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七歲的孫承宗,經歷了太多。
他是典型的大器晚成,四十二歲的時候,參加會試,中一百一十五名,參加殿試,中頭甲第二名,也就是榜眼,之后進入翰林院,成為了編修,四十八歲的時候,主持會試,錄取了錢謙益、傅宗龍、陶碧道、包鴻逵等進士,這些人,都是大明很有名氣的人物了,五十八歲的時候,成為了明熹宗朱由校的老師,六十歲的時候,出任了兵部尚書,兼任東閣大學士,之后主動請求督師山海關,開始與后金韃子正面對峙,六十七歲的時候,以少師、太子太師、吏部尚書、中級殿大學士的身份復出,當年再次趕赴山海關,督理軍務,最為傳奇的還是在七十四歲高齡的時候,出任了大明朝的內閣首輔,主持朝政。
幾起幾落,孫承宗看透了世道,也領悟了太多的道理。
大明王朝的弊端,他是很清楚的,在這種弊端之下,若是不能夠做出來根本性的改革,依舊沒有多大的出路。
孫承宗非常看重蘇天成,認為蘇天成是大明朝唯一的希望,若是蘇天成能夠出任內閣首輔,大明朝將從此走向一個嶄新的時代,剿滅后金政權,只是時間上面的問題,蘇天成提出來的太多建議,包括正在實施的某些改革,都是切中了大明朝弊端的,也是能夠起到決定性作用的,可惜這些改革的措施,損害了某些權貴的利益。
但孫承宗也明白,總有一天,皇上會對蘇天成產生恐懼,乃至于下旨清剿的,若是這一天真的到來了。大明朝將陷入萬劫不復之地,那個時候,任何人都不能夠挽救大明朝了,誰也不敢保證,萬一蘇天成開始反抗了,有誰能夠阻止。
這種思想折磨著孫承宗。
經過這么長時間的接觸。孫承宗明確的認識到,蘇天成不是有野心的人,也不存在稱帝的思想,一直都是兢兢業業為改變大明朝窘況努力的,盡管說在這個過程中,有人誣陷,有人想著置蘇天成于死地,但蘇天成都沒有計較,一如既往的進行著努力。
蘇天成的功績是不用說的。從大凌河城回來之后,老辣的孫承宗,已經預龗見到了,蘇天成將成為后金政權的終結者。
可問題也就在這里了,一旦蘇天成剿滅了后金政權,那時候,皇上將沒有辦法獎勵蘇天成了,或者說蘇天成的力龗量。已經強大到了無人能夠輕易撼動的地步了,矛盾肯定是會出現的。而且一定會爆發的,到了那個時候,恐怕就不是蘇天成想不想反抗的問題,而是迫不得已反抗的問題了。
皇上的心思,孫承宗還是知龗道一些的,以唐世濟為代表的一些官員。就是皇上扶持起來的一股力龗量,這股力龗量足以和蘇天成抗衡,包括和自己抗衡,在內閣首輔的位置上面,孫承宗是不遺余力的支持蘇天成的。也正是因為這樣的支持,令皇上產生了疑慮和擔憂,這樣的擔憂是不好意思說出來的,就只能夠采取如此的措施了。
一旦孫承宗辭去了內閣首輔的職位,朝廷里面,恐怕是要發生一些變化的,內閣首輔基本確定,就是楊嗣昌了,孫承宗對楊嗣昌還是有些了解的,楊嗣昌對權力的追求,是有些癡迷的,其父親楊鶴,曾經擔任三邊總督,結果在剿滅流寇的戰斗中,因為力主議和,遭遇了重大挫折,被罷官了,那個時候,楊嗣昌已經嶄露頭角,引起了朝廷的注意,楊嗣昌出任內閣首輔之后,孫承宗可以斷定,蘇天成的權勢,將不可避免的受到一些影響的。
時間進入了十二月了,孫承宗早就想著辭去內閣首輔職位的,可惜皇上不允許,說是開年之后考慮這個問題,其實這是皇上再為楊嗣昌造勢,楊嗣昌進入內閣的時間不長,缺乏一定的根基,只能夠是自己穩住一段時間的局面,等到大局定下了,楊嗣昌徹底的站穩了,那個時候,自己才能夠卸下身上的這副擔子的,不過這個時間肯定是不長了,估計正月就會有結果出來了。
