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208章 亂群之馬

  首先道歉一下,剛才一著急,發錯了,被人提醒,才知道208章沒發,卻把209章先發了。(一住本站跟著我一起來讀money錢ren人moneyren有錢人,記住本站,你就是有錢人。)不過,這就意味著又多出來一章存稿,立刻發出來。

  哈哈,這就是預定的800票那一更了啊。

  來敏的撤退論一出,一片附和聲。

  諸葛亮的臉色有些難看,他看到附和的人不僅有那些一慣反對他的,還包括了一些以前支持他,至少是保持中立的人。看來張郃給他們帶來的壓力的確不小。

  “來將軍請坐,其他人還有什么好的建議嗎?”諸葛亮擺擺手,示意來敏入座。來敏面色一僵,悻悻的退了回去,卻不服氣的斜睨著諸葛亮。大帳里至少有一半人支持他,剩下的那些雖然沒有明言支持,卻也低著頭不說話,顯然也意識到了形勢的嚴峻,他倒要看看諸葛亮這次會怎么處理。

  不管怎么處理,諸葛亮都是一個敗局。蜀漢軍攻城無果,已經疲憊不堪,魏軍援軍一到,士氣大振,必然會出城反擊。雙方兵力差不多,魏軍又有精騎助陣,優勢很明顯。戰,蜀軍必敗,不戰而退,則諸葛亮的北伐到此為止,同樣是一個敗局。

  諸葛亮注意到了來敏的不憤,卻不以為然,而是繼續詢問其他人的意見。大家互相推讓了一翻,爨習站了起來,躬身道:“丞相,敵眾我寡,久戰無功,愚以為不宜久留。應該先撤回漢中,屯田練兵,以待時機。這一戰,雖然未能全取隴右,可是揚我聲威。讓逆魏驚惶失措,已經達到了一定的目的。見好就收,方為得計。”

  諸葛亮微微點頭,表示對爨習的謝意。爨習雖然也贊同退軍,可是他的態度和來敏完全不同。他至少還給諸葛亮留了一點面子。

  爨習是建寧大族,他的外甥就是李恢。當年劉備反攻劉璋時,李恢奉命求見劉備效忠,并奉劉備之命招降了馬超,立下了功勞。前年諸葛亮南征。李恢以庲降都督的身份督軍助陣,平定南彎之亂,又立了戰功,現在是蜀漢鎮守南方的方面重將。爨習沒有那么大的本事,不過他依仗著建寧大族的身份。在丞相府做一個參軍,其實就是個閑職,沒什么實權。可是他的話在某種程度上就代表了一部分益州大族,特別益州南部大族的意見。就算諸葛亮不予采納,也要給幾分面子。

  爨習剛退了下去,姚伷又站了起來,發表了一番看法。主體意思相同,著眼點不一樣。他提醒諸葛亮,兵不再役,糧不三栽。現在已經第二次運糧了,再堅持下去,勢必要第三次運糧。而漢中的儲糧有限,如果要從成都轉運。時間又跟不上。如果不能在短時間內戰勝魏軍,還是以撤退為宜。

  姚伷是巴郡閬中人。現在的身份是丞相掾,負責選拔人才。巴郡原來是最初支持劉備的益州人,劉備定蜀后,巴郡人在劉備的麾下占有重要的地位,不過夷陵一戰,那些人大多死在軍中,巴郡的勢力大衰。姚伷是現在巴郡人中的佼佼者,多次得到諸葛亮的稱贊。他的意見,可以代表相當一部分益州北部大族的意見。

  “尹祭酒,你的意見呢?”諸葛亮不動聲色的轉向軍祭酒尹默。

  尹默猶豫了一下,站了起身,拱拱手,淡淡的笑道:“丞相,默乃一書生,唯知咬文嚼字,不通兵事。不過,兵者,國之大事,還請丞相集思廣益,三思而后行。”

  尹默是梓潼涪人,他的學問不錯,曾經遠赴荊州,向大儒宋忠求古學,精于左氏春秋,劉禪做太子的時候,他是太子仆,教劉禪讀左氏春秋,也算是帝師之一。在廣漢李邈被諸葛亮找了個借口趕回成都之后,他就是廣漢、梓潼一帶的代表人物。

  霍弋一邊在紙上寫著,一邊無聲嘆息。尹默雖說謙虛的說不通兵事,可是他這句話和反對有什么不同?丞相今天真是很難找到幾個支持他的人啊。

  諸葛亮依然無動于衷,又把臉轉向長史向朗和參軍廖化:“向公,元儉,你們有何看法?”

  廖化看向向朗,向朗眨了眨眼睛,沉吟了片刻。霍弋詫異的抬起頭,打量著向朗,不由得有些緊張。他。得出來,平時一直不怎么說話的向朗今天有說話的,諸葛亮似乎也希望他說兩句,不過,向朗要說的話很顯然和諸葛亮希望他說的話有不小的差距。

“丞相。”向朗欠了欠身,盡量讓自己的語氣顯得平和一些。作為一個已經年過花甲的老人,他豈能不清楚諸葛亮現在在想什么。可是,從他的角度來說,他是真的不想諸葛亮再堅持己見。雙方的實力差距太大了,勉強一戰,必敗無疑。漢中之戰,襄樊之戰,夷陵之戰,這十年來接連幾次大戰,已經將蜀漢軍的實力消耗得差不多。好容易才重新積累起十幾萬大軍,經過這幾個月的戰斗,進步很快,再有幾年  ,有希望重新訓練出一支精銳,如果毀在這里,豈不是太可惜了?

