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倒還罷了,可山東歷經多次變亂,赤貧之民何其多也小小一個天津衛,又怎么可能盡數容納得下?”
打破沉默的是戶部右侍郎王瓊,王家氏族系出周靈王太子晉,漢、晉、隋、唐歷有顯者,乃是晉中的名門望族。他二十二歲就已經登科成了進士,在弘治年間任工部主事,治理漕運的過程中,多次經過天津,對當地的情況也頗有了解,因此才有此一問。
山東歷來就是民風彪悍的地方,在唐宋之時就以出綠林好漢而著稱。明朝初年,這里又曾經作為過靖難之役的主戰場,地方上受到的破壞非常之大,即便到了相隔百年的正德年間,依然沒有完全恢復元氣。
若非如此,前世的歷史上,劉六劉七的叛亂也不會掀起那么大的風浪,不到吃不上飯的境地,華夏的農民從來都是溫順如綿羊的,會嘆息治下多刁民的華夏官僚,才是最無能的一群人。
“廷和也心存疑慮,所以已經讓慎兒前往天津查探了………”楊廷和一直身在中樞,即便出京的時候,任職的地方也是南京,因此對地方上的了解不是很足,可再怎么想,單憑一個天津,也不可能容得下兩省的移民啊。
憑借海貿之利,謝宏也許能拿得出足夠的銀錢來,可楊廷和卻不相信,對方擺出這么大的陣仗,就只是為了做慈善來收攏民心。他深知這個對手的風格,知道他不會無的放矢的。
“用修親自去了?介夫未免太過慎重了吧?”王鏊微微一愣。
天津雖然不像旅順那么生人勿近,可終歸也是謝宏的地盤,有了這么大的動靜,他們這些中樞大員卻沒有提前收到風聲,可見天津的官員們都已經懾于謝宏的淫威,或者變節,或者置身事外了。
這樣的情形下,楊廷和卻派出了自家公子…而且還敢在了這個時候,實是一反常態,讓人有些琢磨不透他的用意了。
“雖然朝中有些混亂,可春闈還是照常進行的…用修莫要耽誤了時辰才好。”李東陽也附和了一句。
科舉如常舉行,是好事,也是壞事。
李東陽一直很擔心,有了書院之后,皇帝會取消科舉,進而全面推行書院那一套,不過…至少現在看來,皇帝還沒有這個意思。不過,他也看出來了,這不是正德尊重祖制,或者看重科舉,而是借東風的計謀。
書院從成立到現在,一共也不過一年多的時間,這么短的時間內…就算有皇家的名義,也不可能讓天下人盡知,畢竟這個時代的通訊手段還比較原始。如果再考慮到地方官員和士紳們或明或暗的阻撓…書院的號召力就更低了。
而從隋唐時期到現在,科舉已經有了近千年的歷史,天下人都認這個,只要朝廷沒有明令推遲,那么有舉人功名在身的讀書人每隔四年就會向京城聚集過來。
結果這個狀況被書院利用了,在京城九門都貼有告示,對書院各種宣傳;而在各家客棧的柜臺上,也拜訪著書院的入學簡介;再加上酒肆、茶館這些人氣比較高的地方中的各種宣講,書院的宣傳如水銀泄地般無孔不入。
除非是事先得到告誡,并且不用住客棧…衣食都可以在親故處解決的世家子弟,否則,進京趕考的讀書人都是要經歷一番洗腦的。
謊言說了一萬次,也就成了真的了,何況書院的好處也是實實在在的,不用編造就已經夠讓人驚異的了。所以…半年多以來,已經有相當比例的士子變節,放棄了科舉之路,而投向了書院的懷抱。
這些人當中,有的是象李冰河一樣,發現了自然科學的樂趣;有的是如唐伯虎一樣,對世家之弊有了切身的體會;更多的則是單純為了日后的前途,與其去闖科舉那條獨木橋,然后在宦海沉浮幾十年,在刀光劍影之中居安思危,莫不如嘗試一下書院形容的新官僚制度。
新官僚的權力不如舊官僚的大,特權也不如舊官僚那么多,可勝在一個安穩,只要兢兢業業的工作,就不會有通常情況下官場上的各種傾軋。雖然不能拿各種外快,可卻會有豐厚的薪酬,足以養活一家老小之外,還有些結余。
出身寒門的士子中,頗有些身懷正氣的,看到了官場的弊端,在出仕前,往往會許下宏愿,革除弊政。當然,在通常情況下,在踏入官場之后,他們的正氣會被帶歪,棱角會被磨平,若不然的話,也不可能立身高位,早在入宦之初就已經沉沙折戟了。
于是,書院的宣傳資料中,尤其針對這一點加強了渲染,不少年舉子都因此而被吸引過去了。
這種情況李東陽看在眼里,卻是無能為力,想改變這種情況,就只能取消科舉。但是,先不說此議能不能得到皇帝的批準,科舉是天下士子的期盼所在,誰要是敢上奏取消科舉,勢必會遭致天下人的怨懟,肯定是個里外不是人的局面,所以,誰也不敢提這事兒。
而且士人們本來也不是一個正規的團體,只不過在大方向上有著相同的利益罷了,若是真的取消了科舉,士人們馬上就會成為一灘散沙,朝堂上沒有新血補充,朝野之外的士子也會另尋出路。
所以,m然將科舉的利弊都看在了眼中,可李東陽也是束手無策,只良睜睜的看著,這會兒聽說楊慎出京,他也有些擔憂,生怕自己門下的這個天才少年也被書院拐走了,或者出意外耽誤了春闈。
“本來小弟也沒打算讓他去,只是他聽聞之后,自己請命……”楊廷和苦笑一聲,他如何不知道李東陽的擔憂,可是,兒子大了,有了主見總也不是壞事,“唉,算了,讓他歷練歷練也好,犯不上為了個黃口孺子…耽誤各位大人的時辰,咱們還是繼續商議正事吧。”
“收服了英國公等勛貴,皇上也是如虎添翼,為今………縱是商議又能如何?”李東陽無奈啊…士大夫們壓制勛貴壓了幾十年,該結下的仇都已經結完了,想化解又談何容易?
