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窗含...第二十二節尖兵2013051717:29:18
把全套方案最后確認一遍后,董衛國就讓部下們分頭去整理部隊,讓水手、丁壯吃頓飽飯。至于董布政使本人,也要趁著這個機會吃點東西,來九江的一路上,董衛國患得患失,沒有什么胃口,此外一直忙著趕路也沒有什么休息時間。
“過了今晚就好了。”現在萬事俱備、只欠東風,長江水師的統領仍是穆譚這件喜訊也讓董衛國心情放松,不至于食不下咽了。
很快親衛就燒好一鍋米,將其端進董衛國的大營,配菜就是一些腌菜。假若放在從前,這種飯食董布政使肯定是吃不下的,就算沒有時間從周圍的府縣討要鮮肉、菜蔬,魚總是要打上一尾的吧?可這次出兵以來,董衛國把所有的官架子都放下了,他很清楚自己已經沒有任何退路,全副心思都放在這場軍事冒險上,沒分出一絲精力去講究飲食或是起居條件。
還是因為今天喜訊不斷,董布政使才恢復了部分嗅覺,傳入鼻間的大米香氣讓他胃口大開。一邊用筷子把米飯和腌菜送入口中,董衛國一邊細細觀看著湖口的水文地圖——這張擺在桌面上的地圖董衛國已經不知道看過多少遍了,這條路他也曾走過許多次,但每再看一遍時,總能給董衛國更大的希望,也能讓他的心情變得更平靜、放松一點兒。
凄厲的哨聲毫無征兆的響起,董衛國有些茫然地抬起頭,將視線從桌面的地圖上轉移到營門前的衛兵身上,他嘴里塞滿了還沒有咀嚼完的米粒,筷子上還夾著一根腌菜條。
董衛國營帳前的衛兵們紛紛抬頭看天,一支接著一支,響箭從營地周圍的幾個方向上騰上半空。營中大部分清軍剛剛燒好晚飯,正圍坐在篝火旁開始吃飯,聽到這動靜后,不少士兵都也都疑惑地抬起頭,望著半空。
在大部分清軍士兵去吃飯的時候,營地周圍還部署著少量哨兵,他們剛才一直沿著營地邊緣緩緩巡邏,掃視著四周的動靜。
乍一聽到這些響箭發出的聲音時,這些哨兵也不約而同地停下腳步,條件反shè地抬頭去看那些shè向空中的軌跡,只有一、兩個反應特別迅速的軍官沒有在這些響箭上浪費時間,而是全身一震,急匆匆地向響箭被shè出的地點望去。
一個反應最快的清軍軍官,在聽到一聲響聲后的第一時刻就把目光投向了樹林邊的一個可疑地點,那道天空中的軌跡讓他感到響箭的主人就藏身其間。
身側傳來尖銳的破空之聲,這個軍官下意識地側身一讓,接著就感到有什么東西撞在他肩膀靠近脖頸的位置上。
嗖!嗖!
又是兩聲幾乎同時而至,一聲大喊脫口而出,軍官聽到自己的聲音中包含著痛苦,同時已經身不由己地向地面上摔落。
在向地面上撲到的時候,軍官才看到有幾個披著樹皮、頭帶草圈的人從不遠處冒出來,他們半跪在地上,腰以下依舊藏在長長的草中,手中都拿著弩機或是鐵弓,有的已經空了,有的還在向他瞄準。
“賊人已經摸到這么近了嗎?”清軍軍官捂著插在肩胛、脖頸附近的傷口,無力地摔倒在地上,心里升起這樣的驚嘆:“他們什么時候爬過來的?”
