阿根廷對變鋒使用并不純熟。

  06年,拉姆在打進世界杯揭幕戰首個進球時,他從邊路得球,然后內切連過兩人,在一個前腰與邊鋒區域完成了遠射破門,同樣是那一屆世界杯,神奇的格羅索,在意大利面對澳大利亞少打一人的情況下義無反顧地殺了上去,在邊鋒區域拿球,開始干起了前鋒的活兒,最后在禁區內過掉一人后被尼爾絆倒,他距離球門不超過10碼,平常情況下,都可以說球員靈光一閃,但是仔細想想,世界杯,少打一人,比賽最后關頭,意大利要靠一個邊后衛沖上去干前鋒一條龍的活兒,是格羅索打了雞血,還是里皮老謀深算把變鋒精髓運用到了極致?反過去想,沒有里皮的點頭,給格羅索一萬個膽子,他敢沖上去?而且不給前鋒傳球,自己單干?

  說到底,“變鋒”的出現,是一種足球發展到了現實瓶頸,卻又無法追求最高境界的妥協。

  荷蘭那種人人可以踢前鋒,人人可以轉換為后衛,站在什么區域就履行什么樣職責的全攻全守理念,太過自由,創造力太過驚人,簡直就是夢幻與極限,可現實就是,球員不是神,必須給球員一個框條,一個枷鎖,才能讓一支由11個球員組成的團隊運轉流暢,一萬個球隊去追求最高理想化的全攻全守,只會有九千九百九十九個崩潰,還剩下那個叫荷蘭,最高成就是世界杯亞軍,拿到一個無冕之王的榮耀。

  但在刻板框條中,技戰術又會毫無新意,被可預測性又太強,于是,有了變鋒,有了德國隊后來名震江湖的自由人,有了現代邊鋒的崛起,有了拖后組織的出現,有了各種各樣只能以某個點,某個人,某個位置為爆發的創造,這是現實與理想的妥協,但每個變化仍舊對現代足球產生巨大影響。

  奧德里奇對變鋒的研究,實驗,運用,早已開始,但因為這種變鋒始終不是主流,不是可以常規打造的角色,因此只能在合適的比賽背景中臨場運用,就像歐洲人所說的,變鋒,重點在變,若成了一種刻板固定的套路,變的意義在哪里?變的出其不意又在哪里?

  他在米爾沃爾就用過,最早的關鍵使用可以追溯到第一年征戰歐冠時,面對尤文圖斯最后時刻的搏命,施奈德的壓上,放棄邊路走內線,創造機會,制造出那轟開米爾沃爾擊敗尤文圖斯的進球,便是來源于此。

  此后,贊布羅塔,施奈德,在很多攻堅戰役中的發揮,都有這種變鋒的影子,由于贊布羅塔身體素質更強,因此贊布羅塔更出彩,也是為什么他能競爭世界最佳邊后衛的原因,也是奧德里奇從很久以前,只要主力邊后衛登場,他基本上不會設邊前衛與傳統邊鋒的緣故。(

大熊貓文學    狂獅少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