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兒》在香港推出半個月后,即于臺灣上市。
然后短短一兩個月之內,明朝之風就吹遍港臺兩地,銷售量達五六十萬冊。
幾乎到處都是讀《明朝》的人,也到處都是談論《明朝》的人。似乎《明朝》一出,便洛陽紙貴。頗有,有水井的地方,就有《明朝》的古風。
這樣一部風靡港臺,涉及幾百位明朝歷史物,縱橫300余年的明朝歷史讀物,自然是引發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口水仗。
有人不屑一顧說:“也就是故事會水平,沒什么太多學術價值,主觀傾向非常嚴重。”
“炒作出來的暢銷書,讀了就是浪費時間,浪費生命。”
“這種流毒港臺,貽害無窮的垃圾,壓根就不應該放出來。”有人咬牙切齒叫道。
面對這種種包藏禍心的赤、裸、裸的指責,新亞書院的王立民教授站了出來:“一個還差一個月未滿十六歲,一個大一新生,能寫出這樣的作品,我們應該抱著寬容的態度去看待。”
“比小說多了很多歷史,比歷史多了很多戲謔。”
“總的來說還不錯,寫作態度誠懇,語言俏皮,挺好看的。”
“林靜不愧是寫出三部小說的作者,她在此書上也采用了小手的筆法,只是更加輕松幽默,并兼收并蓄時下的流行元素,融合成了現在讀者們看到的《明朝那些事兒》。既有幽默,又有正史,還不乏一些細節和人物心理的描寫。對于一個只從書本上看到明朝歷史的人,會發現,林靜寫的歷史更有趣,更真實,人物不再是臉譜化,有了自己的多面性和復雜性。”
“我看過這部書,雖然不知道寫得怎么樣,但總覺得作者是個很厲害的人。聽說還是個女生,哇,我真想說一聲,我喜歡你。”有不明覺厲兼發騷的。
“能讓更多的人對歷史產生興趣,是這部書最大的優點。”金庸如是說。
“完全不同于她之前的三部作品,林靜小姐在這部書上放得很開,無論是文筆上還是思維上。你可以說它俗,但俗得易懂;說它真,真得感人;說它趣,趣得好玩。”香港公認最好的散文家林燕妮說,“有這三點,就夠了。”
當問到亦舒時,亦舒聲稱還沒讀過,無法做出評價。
其他的,也有持持中之論的:“這本書在敘述上用了很多生動活潑的方法,在主要事實上是忠于作者看到的史書(注意,是史書不是歷史),但有很多加油添醋和臆想的成分,比如對人物的思想活動,基本是作者自己的想法。如果要深入地研究明史,還是要看史書和史學家的著作。”
更有歷史虛無主義者,認為歷史真相只有一個,但真正知道的只有月亮,因為幾十億年來只有它時刻盯著地球上的一舉一動。可月亮沒有思維,不會說話,所以歷史真相注定是不能在任何一個人手上重現了,總而言之,歷史真相它不在地球上!
也就是說,這部書就不應該出現,包括一切其它的歷史著作也都不應該出現。
就像魯迅先生所說的那樣,《紅樓夢》的讀者中,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
每一個人從自身的角度去看《明朝》,都會有屬于自己的褒和貶。
所謂的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除此之外,神通廣大的《明報》竟然還采訪到了錢穆。
錢穆,眾所周知的國學大家。早在民初之時就有“南錢北胡”之說,南錢自然是錢穆,北胡說的是胡適。
錢穆早在1949年遷居香港,并創辦了新亞書院,1967年10月,錢穆應蔣之邀,以“歸國”學人的身份自港赴臺。次年,遷入臺北市士林區外雙溪之素書樓,同年,膺選“中央研院”院士。
最近十年來他隱居于臺北市外雙溪的素書樓,專致于講學與著述,已不大問世事。
記者之所以會去采訪錢穆,一來,林靜現在就讀于香江中文大學新亞書院,名義上可以算得上是錢穆的學生;二來嘛,自然是錢穆曾在《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對明朝的政治評價是:可惜西方歷史這一階段是進步的,而中國(明朝)這一階段則退步了,至少就政治制度來講,是大大退步了。
所以不少人認為錢穆是明朝黑。
讀了《明朝那些事兒》的人,很容易就可以從中看出,林靜是個明朝粉。
甚至有人評論說,《明朝》是為明朝翻案的一本“神作”,沒有這部書,估計不少人一提到明朝,腦中就浮現“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朝代”這樣一個糟糕的印象。
一個明朝黑,一個明朝粉,份量上林靜當然不能與錢穆這樣的國學大師相提并論,但偏偏林靜是今年的年度話題人物。
港臺通俗文壇能人輩出,武俠小說家有金庸、梁羽生、古龍、陳青云、溫瑞安等,言情小說作家有瓊瑤、岑凱倫、姬小苔、嚴沁、亦舒等,其它的如散文家林燕妮,李碧華,但能在林靜這個年紀就開始寫歷史,而且還寫出了新意(雖然只是筆法上的新意)的,卻是沒有。
所以雖然上述所有作家的名聲都比林靜要大,但沒有林靜的話題性大。
有話題就有新聞,所以每逢林靜出了新作品,都會成為媒體追逐的對象。
以前的《英雄志》是,《昆侖》是,《那些回不去的時光》是,現在的《明朝那些事兒》亦復如是。
如果能從錢穆口中獲得他對林靜以及林靜的作品的評價,哪怕是只字片言,也能作為材料,并籍此大肆炒作一番,屆時報紙就不愁沒有銷量。
那些采訪的記者,不少都是心懷鬼胎的。
因為他們不認為像錢穆這樣成名幾十載的國學大師,即使是偶然聽人說到《明朝》,也不會去讀《明朝》這種“故事會”水平的歷史通俗讀物。
讀過當然好,如果沒讀過,就更好了。
就像后世那個流傳甚廣的“唐僧和記者”的笑話那樣,身為記者,無論是哪一種可能,他們總有辦法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但他們沒料到,錢穆竟然已經讀了一點,并在面對記者采訪時,很大度的發表了自己的意見。
“通俗易懂,有可觀之處,如果能繼續潛心努力,未來必能有所成就。”
錢穆的評價,有對林靜,對《明朝那些事兒》正名的意思。
于是,無論讀沒讀過《明朝那些事兒》的人,盡皆為之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