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的美國盤剝世界,每年的貿易逆差達到了五千多億美元,即美國靠高附加值產品換到更多商品的同時,每年還要凈額消費五千多億美元的商品。()
只要美國能維持這樣的格局,相當于他們每年要剝削世界五千多億美元的商品,并且靠1個人的勞動所創造的出口商品,換取到十幾個,上百個落后國家人民所勞動出的商品。
相當于整個世界,除了伊朗、朝鮮等少數國家之外,每個國家多多少少都要受其盤剝。
真正有本事的國家,搞的就是貿易逆差。
對于國家來說,真正有意義的不是賺到了多少錢,而是享受到了多少商品,在享受更多商品的同時,又要能夠持續循環下去。
貿易逆差,則是靠海外收益來進行平衡。
錢只是一堆廢紙,或許你能用錢買到黃金,但是黃金能吃嗎?
因此中華民國必須將那些又累又回報率很低的制造業、手工業大部分都分包出去,這樣一來附屬國即有就業,能樹立一個很好的典型,以吸引更多的國家甘心為中華民國剝削。更能讓國民過上好日子。
中華民國采取這種模式,不管是借給的國家錢,還是別的國家把錢借給中華民國,中華民國都是賺。
附屬國此時都欠了一屁股債,他們在大規模將商品出口到中華民國之后,就獲得了還債所需的炎黃幣。從而使中華民國靠讓附屬國還債來平衡掉一部分貿易逆差,同時附屬國的消費市場培育起來了,則可以向附屬國出口高附加值商品。另外還能在附屬國進行各種商業壟斷經營。
例如電力,每個人都要用電。還有自來水,每個人都要喝水。還有糧食供應。每個人都得吃飯,以及房地產開發,每個人都得住房子的。另外通訊、物流、電影院、酒店、游樂場、百貨商場什么的,中華民國的民族資本集團都可以進入,并進行壟斷。
另外。這些附屬國的制造業的那些工廠,很多也都是中華民國民族資本集團控股、合股建設起來的。
等于說,附屬國每出口商品到中華民國產生的1元炎黃幣利潤,就要被中華民閥寡頭財團和中華民國民族商人賺走1半左右的利潤。雖然中國民族資本集團不可能完全掌控那些工廠,但是總體來說,獲得附屬國制造業利潤的20還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加上商業、金融的利益。中華民國民族資本集團在附屬國攫取到70以上,甚至是達到80的gdp都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如此一來,貿易逆差就平衡掉了。
每年中華民國的國民就能多享受到大量的商品,這樣一來自然也就富裕起來了,日子也就非常好過了。
對于這個政策,周子躍非常支持。
這是財團未來的基本政策。是要堅決落實下去的。
這種產業分工,將低級產業分包給附屬國,就像是當初工業革命之初,將勞動力從農業生產當中解放出來一樣。
這是將中華民國的勞動力從低級產業中解放出來,然后去從事中高級產業。
因此財團再次召開了產業會議。
產業會議上,財團將中華民國所有低級產業都排列了出來,然后逐一討論是否分包給附屬國。又該分包給哪個附屬國。
例如一些能增強戰爭潛力的低級產業,分包的時候就絕對不會給日本,而是給朝鮮、越南。
日本拿到的都是那些無法形成什么戰爭潛力的產業。
越南和朝鮮顯然不會有那么大的野心,而日本的野心太大了,所以中華民國得提防著。
另外朝鮮和越南都是在漢文化國家,在很久以前這兩個國家就在用漢字了,朝鮮這個小弟還自詡朱子理學繼承得大哥還要好。
嗯!這是優點,要繼續發揚。
此時朝鮮的朱子理學就再次成為了朝鮮的驕傲,儒家這種屬于陰性的學派,是中華民國在附屬國大力提倡的玩意。
陰性的東西必然是比較安靜的。古代儒家也正是以維持社會穩定為目標,同樣也遏制了野心和。
就像是歐洲中世紀的宗教力量,同樣也壓制住了西方人向外擴張的。
至于暹羅,地位不如朝鮮越南那么高一些,但比日本高得多。至于琉球王國。一個小國家,也可以丟一點產業給他們發展一下,更具備樹立典型的價值。
因為琉球面積小,人口少,就算發展得比較發達,所消耗的資源也是很少的。因此可以讓琉球王國發展得更好,甚至是和中華民國差不了多少,這樣一來就又樹立起了一個典型,讓那些落后國家的民眾認為只要投靠中華民國,就能夠過上好日子。
實際上,人口太多的國家,投靠中華民國之后,是不可能被當成典型來樹立的。
就如現在投靠中華民國的波斯,波斯面積比較大一些,人口也比較多一點,因此中華民國此時雖然會給波斯產業讓他們發展,但是波斯主要還是以開采原材料,以及制造低級工業產品為主。
本質原因還是伊斯蘭世界不如日本人好管理。日本人紀律性很強,財團對日本人用得很順手。
在這樣的情況下,還是讓伊斯蘭世界發展煉油業這些產業好了。
讓伊斯蘭世界發展得一般般就行了,而此次中華民國解放的半島北部伊斯蘭國家以及納米比亞,也都可以給他們一些產業。