  可是,他知道諸葛亮不想聽這些,他也不肯就這么退回漢中,他大概已經打定了主意,要與魏軍決一勝負。

  “丞相此次出兵北伐,旌旗所指,天水、南安、安定不戰而降,隴西一戰而克,關中落入我手,曹魏惶恐,傾國來戰,誠為歷年來我軍罕見之大勝。丞相的功績,足以和先帝取漢中媲美。”

  諸葛亮連忙搖頭:“向公,你言重了。雖克隴右,可是上邽未下,未竟全功,我豈能和先帝比肩。”

  向朗搖搖頭:“丞相,此言差矣。”

  諸葛亮輕笑起來:“還請向公指教。”

  “請問丞相,關中、漢中,孰輕孰重?”

  諸葛亮眼神一閃,有些明白了向朗的意思,沉吟起來。

  向朗見他猶豫,立刻跟著說道:“論地境寬廣。關中十倍于漢中,八百里秦川,號為糧倉;論地勢險要,關河四塞,當年秦以關中抗衡六國;論出兵伐魏,關中居高臨下,高屋建瓴,無山川之遙,無棧道之險。當年高皇帝用韓信之計。取關中以敗霸王,立大漢四百年基業。如今丞相運籌帷幄,巧取關中,正是效當年高皇帝故事。朗以為,比起先帝奪漢中。固守益州門戶,有過之而無不及。”

  諸葛亮微微的瞇起了眼睛,猶豫不決。他聽出了向朗的意思。向朗是讓他退守關中,以隴山為屏障,以守代攻,與張郃、郭淮相拒。只要守住了關中,哪怕張郃收復了隴右。他們也是懸軍,無法支持太久,終將為我所敗。更重要的是,守住了關中。北伐就不算失敗,誠如向朗所說,關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守住了關中,就等于扼住了曹魏的咽喉。在他們的頭頂上懸了一把劍。奪取關中,足以支撐起北伐的勝利。

  這是一個以退為進。以守代攻的好計。向朗不愧是經驗豐富的老臣,他不僅幫諸葛亮保住了臉面,還給諸葛亮提出了一個穩妥的建議。

  諸葛亮也有些心動。良久沉吟不語。

  “丞相,屬下以為,向公之計,是老成之見。”廖化及時的站了起來,為向朗幫腔。他們都是荊襄人,當然不想看到諸葛亮難堪,更不想看到諸葛亮失敗。

  姚伷遲疑了片刻,也站了起來:“丞相,屬下附議,向公之計,實為十全之計。”

  尹默等人互相看看,也一個接一個的站了起來,表示贊同向朗的建議。

  見此情形,諸葛亮更猶豫了。有一大半人支持向朗的建議,這就是人心,如果他拒絕不受,那就是違眾。諸葛亮不是沒做過違眾的事,提拔馬謖做前鋒主將,就是違眾。不過他更清楚違眾的代價,一旦有所失誤,那將遭受眾人的非議和質疑。

  眾口爍金,站在絕大多數人的對面,其壓力之大,絕不亞于站在絕頂迎接呼嘯的山風。

  可是諸葛亮沒有立刻答應,他覺得向朗的建議雖好,卻有一些不妥之處。如果退守關中,以奪取關中為這次北伐的最大勝利成果,那誰是主力,誰是別部?魏延和趙云是主力?我是牽制郭淮的別部?

  這顯然說不通啊。明眼人都知道,趙云和魏延加起來才兩萬人,如果不是魏霸擅自征兵,他們根本不可能守得關中。如果承認關中是最大勝利,那魏霸的所作所為就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絕對正確的。

  這樣一來,魏家父子就是首功,趙云也將從中受益,元從系的力量必將重新崛起,而荊襄系里的離心力量也就變得更大。

  諸葛亮要考慮的絕不僅僅是眼前的勝負,他還要關注將來的發展趨勢,也不僅僅是隴右或者關中的戰場,他要站在整個蜀漢國政的高度看這個問題。

  他打量著向朗,忽然心生警惕。向朗今天不安于寂寞,主動建議,莫非也是有什么想法?趙云那個沉穩了一輩子的人都會選擇魏霸來投機,他為什么不能?

  就在這時,來敏站了起來,冷笑一聲:“向巨達,你這話說得好沒道理。”

  向朗暗自嘆惜,轉向來敏,不悅的說道:“還清來公指教。”

  來敏撫著胡須,嘴角一歪。“你拿丞相與先主相比,以臣比君,便是失言,此乃其一。你拿高皇帝出漢中,淮陰侯暗渡陳倉來比魏延出子午谷,就更加不妥了。淮陰侯雖然立了大功,后來卻因為謀反而被誅,是不祥之人。你拿他來比擬魏延,難道是在詛咒魏延?抑或者說,你是想說,丞相嫉賢忌能,會和高皇帝一樣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此言一出,大帳內頓時一片寂靜,只剩下來敏那尖酸刻薄的得意。“向巨達,早就讓你多讀些書,你就是不聽勸。若略知史事,又豈會鬧出這樣淺陋的笑話?”

大熊貓文學    霸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