鄭堯君身披一件用荒草和藤蔓編織成的蓑衣,頭上頂著的斗笠上也插滿了茅草和野花,中午他們就已經抵達到清軍營地附近等待命令,花了近一個時辰從樹林邊緩緩爬到清軍崗哨巡邏線附近。
從成都出發的明軍步兵中,由一千名常備軍和七千征召兵組成,一般情況下一個常備軍士兵會作為班長,帶著七、八個征召兵行動,但今天向清軍巡邏線摸過來的明軍射手則是清一色的都府常備軍。現在差不多一半的常備軍官兵都掌握在穆譚手中——昨天聽他報告有不明數量的清軍潛伏在附近窺探九江明軍后,鄧名就從周開荒和任堂手下抽調了大批常備軍補充給穆譚,還把五十名三堵墻騎士的指揮權臨時交到他手中。
戰前最后一次班組會議上,少尉向鄭堯君他們介紹過穆譚的最終計劃——此時明軍已經發現清軍實力不強,并非穆譚最開始猜測的南昌精銳,因此他打算將其一網打盡而不是殺傷或騷擾——明軍會在清軍開飯時開始進攻,以連續的響箭為號,這既是發起攻擊的信號,也能短暫地吸引清軍哨兵的注意力,給shè手創造突襲的機會。
由于對統帥的決心非常了解,當鄭堯君看到清軍營地升起炊煙時,他就進入了高度戒備狀態,當響箭響起時,他立刻從藏身的草叢間跪起,掏出懷中的弩機向距離最近、明顯是個頭目模樣的敵軍瞄準,在把弩機末端頂在肩膀上的同時,鄭堯君已經閉上一只眼完成了瞄準工作。
而這個清軍頭目反應也非常迅速,他幾乎沒有花時間去仰天張望那些響箭,而是迅速地低頭尋找射出響箭的明軍信號兵。盡管敵人反應敏捷,但他側面的明軍射手依舊得到很好的機會,但鄭堯君瞄準好的時候,那個目標已經被先后三支箭近距離射中,慘叫著摔在地上打滾。
鄭堯君上身保持原狀,平端著上好弦的弩機,身體稍稍旋轉了一個小角度,把武器指向了稍遠距離上、一個還在仰望蒼穹的敵兵,重重地扣下了扳機。
顧不得查看戰果,鄭堯君把弩機垂下支在地上,伸手從背后上摸出一根弩箭,將它搭上機括,扭腰用勁把機弦再次繃緊。又一次把弩機端平放在眼前,鄭堯君這才又時間搜索著下一個目標,他很快就找到了一個,閉上一只眼、瞄準目標、按下扳機。
完成第二次射擊后,鄭堯君馬上又開始給弩機緊張地上弦,然后再次重復搜索敵人、攻擊目標的戰術動作。
在清軍的整條巡邏線上,松弦聲此起彼伏,一道道寒光接二連三地劃破半空,向那些清軍哨兵飛去。那些能夠站立著的綠營士兵數目急速地減少著,在短短十幾個呼吸間,外圍的綠營士兵就盡數倒地不起,當鄭堯君第五次舉起弩機瞄準時,他花了很長的時間才找到新的目標,這是一個急速遠去的背影,鄭堯君沒有更好的選擇,只能朝著這個敵人shè出弩箭。
這時背后已經傳來隆隆的鼓聲,還有數百人踩踏大地的震動,鄭堯君再次上好弩箭后,沒有繼續迫不及待地把它射出去,而是原地喘了幾口氣,一直等到大批的披甲步兵從自己身旁跑過后,才挺身而起,抱著弩機跟在步兵的后面,彎著腰和友軍一起向清軍的營地方向逼近。
望樓上的清軍士兵已經反應過來,他們一邊發出大聲的驚呼報警聲,一邊驚恐地看著黑壓壓快速接近的明軍。沖在前面的明軍都穿著閃亮的盔甲,為首的那些軍官還都披著猩紅的斗篷,更是惹人注目。
塔樓上清軍自然而然地彎弓搭箭,向著這些衣甲鮮明的敵人瞄準,但立刻就有弩箭呼嘯著向這些持有弓箭的清軍射手襲來,他們還來不及松弦,就可能已經被擊中,大叫著從高塔上跌落。