不過納米比亞主要還是發展原材料開采,他們也有足夠的原材料,同時人口也不多。
這天周子躍來到江渝家中,兩人悠閑的喝著茶,談論著接下來財團的決策問題。
江渝笑著說道:“分包產業給附屬國,這是可以做的。不過我們在此之前還可以給民資挖一個大坑。”
“挖坑?”周子躍不由提起了精神問道。
“對。再給他們挖一個坑。”江渝點頭說道,“我們可以打一個時間差,現在附屬國的很多產業還未發展起來。我們可以把國內的那些低級產業全部都賣給民資,然后再讓附屬國建設發展這些產業。這樣一來…”
“這樣一來,那些民資全都被套死在里面。我們中華民國的工資水平不斷上漲。本身利潤就被不斷壓縮。加上附屬國的勞動陳本極低,1炎黃幣的東西出口到我們中華民國,就算是賣3炎黃幣也還是能把那些民資給擠垮了。”周子躍接過話說道。
江渝點頭說道:“不錯,就是這樣。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把那些工廠的價格炒高了,然后甩掉。”
“我一會馬上讓人去辦。”周子躍頓時坐不住了。
財團的優勢就在這里。財團操縱著經濟、金融格局,等于就是兩個人在對賭,而財團想要什么牌就有什么牌。
因為經濟本身是財團決定的,所以財團能判斷什么資產是良性資產,什么是不良資產。
因此可以提前收購良性資產,拋售不良資產。
對于那些貸款發展的企業來說。一旦收購了不良資產,后果是很嚴重的。如果被套進去,想輕易抽身出來可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財團低價買入良性資產,高價賣出不良資產,這樣一來就低買高賣了。那些沾上不良資產的企業,也就很麻煩拿了。要么元氣大傷撐過去,要么破產。用優良資產去償還銀行貸款。
當然,也可以靠繼續貸款掩蓋一下,但到了經濟蕭條時期是掩蓋不住的,因為那時候銀行是不再放貸款出來的。到時候即掩蓋不住了,不良資產的問題也更加嚴重,因為優良資產在經濟蕭條時期是賣不了多少錢的。經濟蕭條前破產,也許還資能抵債,還能拿到一筆錢。經濟蕭條時,一般都會資不抵債。
所以說,經濟發展。財團斂財,無非就是那么回事,簡單得很。但是多套幾層,別人就看不懂了。
一家民營企業能夠生存,管理是基礎。就算是不能生存的企業,很多也把企業管理搞得很好。
真正的核心,是看準經濟走勢。
經濟復蘇時,果斷貸款擴張。接下來就是預測經濟蕭條,在經濟蕭條前立即收縮旗下產業。
財團在搞經濟泡沫時,對民企來說即是危機,也是機遇,只看他們能不能看準經濟形勢。
后世很多人高深莫測的說,那些商人每天都看新聞聯播,只是你們看不懂其中的東西而已。
實際上,專門研究新聞聯播的人,也就多是看一些政策走向,從而對經濟局勢進行判斷。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觸到財團這個圈子。
相比美國財團的張揚,中閥寡頭財團是比較低調的,絕大部分民眾都不知道這個財團的存在。
不久之后,財團開始炒高那些低級產業商品價格,導致那些低級產業的利潤突然間高漲了起來。
輿論上也在感嘆物價上漲,但是接著話鋒一轉,將原因歸結于勞動成本的增高,并宣揚說這是好事,證明中華民國的所有工人的工資水平都上漲到了平均標準。
與此同時,財團開始大規模的拋售這些低級產業資產。那些民資老板不明所以,跑去貸款之后紛紛把這些產業買了下來。
一開始確實讓他們賺了,但是要想賺回買到手時的錢,那還得不少時間。也就是說,他們回本就要好幾年時間的。
這好幾年時間里一旦市場出了問題,就完蛋了。
但是民資老板根本想不到,這些產業會大規模轉移到附屬國去,加上現在經濟形勢好得不像話,自然是直接吃下這些產業。
財團一邊甩掉那些低級產業資產,一邊開始在附屬國建設這些產業,等經濟蕭條前,在附屬國建設起來的那些低級產業又能再賣上一手,從而再把附屬國的民資坑上一把。
這種坑人手法讓人無話可說。吃了虧只能怪自己判斷失誤。
此前財團就已經在甩掉一些低級產業了,只不過沒有這次這般的徹底而已,這次基本上把大部分的低級產業都甩掉了。
而那些附屬國迎來的則是一次大規模的注資浪潮,財團和中華民國民族資本商人開始向附屬國輸出大量剩余資本,建設起了大量的工廠。
在這樣的情況下。附屬國同樣也是就業崗位增加了許多,不過工資卻沒有上漲速度卻比中華民國慢得多。
在印度、澳大利亞、非洲、南美,中華民國則大量進口各種原材料,這年頭原材料價格非常低廉,購買還是非常劃算的。
財團開始在各地大建儲備倉庫,將那些可以長期保存的原材料大量儲存起來。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啊!
