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九百二十九章 京城的消息

  崇禎十四年十一月。

  天氣已經變得寒冷,京城里的百姓,都穿上了棉衣,隨著年關的接近,生活變得平靜的百姓,開始準備購置年貨了,大家都相信,這個春節,一定能夠過得很愉快。

  就在這個時候,后金皇太極派出的談判使團,抵達了京城。

  這是亙古未有的事情,皇太極向大明朝表示俯首稱臣,這個請求,得到了大明朝廷的準許,因此,皇太極派出了談判使團,專門到京城來談判了,更加令人沒有想到的是,這個使團的領頭人物,竟然是后金的鄭親王濟爾哈朗。

  關于后金皇太極派出來談判使團的事宜,其實是有爭論的,朝廷中有些大臣認為,后金韃子既然臣服大明,就不應該派出什么談判的使團,按照大明朝廷的要求,接受朝廷提出來的條件,解散滿八旗、漢八旗和漢軍,恢復萬歷年間的建州衛,由朝廷派遣衛指揮使,直接來管轄建州等地,這就是后金韃子應該做的事情,而不是派出什么談判的使團。

  誰都清楚,所謂的談判使團,大都是表示兩個國家之間的談判,后金根本就不能夠算是什么國家,皇太極自立為皇帝,成立了大清國,大明朝廷根本就沒有認可這件事情,如今皇太極提出來派遣談判使團的事宜,就表示沒有誠意。

  不過皇上準許了皇太極派出談判使團的做法,不管怎么說,后金韃子曾經是朝廷的心腹大患,也是皇上最為擔心的隱患,如今后金韃子愿意俯首稱臣,愿意派出使團來商議臣服的事情。至少要展開商談,人家皇太極肯定也是有一些條件的。

  很多的文武大臣不清楚皇上的想法,可他們清楚,后金韃子的實力還是有的,滿八旗、漢八旗和漢軍沒有遭遇到毀滅性的打擊,還有蒙古的蒙八旗。也是很驍勇的,這個時候,皇太極能夠臣服大明朝廷,只要談判的結局不錯,后金韃子按照談判的要求來履行職責,自動臣服大明朝廷,總比雙方展開殘酷的廝殺要強很多的。

  后金韃子派遣了濟爾哈朗作為使團的負責人,可見其是高度重視的,朝廷里面的文武大臣都清楚。濟爾哈朗是后金的親王,身份不一般,一直以來,濟爾哈朗為人低調,不顯山不露水,卻是長期陪在皇太極身邊的重要人物,濟爾哈朗的哥哥阿敏被皇太極懲處之后,皇太極讓濟爾哈朗執掌了鑲藍旗。成為了鑲藍旗的旗主,可見皇太極對濟爾哈朗的信任。

  派遣濟爾哈朗作為使團的負責人。這是出乎了大明朝廷意外的,上一次后金韃子派出使團,商議交換代善的事宜,不過是正紅旗的索尼,雖是滿人權貴,但身份絕不能夠和濟爾哈朗比較。

  朱由檢本來是準備要求禮部和兵部共同來負責談判的事宜。具體的負責人,最多就是禮部或者兵部的侍郎,這樣的規格就很不錯了,想不到后金韃子派出了濟爾哈朗。

  朱由檢緊急與楊嗣昌、朱審烜等人商議之后,決定讓兵部尚書鹿善繼出面負責與濟爾哈朗的談判。

  后金韃子的談判使團是秘密進入京城的。一路上由盧象升派出的邊軍和榆林營將士護衛,尋常的百姓根本就不知龗道,進入到京城之后,使團的人員直接進入了會同館,入住了北館,這里被重兵看護,任何人都不得靠近。

  談判需要一系列的程序,濟爾哈朗顯然是很認真的,剛剛抵達京城,就向大明朝廷提出來了,使團奉皇太極的命令,謀劃了一系列的程序,希望談判按照程序進行,若是有機會見到大明的皇帝,使團一定是要跪拜的。

  倉促上陣的鹿善繼,暫時沒有答復濟爾哈朗提出來的要求,而是抽調了兵部和禮部的部分官吏,起草相關的文書,這些文書都是有關后金臣服大明朝廷需要做到的事宜。

  從濟爾哈朗抵達京城的那一刻開始,遼東、復州、宣州、登州、大同、寧夏等地,都接到了皇上的圣旨,駐守的官吏和軍隊,需要保持穩定,不得隨意挑動爭斗。

  蘇天成最先接到圣旨,隨同圣旨一道來的,還有朱審烜的來信。

  皇太極派出談判的使團,這在蘇天成的預料之中,而且他還可以判斷,后金的使團,在京城逗留的時間不短,至少在半年以上,大明朝廷與后金韃子的談判,不是短時間可以結束的,恐怕會持續半年甚至一年的時間,期間雙方會提出來諸多的條件,也會出現諸多的討價還價,畢竟后金韃子的實力還在,并非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