孫承宗的府邸,慢慢的清閑下來了,朝廷里面的文武官員,早就知龗道他要卸任了,這個時候,可沒有誰會專門來巴結一個即將卸任的內閣首輔了,相反,楊嗣昌的府邸特別的熱鬧,拜訪的人是絡繹不絕,都想著在楊嗣昌上任之前,留下一個好龗的印象,他人的提拔,豈不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出任內閣首輔,孫承宗以前根本就沒有想過,可偏偏做了三年的內閣首輔,而且這三年是非常關鍵的三年,大明朝剿滅了流寇,穩定了內部,和后金韃子的戰斗,也慢慢開始平衡,不像以前總是挨打了,大明的財政也開始緩解過來,皇上不需要拿出來皇宮里面的人參賣出龗去了,位于江寧縣的市舶司,每年上繳到戶部的白銀,超過了六百萬兩,解決了很大的難題,陜西不再需要朝廷的救濟,裁撤了陜西的衛所軍隊,整合了寧夏的衛所之后,朝廷的開支也明顯減少了,增加了收入,減少了開支,雖然朝廷依舊困難,但不會出現過去拿著付不出來軍餉的情況了。
應該說,剿滅了流寇,是真正穩住了大明朝,以前每年用于剿滅流寇的軍餉,包括流寇造成的破壞,都令朝廷捉襟見肘,這一塊的開銷不需要了,戶部的官員輕松很多了。
這一切離不開蘇天成,恐怕今后一段時間,維持這樣的局面,同樣是離不開蘇天成的。
后金奸細的事情,令孫承宗痛心,這樣的事情,對蘇天成肯定是有影響的,盡管蘇天成在自己的面前,絲毫沒有表現出來,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蘇天成是那樣的聰明睿智,不可能不想到今后的事情,也不可能不做出來相應的準備的。
皇上在這件事情上面的表現,令準備徹底致仕的孫承宗,無法放心了,他經歷了四任的皇上了,明神宗朱翊鈞,明光宗朱常洛,明熹宗朱由檢,如今是明思宗朱由校,分析這四個皇上,光宗朱常洛不予評價,登基僅僅一個月就駕崩了,其余的三位皇上,都有著不錯的能力,最勤勉的是朱由檢,最有能力的是朱翊鈞,最大度的是朱由校。可惜三人的缺陷也是非常明顯的,朱翊鈞懶惰,不大愿意被朝政所拖累,朱由校信任宦官,弄得朝政大亂,朱由檢個人的能力不是很突出。
有些時候,孫承宗甚至會分析,要是沒有出現蘇天成這樣的中流砥柱,還不知龗道大明朝走向了什么方向了,說不定好多的地方,已經被后金韃子占據,說不定流寇已經成了氣候,難以剿滅了。
小兒子孫沛進來的時候,手里拿著信函,孫承宗一眼就看出來了,這是蘇天成寫來的信函,自己從大凌河城回來之后,蘇天成的信函來的很是密集了。
看見了孫沛,孫承宗不由自主的想到了自己的家人,小兒子孫沛比蘇天成還小一歲,自己有六個兒子,大兒子孫銓,五十四歲,二兒子孫鉁,四十七歲,三兒子孫鈐,四十歲,四兒子孫鋡,三十六歲,五兒子孫玥,三十四歲,最小的兒子孫沛,也有二十六歲了。至于說自己的孫子,跟隨蘇天成的孫思明和孫思宗,已經入朝為官了,最大的孫子孫之沆,也有三十歲了,家族里面的人口,多大五十余人了。
可是在擔任朝廷高官的時候,孫承宗從來不為自己的家人謀取絲毫的利益,一直到現在,出來孫思明和孫思宗進入了朝廷為官,其余的都是在家里,令孫承宗趕到遺憾的是,自己的兒孫中間,沒有人考取進士,也就沒有進入朝廷做官的機會了。
這方面,蘇天成都曾經建議,是不是考慮一下,可孫承宗拒絕了,他認為科舉考試就是為朝廷謀求人才的,除非是個人有著重大的貢獻,尋常的讀書人,不能夠隨便進入朝廷做官,否則就是壞了朝廷的秩序,至于說做吏員,孫承宗更是不會允許的,他的身份,也不能夠讓子孫去做吏員的,那樣有辱門第。
或許是年紀大了,或許是要退下來了,更或者是感覺自己在世上的時間不多了,孫承宗想到了這件事情,但進入朝廷為官,也是有講究的,官場非常的復雜,稍微不注意,就有可能為家族惹下禍事,在這種猶豫的心態里面,孫承宗最終沒有多少的動作。
如今想到這件事情,孫承宗將希望寄托在蘇天成的身上了,從蘇天成身邊出來的官員不少,悉數都是蘇天成舉薦的,而且有些官員,根本就不是讀書人,憑著戰功步入了朝廷,這些人在蘇天成的身邊做事情,不會受到那些讀書人的覬覦,就說自己的兩個孫子孫思宗和孫思明,一個留在了河南府,擔任同知,一個留在了陜西,擔任平涼府知府,可他們的身份,進入是生員,這在朝廷里面諸多大人看來,就是不可思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