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山再起683人脈初顯 上一次,“紐約時報”對于雨果選擇了“低俗小說”大發雷霆,嚴厲斥責這是一個“愚蠢選擇”,但這一次,“紐約時報”卻是把大部分火力都收斂了,顯現出一個截然不同的面貌。
“紐約時報”以“與眾不同的選擇彰顯蘭開斯特獨特眼光”為標題進行了報道,這與之前針對“低俗小說”的報道可以說是一百八十度大轉身的一個面貌。
在評論之中,“紐約時報”的首席影評人阿蒙德一坎比表示,“‘生死時速’并不是一個會讓人驚呼‘完美選擇’的一部作品,無論是制作班底還是投資成本,這部作品都找不出太多亮點提供人們去表示期待,但也許這就是蘭開斯特的獨到之處,他敏銳地察覺到了劇本的創新和特別,這也是許多演員所不具備的能力。
一輛時速低于五十英里就會爆炸的巴士,在洛杉磯這座隨時都可能會因為堵車而陷入恐慌市里行駛,故事到底會如何發展呢是英雄站出來拯救這座城市,還是功虧一簣造成城市的巨大災難。
蘭開斯特清晰而準確地挑選了一部最適合自己的作品,也許他不具備施瓦辛格一般強壯的身體,也不具備布魯斯一李一樣矯健的身手,所以他沒有辦法像傳統動作電影男主角一般帶給人們拳拳到肉的血腥刺激,但在他身上那種專注、剛毅、凌厲的氣質卻能夠和‘生死時速’迸發出無限火花,令動作電影產生不一定的新鮮氣息,這無疑是一部令人期待的作品。”
很難想象,撰寫出這篇評論的影評人和在兩個月前當雨果確定出演“低俗小說”時大罵不已的那名影評人,居然是同一個人,阿蒙德這位目前“紐約時報”的當家影評人在兩個月時間內完成了華麗的轉身。
可以看得出來,阿蒙德是在鋪天蓋地的質疑聲之中找到了唯一的漏洞——劇本創新,然后以這一點為基礎,對雨果的選擇表示了支持。阿蒙德明智地避開了“生死時速”所有的不利局面,只是用劇本抓住核心,然后將雨果的氣質結合起來,不得不說是一個十分高明的做法,這對于“紐約時報”的廣闊群眾基礎來說,無疑是有巨大吸引力的。
可是,為什么“紐約時報”的態度會在兩個月之內又如此翻天覆地的改變呢 其實如果仔細回顧一下“紐約時報”之前的態度,就可以發現,他們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對于雨果的作品都是比較苛刻的。
雖然說,“紐約時報”作為全美最權威的影評媒體之一,他們對于電影的評論總體而言還是相對客觀的,但是因為美國東岸和西岸文化圈之間的意氣之爭,“洛杉磯時報”和“紐約時報”這兩家報紙對于作品的觀點傾向性也都會有不少的差別。
“紐約時報”在此之前對于“聞香識女人”、“義海雄風”的評論之中,態度一直都是比較苛刻而挑剔的,比起“洛杉磯時報”全面支持的態度,“紐約時報”的觀點始終多了一些保留,還有一份嚴厲,特別是與“洛杉磯時報”、“綜藝”、“好萊塢報道”這三份好萊塢業界標桿媒體相比較,“紐約時報”總是更加苛刻的一方。
可是所有的情況都在“辛德勒的名單”之后發生了轉變,值得注意的是,“紐約時報”第一次極力稱贊雨果的作品,是“西雅圖夜未眠”,那是“辛德勒的名單”殺青之后出現的情況;而后來“紐約時報”阿蒙德批評雨果選擇“低俗小說”的那篇新聞,是關于“美化納粹”爭論處于一個巔峰的時期;但現在,所有爭議都已經平息,“辛德勒的名單”得到了所有猶太人的支持。這,就是差別。討論任何一家媒體的政治傾向時,都離不開他們的起源、背后財團、文化背景、地域情況等等,當然,在政治領域里,利益是永恒的核心準則,所有參與政治的團體都是以爭取自身利益為最終目標的。
“紐約時報”在1851年由兩位非猶太人建立,在他們去世之后,l896年,猶太大亨阿道夫一奧克斯(Adolph。Ochs)收購了這家報紙,隨后他的外孫小亞瑟一奧克斯一蘇爾茲伯格(Arthur。Ochs。Sulzberger,Jr。)繼承了“紐約時報”,在前后四代人的帶領之下,“紐約時報”成為了全美第一報紙,在全世界也擁有獨一無二的影響力,目前“紐約時報”向全美五百零六家其他媒體提供新聞通稿和圖片,是全美毋庸置疑的第一影響力新聞媒體。
除了領導者和背后財團身上鮮明的猶太人血統之外,目前“紐約時報”的執行主編馬克思一弗蘭克爾(Max。Franke1)和總編約瑟夫一利里維爾德(Joseph。Lelyveld)也都是猶太人。