  皇太極派出濟爾哈朗作為談判的代表,一樣出乎了蘇天成的預料。

  在諸多的滿人權貴之中,蘇天成對濟爾哈朗的印象是不錯的,不管怎么說,濟爾哈朗有著一定的心智,為人處事低調,但在關鍵的事情上面,絕不會含糊,雖說歷史上的多爾袞等人,比濟爾哈朗名氣要大很多,也要囂張很多,但從身后事來看,濟爾哈朗是非常成功的,這也表明了,濟爾哈朗無疑是有著巨大智慧的,而且濟爾哈朗是真正的忠臣,一輩子都是忠于大清國的。

  濟爾哈朗來到了京城,這令蘇天成更加堅定了自身的判斷,皇太極采取的就是緩兵之計,依靠著談判來贏得時間,對大清國的諸多事宜做出來安排和調整,最終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

  從來信的語氣之中,蘇天成發現了,朱審烜的認識是很樂觀的,這令蘇天成感覺到了警惕,這至少說明了,皇上和朝廷之中的不少文武大臣,沒有能夠看破皇太極的陰謀詭計,一廂情愿的任務,皇太極是真正想著臣服大明朝廷的,或者說有人不是很相信,但也不愿意產生懷疑,寧愿認為,后金韃子是畏懼大明王朝的強大,迫不得已臣服的。

  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這是孫子兵法的核心內容之一,但多年以來,這句話的意思被人誤解了,總是認為不開戰就能夠讓對方屈服,就是最輝煌的勝利了,幾百年之后,學術界對這句話的認識,還是存在爭議的,蘇天成認為,孫子說出來這句話的意思,其實是指在戰斗的過程之中,能夠最大限度的破壞對手的軍事能力,讓對手無法抵抗,這才是最為高明的謀略。

  蘇天成一直認為,降服后金韃子的唯一辦法,是徹底的打敗后金韃子,乃至于剿滅后金韃子的有生力龗量,甚至是從肉體上消滅后金韃子的精英,諸如皇太極、代善、濟爾哈朗、多爾袞、多鐸、豪格、阿濟格等等人選,都是不能夠留在世龗界上的,要徹底的消滅了他們,后金才有可能降服,大明王朝也才能夠真正的設立建州衛,對遼東進行有效的管轄。

  在這個過程中,還有剿滅蒙古部落的反對力龗量,譬如說科爾沁部落,這些蒙古部落,與后金韃子成為了一體,是堅決支持和擁護皇太極的。

  可惜蘇天成的這種認識,在朝廷之中,并非是那么盛行的,就連朱審烜的認識,都存在一些偏頗,出現這樣的認識,也是有著深層原因的。

  大明歷來都存在主戰與主和之間的爭論,以前因為皇上的強勢,主戰的因素占據了上風,可隨著國力的衰敗,主和派漸漸的開始出頭了,征戰廝殺給國家建設造成的巨大破壞,以及財力上面的消耗,令不少的主戰派,也難以理直氣壯了,特別是天啟年間和崇禎年間,主和派的思潮是占據了上風的,盡管說不是赤裸裸的求和,但在征伐的過程中,還是變相的表現出來了這樣的思潮,譬如說內閣首輔楊嗣昌的父親楊鶴,擔任三邊總督的時候,對于蜂擁而起的流寇,就是多采用招撫的手段。

  主和派不承認自身的認識就是求和,但他們的所作所為,表現出來了這樣的思想,你不能夠完全說他們的認識是錯誤的,過剛易折,一味的采取強硬的手段,那是需要強大的國力來支撐的,偏偏大明朝廷暫時沒有這樣的能力了。

  朱由檢不是一個好戰之人,他的認識之中,就存在主和的思潮,皇上都是這樣的認識,就更不用說下面的文武大臣了。

  主和的好處是很明顯的,歌舞升平的局面不會被打破,黎民百姓能夠暫時沉浸在平靜的生活之中,該享樂的享樂,該賺錢的賺錢,誰也不用去考慮那么多的國家大事,也不用擔心有什么威脅,其樂融融,皆大歡喜。

  這是蘇天成最為擔心的,一旦大明朝廷缺乏了外部的壓力,處于了長期的和平之中,他這種權勢顯赫的大臣,就成為了眾矢之的,甚至皇上也要擔心的,權力并非蘇天成一定要獲取的,若是徹底降服了后金韃子,令大明王朝的外部完全的穩定下來,蘇天成可以找到地方去避禍,交出來權力,但如今的情況下,肯定是不行的,后金韃子沒有遭遇到毀滅性的打擊,力龗量還很是強大,這個時候,大明朝廷內部要是安于現狀,相互傾軋,那恐怕是真正的走向了覆滅之路了。(

大熊貓文學    大明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