鄭堯君此時也已經小心翼翼地靠近到一個清軍塔樓附近,他看到這塔上面的三個清兵中,至少有兩個人拿著弓箭。
一個頂盔貫甲的明軍軍官就在鄭堯君不遠處,一邊發出猛烈的吶喊,一邊指揮部下用大木撞柵欄墻,這個軍官的大嗓門為他吸引來不少火力,鄭堯君看到他的肩甲和胸甲上各插著一根羽箭,腳邊的地上還豎著更多。
“要是我挨上一箭,那就糟了。”鄭堯君盯著塔上的清軍,一邊尋找著合適的攻擊位置和時機,一邊在心里想到。那個一聲鮮亮裝束的明軍軍官雖然是個很明顯的目標,但他有甲胄護身,從他的大嗓門和有力的動作中可以看出,那插在他盔甲上的兩根羽箭根本沒有對他造成傷害;但鄭堯君不同,他身上灰黃色的草編蓑衣雖然很不引人注意,但也沒有什么防御力。
沒有一個清軍射手關注自己,塔山另外一個拿著長槍的清兵的目光也定在那個明軍軍官身上離不開。鄭堯君舉起弩,指向目標。
“射哪一個呢?”塔上的兩個持弓清軍一前一后,鄭堯君把冰冷的弩箭箭頭鎖在了后一個清軍的身影上:“先射這個!前面那個不會注意到后面的同伴中箭,就不會注意到我。”
就在扣在扳機前的一剎那,鄭堯君看到后一個持弓清兵已經松弦胡亂射出了一箭,這個清兵的動作顯得有些笨拙,好像也不太會瞄準。而前一個清軍剛剛把弓拉成滿月,這個敵人和身后的那個敵兵不同,他沒有急于射出弓上的箭,而是把身體從塔臺上探出,仔細地進行著瞄準工作。
鄭堯君注意到前面的這個清軍射手拉弦的手臂繃得筆直,姿勢完美無缺,而且即使在弓弦已經完全繃緊的時候,他的手臂仍然一抖不抖。沒有更多的思考,鄭堯君迅速把箭頭指向挪到了前面這個清軍身上,他有一種感覺,那就是若是讓清兵shè出這支箭,那他就會失去一個戰友兄弟。
正是這種感覺,讓鄭堯君扣下扳機后沒有立刻給弩機上弦,而是保持射擊的姿勢,全神貫注地望著目標。那個清兵弓手在松弦前的一剎那,被側面疾射而來弩箭擊中頜部,鋒利的弩箭貫腦而入,從臉頰另一側透出。
看到清軍從高塔上栽下,弓上的箭也飛得無影無蹤后,鄭堯君總算是放下心來。另一個清軍弓箭手被獻血濺了滿頭、滿臉,他驚得一個哆嗦,目光一掃就找到了鄭堯君,兩人的視線對在了一起。
緊接著鄭堯君就垂下頭,避開對方的視線,開始不聲不響地給弩機上弦。
從張長庚手中得到了這批單人弩后,鄧名立刻將其裝備部隊,不過在弩手裝備上,成都明軍內部發生過不少爭論。任堂認為浙軍傳統射手裝備就是火銃和一把防身用的長匕首,現在既然沒有火銃,那就用單人弩機代替火銃好了。
而穆譚是鐵甲的堅決擁護者,閩軍最重盔甲,除了鐵人軍以外,剩下的明軍士兵也裝備鐵兜和鐵裙,其中包括弓箭手。但任堂對此嗤之以鼻,認為太重的盔甲嚴重影響射手裝填和瞄準,使用火銃都不能考慮批重甲,更不用說弩手。
不過在這個問題上,周開荒和趙天霸也都站在穆譚一邊,他們認為弓箭手可以不批甲或者著輕甲,但弩手不行——弩手射速慢,要對付的多半也是弓箭難以對付的披甲目標,因此弩手應該批重甲,哪怕為此犧牲裝填速度和瞄準效率也沒辦法。至于任堂主張的長匕首,周開荒更是認為全無必要,因為若是被敵軍重裝步騎近身,弩手別說拿著長匕首,就是拿著短劍也是死路一條。
