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軍閥第六百二十七章上海華龍水泥廠 所謂“洋灰”,指的其實就是水泥!
劉鴻生之前也曾經想過,但如果單純地推銷給水泥廠,一來,如今的廠家不多,二來人家也未必愿買,即使買,給價也絕不會令他滿意。
而自己辦個水泥廠呢?這也不太現實。
要辦個水泥廠需要的資金是非常巨大的,平常人根本無力獨自經營。
但現在卻不一樣了,有個腰纏萬貫的大總統在身后支持自己,資金問題,自然也就迎刃而解!
王恒岳點著了一根煙,吸了一口:“資金我來,其它方面你去辦,我不管,但我希望你能辦好。現在市面上都是英國人的水泥,我希望我們自己國產的水泥能夠打敗他們,占領國內的水泥市場!”
“是,大總統!”劉鴻生信心滿滿地道。
有了大總統的全力支持,那一切就好辦了。
劉鴻生帶著大總統的支持走了,蔣介石微笑著道:“大總統,支持了一個吳蘊初對付日本商人,現在又支持了一個劉鴻生,來對付英國商人了。”
“我希望劉鴻生不光是煤炭大王,而且還能成為水泥大王。”王恒岳若有所思地道。
工業強國,一直是他的一個夢想,現在這個夢想正在大步朝前走著 帶著大總統的期望,回到上海的劉鴻生很快開始行動起來。
他在第一時間得知,上海的一家叫做生錳礦務公司的經理李翼敬很懂得水泥生產,而且久有辦工廠之志。只是還是受困于資金問題。
劉鴻生很快找到了這個人,并當場和李翼敬一拍而合,立即著手準備。
在資金方面由于有了大總統的支持,自然不用擔心除,劉鴻生又展開了緊張的調查市場與熟悉業務的活動。很快便一切就緒,了然于胸。可他卻認為尚缺一主要條件:水泥是國內新興的大企業,必得有個資望深、地位高的人物主持,坐鎮。方能打開局面與穩定大局。他年輕資淺勢難應付,可這個人到哪兒去找呢?
他很快地就想到了朱葆三。
朱葆三,浙江黃巖人,大劉鴻生四十歲,現已七十有二,曾是上海金融界、實業界著名領袖人物,辛亥革命后。擔任過滬軍都督府的財政總長,一九一四年到一九一九年間的上海總商會的協理、總理。是個論資望。論地位都很理想的人選。
劉鴻生發達以后,曾見過朱葆三,于是,略事準備便執同鄉晚輩之禮,登門造訪了。
待話入正題。聽清了劉鴻生的來意,朱葆三不動聲色地問道:“你是怎么興起了興辦水泥廠之念?”
劉鴻生沒有說出這其實是大總統王恒岳的意思,而是端正而有據地回答道:
“晚輩經過認真察查,我國建筑的大趨勢已日漸西化,且必愈來愈為普遍,成為主導形式。而水泥乃西式建筑的主要材料。不僅道路、橋梁、堤防等公用建筑。即便日后的民宅、公館亦必須大量水泥,因而整個建筑市場對水泥的需求必將日增月盛。歐戰前,國內水泥均為洋貨,一半來自其本國。一半來自設在其附屬國及設在我國境內之廠家。歐戰發生,致其供應銳減,國內始得自產。到目前為止,也只有五個廠家,而且還有兩個是英資的。就年產量看,華資三廠共約百萬桶,英資兩廠共約三十萬桶,總量在一百三十萬桶左右。而據晚生認真測算。目前國內年用量已超過兩百三十萬桶,即出現百萬桶、數量近半的供差。且需求大有增進之趨勢,因此。辦廠實為市場所需,銷路當十分看好。”
朱葆三對劉鴻生非凡的儀表與得體的談吐甚有好感,近年又盛聞其名,是以聽得很認真,瞇起一雙老眼,拈著數莖疏須,靜靜地聽,不時地暗含著點頭與贊許:
“此子名不虛傳,果是有見地、有城府的后起之秀,真個是后生可畏!”
但仍是不動聲色地問道:“如今歐戰已結束兩年有余,倘洋灰再大量入境,又當如何?”
劉鴻生胸有成竹地答道:
“如今盛產水泥之洋商均在萬里之外,且多憑水運。水泥笨重,又甚忌潮濕,遠渡重洋販運,所需費用甚高,其成本再低也加高數倍,而國內得就地產銷之利,成本相對為低,只要質量過關,就必在與洋貨競爭中穩操勝券!是以興辦之勢,宜速不宜遲,宜堅不宜疑,朱老以為當否?“
朱茂三不覺點頭道:“賢契所論極當!洋灰新業,本埠更無廠家,實為一大缺口,只是”
略一沉吟,又緩緩地道:
“正因為是新業,如賢契所知國內華商才只三家,可見國人通此技術者更為寥寥,而無質量又無從談起競爭,這質量又何從保得呢?”