毫無疑問,“紐約時報”的猶太人血統讓他們在政治傾向性上堅定不移地站在了同胞的這一邊,現在,史蒂文一斯皮爾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單”已經被全世界的猶太人們推向了一個巔峰,“紐約時報”自然也不例外,這部電影展現出來的人文關懷是對大屠殺之后生存者們最大的安慰和激勵。
雖然說雨果在電影之中飾演的是殺人如麻的阿蒙一戈斯,但是經過了解之后,大家都知道了雨果為了飾演這個角色所付出的努力,甚至一度入戲太深以至于陷入了深深的夢魘,這才是雨果在結束了“辛德勒的名單”之后長達七個月時間沒有接拍任何作品的根本原因。
此時此刻,雨果已經贏得了所有猶太人的芳心,他也繼史蒂文一斯皮爾伯格、伍迪一艾倫之后,成為了好萊塢的猶太人團體之中有一名重要角色,“紐約時報”的態度轉變也就得到了最為合理的解釋。
好萊塢之中機會最重要,但是比機會更加難能可貴的就是人脈,很多時候人脈強度具有扭轉戰局的決定性能力,這也是當初史蒂文籌拍“辛德勒的名單”時,所有人都認為這個作品會砸鍋的情況下,卻依舊不愿意輕言放棄的原因。因為“辛德勒的名單”維系的是史蒂文的人脈,更是這個歷史真實故事背后隱藏的整個猶太人團體。
特蕾西一雅各布斯、朗一梅耶、馬丁一鮑姆不惜一切都要進入“辛德勒的名單”劇組,就是看中了這個作品所蘊藏的廣闊人脈,擁有一擊致命的絕對能量。
而現在,雨果成為了“辛德勒的名單”之中的一員,更為重要的是,整個“辛德勒的名單”是一個近千人的龐大劇組,僅僅只論主角的話,雨果也必須落后連姆一尼森、本一金斯利之后,但雨果卻依靠自己敬業的表演態度和精湛的演出效果,從劇組之中脫穎而出,贏得了史蒂文的青睞,同時也贏得了猶太人的支持。
人脈的作用在平時是很難用一個簡單的數據或者圖標進行總結的,更多時候都是隱藏在復雜的事情表面之下,讓人捉摸不透。比如說,至今都有許多人不知道雨果和史蒂文是怎么聯系上的,隱藏在背后的格林一希爾這位最大功臣,卻依靠著他背后強大的實力,始終都沒有暴露出來。
現在,雨果通過“辛德勒的名單”贏得的人脈資源就在悄無聲息之中發生著作用,“紐約時報”只是其中一員罷了。
全美銷量前十名的另外兩家媒體,“華盛頓郵報”、“華爾街日報”也都擁有猶太人血統。“華盛頓郵報”現在由猶太人凱瑟琳一梅耶爾一格拉漢姆(Katherine。Meyer。Graham)經營,“華爾街日報”的持有者道瓊斯集團(DowJones)執行總裁皮特一康(Peter。Kann)也是猶太人,他同時還兼任“華爾街日報”的主管。
雖然這兩家報紙都不是專業的電影雜志,娛樂版塊也只是其中一部分而已,但由于他們龐大的銷量,所以一直也算是行業權威媒體的行列。
“華盛頓郵報”以相對中立的言論進行了報道,“雨果一蘭開斯特新作選中火爆動作電影!”他們對于“生死時速”本身并沒有進行太多的分析,更多是集中在了雨果身上,認為雨果時隔三年再次挑戰動作電影,無疑是令人矚目和期待的。
“華爾街日報”則用了一個十分有趣的新聞標題進行報道,“蘭開斯特對支票說不!”報道之中的觀點也十分有趣,他們認為,在整個好萊塢成本普遍提升、演員片酬不斷上漲、經紀公司在電影行業作用逐漸增加的情況下,雨果有勇氣打破行業規則,回歸到九十年代以前的情況:演員拿著一千萬以下的片酬,幫助電影公司一起控制成本,兢兢業業地完成工作,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突破。他們也認為,雨果的舉動其實是更加受電影公司歡迎的,畢竟,一個物美價廉的演員是所有人都喜歡的,更何況,雨果的人氣和認知度也都是頂尖的上上之選,所以各大電影公司未來對雨果的追逐想必會進入白熱化,只是,片酬無法打動雨果,那么到底什么才可以呢 相較于“低俗小說”時期幾乎是一片倒質疑的情況,這一次“洛杉磯時報”贏得了一批可靠而有力的盟友,這為處境更加困難的“生死時速”贏得了更加廣闊的喘息余地,這無疑是所有人都沒有預料到的。
尼古拉斯就敏銳地注意到了這一點,猶太人的人脈威力已經逐漸顯現出來了,這無疑才是雨果事業具有決定性作用的轉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