雖然在高級軍官上任堂處于絕對劣勢,但是浙江兵卻眾口一詞堅決支持他的設想,至少對鄭堯君來說,長匕首和不批重甲都代表著浙軍的驕傲——從戚繼光開始,他們一直是最好的射手,不披重甲意味著不惜代價地發起搶攻,不關注自身安危而關注殺敵;而長匕首同樣是浙兵傳統武器,至于浙兵的勇氣更無須質疑,當年在遼沈戰場上,浙江兵即使面對滿洲八旗,也沒有選擇和關寧軍那般逃走而是用長匕首和鐵騎搏斗。
以前在舟山,張尚書別說火銃、弩機,就連長匕首都無法充分供應,現在既然條件改善了,那鄭堯君他們還是渴望恢復以前的光榮傳統。
在鄭堯君低頭給弩機上弦的時候,塔山的清軍已經重重射來一箭,插在鄭堯君的腿邊,他對此視若無睹,上弦的動作沒有絲毫停滯或是匆忙變形。
在鄭堯君完成裝填前,清軍弓手已經把第二支箭搭上了弦,不過在他拉弦時因為焦急手一滑,羽箭斜著竄出,落到無人的地方上去了。這個清軍射手雖然從軍有一段時間了,但成為戰兵還是最近兩年的事,十日一次的操練中也不是以射擊為主,今天之所以讓他拿起弓箭只是因為他比另外一個拿槍的同伴要強。
當清兵第三次彎弓瞄準鄭堯君時,這個浙江人也舉起弩機,與敵人相對而視。
“弩機射一次的工夫,弓手能射三箭,若是遇上弓箭嫻熟的真韃子,你們一箭射空,就給他們連射三箭的機會,你們不批重甲絕對不會有射第二箭的機會。”當初見浙江射手堅決不肯披甲,生怕影響射擊精度時,周開荒無奈地說道。
對面的清兵已經把弓拉得滿滿的,鄭堯君并沒有看那朝著自己的箭頭,而是認真地瞄準對方,他知道對方若是一個善射的滿洲大兵,自己恐怕早就被射死了。不過盡管對方不是個好射手,兩箭都沒有射中自己,但若是再給對方射三箭的機會,鄭堯君多半還是要被放倒在地。
“如果這是一個真韃子,我也沒虧本,我已經射死一個了。”在瞄準的最后關頭,鄭堯君腦子里突然冒出這樣一個念頭。
“中!”那個清兵看到鄭堯君的動作后,用力大叫一聲,搶在明軍射手之前射出了一箭。
弓箭破空而來,當利箭從臉頰邊掠過時,鄭堯君有一種被金屬擦拭的感覺,在這一刻他也扣下了扳機。
無論是貼面而過的弓箭,還是扣動扳機的動作,都不能讓鄭堯君手中的弩機有一絲一毫的顫動,他看著自己的鐵箭怒射而出,刺在敵人的頭盔下的眼眶上——清兵射手一個倒栽蔥向后倒去。
“只要我百發百中,遇上真韃子也不會虧本,遇上這些綠營更是不在話下。”目擊敵人倒下后,送了一口的鄭堯君才感到額頭和背上有冷汗開始透出,不過他心里滿是勝利的驕傲:“我們浙兵是天下最好的射手,無論用火銃還是用弩機。”
…董衛國扔下吃了一半的飯碗,從營帳中沖出來的時候,明軍已經發起了對營墻的進攻,而且很開就在多處取得突破。清軍營中一片大亂,當反應迅速的勇敢軍官胡亂聚集一下手下,并帶著他們開始向營墻進發去增援防守者時,他們看到明軍已經在柵欄上撞出了兩個口子,還有兩處明軍也已經翻過了柵欄,正在嘗試奪取營門。
營中的清軍本來就是以無甲為主,一心想著神不知、鬼不覺闖關的董衛國并沒有在裝備上太用心。看到明軍攻勢如此猛烈,一轉眼就突入營中,董布政使也張大了嘴巴,半響說不出話、發不出命令來。
先是騰空而起的響箭,接著又是沖天而起的殺喊聲,同樣驚動了船只上的清軍士兵和水手,他們中的大部分也都去陸上吃飯了,留守的哨兵見到片刻間營內就升起煙火,傳來吶喊廝殺聲,一個個也都驚得不知所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