對此,劉鴻生早有所備,因而也知朱葆三必有此一問:
“前輩所慮極為此舉關鍵,晚生豈敢稍有疏略?近日以來,晚生已全力搜集了可能搜集的水泥產銷情況與相應的生產技術資料,且已基本研討掌握了其要領,尚有一個更有利而重要的條件,就是有一名叫馬禮泰的德國人,是個水泥專家,現任湘北華記水泥廠的工程師,晚生與劉寶金君均與此人效頗深,已事先與之商定,我們一旦辦廠,他就應聘來做工程師,且可紹引我們去其國內考察見習、購買設備,晚輩已做了相應的準備,一旦朱老首肯,便誠聘馬禮泰,選購最好的德國全套設備,學習德國技術,培訓自己的技術底子,只憑朱老一言定奪了。”
朱荷三拈須而笑道:
“好!可好雖好,只是老朽已快到了閻王不叫自己去的七十三了!體力、精力均已不堪重任,且財力不足,恐負諸君厚望了!“
劉鴻生應聲爽利地答道:
“這都好說,晚生早已計議過了。朱老精神健旺,更重要的是德高望重,不敢煩朱老過勞,只出面主持,于晚輩等足矣,諸般雜務概由晚生輩操持就是;至于資金,我已經籌備到位了。晚生初步估略一下,辦一個水泥廠當需一百至一百二十萬元,我賬山已經到了一百五十萬元,綽綽有余。只要朱老一句話,晚生便當即全力以赴!”
朱葆三聽了后大喜,當即一口應允下來。
由于借重了朱葆三這位地位高的名人,水泥廠的一應籌備、興辦包括登記注冊等事,都進行得很順利。
“找準一個人,省卻多少事,又省了多少錢!”
王恒岳在聽說了這事后不由得感嘆道。
但是即便如此,英商的利誘與干擾卻造成了一些困擾,而且由于王恒岳不方面直接出面,這必須要由劉鴻生單獨去面對了。
劉鴻生要主持與挑頭在上海興辦水泥廠,自是很快地便傳得家喻戶曉了。
其中,對英商設在上海的怡和洋行的震動最大。因為近幾年來,這個洋行一直在上海幾乎是獨家銷售設在香港的水泥廠的“青洲“牌水泥,倘劉鴻生在上海就地辦起水泥廠,而他又極擅經營之道,勢必影響英商的利益,因此,幾次托人乃至英商親自出面加以勸誘,并撒下重利釣餌:以請劉鴻生獨家包銷“青洲“牌水泥,做為劉鴻生不辦水泥廠的交換條件。
劉鴻生心里想著大總統的囑咐,一次一次均婉言謝絕了,管自忙于籌備。
英國人沒有什么辦法。
一方面,與劉鴻生有著利害關系,不好扯破臉皮,而劉鴻生也不是好相與的,另一方面,有朱葆三那塊大招牌戳在那里也不能動硬的 英商只好眼巴巴地看著劉鴻生風風火火的將水泥廠籌備了起來。
劉鴻生的確是一個經商方面的天才!
在籌備會上在議定廠址時,劉鴻生精辟而獨到地分析說道:
“企業地址的選擇,不外取決于兩個條件:接近原料產地或接近產品市場。根據上海的情形與水泥產品的特點,我主張廠址設在上海市內。理由是從價值差算中得出的。我認真計算了一下,水泥的主要原料是白石,一百噸白石可產水泥七十噸。白石價低又極易包運,而水泥不止價高而且包運困難,運費高出白石甚多,更要付出防潮手段費用。運七十噸水泥與運一百噸白石至上海,其差價,何止一倍?
再加以水運為多,將水泥運至上海長途之中,難免走漏、返潮,一損即為巨價,白石則無此虞;倘萬一不免翻入水中,一船水泥與一船白石差價當孰貴孰賤?鑒此,廠址不設在白石產地而設在上海市內,則不僅省心,而且省用,可自然生利!”
說得如此精辟,余人豈能不從?因此,上海水泥公司的廠址就設在了上海龍華。
地址選在龍華,而為了感激大總統的幫助,以及那個“華龍煤炭公司”,因此劉鴻生將水泥廠同樣取名為“上海華龍水泥公司”。
王恒岳知道后付之一笑。
劉鴻生向著真正的“煤炭大王”和“水泥大王”邁出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