財團的打算是從世界大量進口原材料。然后向世界輸出高附加值商品,附屬國也向世界輸出低端產品。
從而沖擊歐美工業發展。
同時又大量購買原材料,又使很多國家有錢購買中華民國和那些附屬國出口的商品。
如此形成循環。
而在中華民國,一些已經很充足的不可再生的原材料,則在國內減少開采規模,例如一個每月可以開采1000噸煤炭的煤礦。現在一個月只開采500噸了,另外500噸則從其他國家進口了。
大量進口原材料的同時,也不能完全放棄自身的原材料開采能力,同時還得儲備起足夠的原材料來支撐。
例如其他國家想要提高某種原材料的價格,以期望從中華民國身上賺到更多的錢,中華民國可以不接受。
反正中華民國的戰略儲備可以挨上半年一年的,這期間足夠中華民國在國內形成更大的該原材料開采能力。
但是那些賣原材料的卻未必能撐個半年一年的。他們如果妥協的話,那就只能恢復低廉的原材料價格。不妥協的話,中華民國大不了不從他們那里買了,自己開采唄,或者從其他落后國家那里開發這些原材料以代替原先提價的國家。
有原材料戰略儲備,戰爭時期也可以保證工業的運轉。
戰爭前很多原材料靠進口,那么戰爭開始時,內部的開采量是不夠的,這時候就是靠戰略儲備來支撐,并在戰略儲備消耗掉之前。形成足夠龐大的開采規模。
英國采煤業在中華民國的這種調整下,算是緩了口氣,煤炭開始銷售到了中華民國,而中華民國銷售到英國的卻是汽車、飛機、電器這些高附加值的產品。相當于在銷售產品期間,英國已經被中華民國給剝削了。
煤礦挖得再多。也無法提高戰爭潛力。
就算是一輛汽車出口出去,沒賣到太高的價錢。一個勞動力制造汽車,也只換回了其他國家三五個勞動力開采出來的煤礦,但這樣還是賺了。
煤礦無法形成戰爭潛力,汽車制造卻可以。
不過英國不管這個。
羅斯柴爾德財團也不管這個,有錢賺他們就上。賣原材料確實是有一定利潤的,不過利潤在新工業產品面前,確實已經是沒有以前那么高了。
但這是英國的支柱產業之一。
英國在全球各殖民地,都有大量的煤礦在開采。中華民國要買煤炭,英國自然是很歡迎的。
英國為了振興經濟,迎合了中華民國在原材料上的需要。在殖民地大量投資礦產,以開采出更多的原材料出售給中華民國。
這樣一來,英國商人賺到錢了,殖民地人口也賺到錢了,這樣一來稅收不就提升了嘛!
中華民國等于是靠英國把不少原材料開采分包了出去,讓英國佬和他們的殖民地人口充當中華民國的礦工。
中華民國可以減少在原材料開采上的勞動力投入,將更多的勞動力投入到建設基礎設施上面去。
中華民國把原材料開采分包給英法這些國家,只要自身有足夠的原材料戰略儲備也就不會受制于英法等國。
反而,如果英法的經濟嚴重依賴于原材料開采的話,卻是會受制于中華民國。
英法是有殖民地的國家,他們的原材料開采也大多都是放在殖民地,但是全面戰爭一旦開打。
英法那些殖民地能不能保得住就是一個大問題。
中華民國到時候可以攻占這些殖民地,從而在戰爭期間獲得這些原材料開采能力,等于是英法為中華民國做嫁衣。
在中華民國境內,則是大修鐵路、公路、橋梁、水利,水電站也修建得很是瘋狂,在西南地區、福建、北海行政區這些水電資源豐富的地區,中小型水電站建設項目極多,特別是中型水電站,也是財團最喜歡建設的。
建設周期短,見效快,比建造大型水電站劃算得多。
戰爭結束后,歐洲的工程師們很多都開始往中華民國跑,所以中華民國此時隨著產業不斷分包出去,建設規模越來越瘋狂,人才方面卻可以支撐下來。
中華民國基本上在接下來三年內,就能夠完成這次產業大轉型,三年后的建設規模才是最瘋狂的開端。
因為那時候能投入到建設當中的勞動力是比如今多得多的,到時候熟練的技術工人以及工程師的數量都會大幅度的增長。
現在的建設規模雖然很大,但也僅僅是剛開始‘熱身’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