在正德整頓京營的過程中,倒是有些人利益受損,所以私下里也對外朝表示了善意;等到謝宏開始清查薊鎮的軍屯時,士人們更是暗暗高興,若不是怕太過明顯…露出痕跡,他們恨不得把自家的田地都送給勛貴們,就等著謝宏硬來,然后勛貴們反彈呢。
可誰想到會是如今這樣?只是一場足球賽,以英國公為首的那些人就莫名其妙-的倒過去了,連那個霹靂火爆的定國公徐光祚都不知吃了什么藥,一副心悅誠服的表情,實在讓人百思不得其解…也只能將之歸結為粗鄙之人的臭味相投了。
光是商議確實沒啥用,在正德全方位的攻勢面前,陰謀既沒效果…也使不出來。正德可不是單單擁有兵權的強勢皇帝,有謝宏的提綱挈領,他施政的方針和目標都是相當明確的,用在開國那二位身上的陰謀,在如今正德朝完全就行不通。
“王閣老,江南那邊有幾分把握?”楊廷和突然向王鏊發問。
“呃………”王鏊卻沒答話,而是下意識的看了王瓊一眼,在場的都是士黨中堅不假,可這王瓊和周經卻是后加進來的,從某種角度上來說…這兩人跟他的關系也很一般,因為他們是晉黨中人。
周經倒還罷了,給王鏊引見朝鮮使臣的就是他,雖然他應該不了解細節內容,可大體上也應該猜得出。但王瓊就不一樣了,江南王家和晉中王家的關系相當不好…這么機密的大事又怎能輕易說與他聽?
楊廷和面色一肅,沉聲說道:“王閣老,現在是非常時期,賊焰如此猖獗,若我等彼此自己尚不能捐棄前嫌,又怎么可能完成匡扶社稷的大業?何況,以廷和之見,但是江南一處發力,未必就能盡收全功,若想一勞永逸,還須的山西同道共效大事才成。”
“山西同道?莫非………”王鏊悚然而驚,在座的眾人也都是臉色大變。
冬天白日短,此時天色已然黑沉沉的了。
遠遠的,從紫禁城方向傳來了陣陣歡歌笑語,時而還夾雜著琴瑟只剩,顯然,正德張羅的聯歡晚會已經開始了。
可李府的花廳中卻是氣氛肅然,楊廷和的語氣冰寒,表情更是陰沉,單是看著,就已經讓人不寒而栗了,再結合他話里的內容,一個恐怖的念頭浮現在了眾人心頭,哪怕是他們之中最沉穩的人,這時也有坐立難安的感覺。
“介夫,你在說什么?”李東陽疾聲斷喝道:“那可是天大災劫!想想正統十四年那會兒,大明的江山社稷差點就傾覆了,安能如此,豈能如此?”
“西涯兄,若不如此,難道就看著大明的江山沉淪下去嗎?”楊廷和的態度非常堅決,情緒異常雞動,他語態雞昂的說道:“就任憑那昏君寵信弄臣,在朝堂上倒行逆施嗎?如今昏君大勢已成,就算遼東傾覆,也傷不到他的根本。何況,那奸佞素來狡詐,即便江南同道奮力一擊,也未必就能讓其授首,他只需逃往遼陽,也就逃出生天了,所以,要匡扶社稷,只能有一個辦法,那就是雙管齊下,讓他們顧此失彼!”
“砰!砰!砰!”楊廷和的話音未落,外面傳來了連聲爆響,隨后,陰暗的天空突然亮了起來,看方向,應該紫禁城開始放煙火了。
煙火規模很大,火光不但映紅了夜幕,也照亮了李府的花廳,晃得眾人的臉上都是忽明忽暗的。
良久,一個有些低沉,卻很有力的聲音突然響了起來,說話的人就坐在李東陽的下首,正是大學士王鏊。
“介夫此議有理,老夫附議!”
“不能再投鼠忌器了,下官亦附議!”許進緊隨其后。
“匡扶社稷,正是我等士大夫的本分,下官愿效奔走之力。”王瓊也站起了身。
“正是如此,我等皆愿共襄盛舉!”眾人接二連三的站了起來,最后,只剩下李東陽還坐在原處。
“既如此,老夫………”只是短短的一剎那,可看李東陽的神情,卻象是過了數年之久,他的面色更顯蒼老,聲音也是苦澀暗啞。
“年后的朝會上,老夫會舉薦介夫入閣,今天就到這里罷。”
在京城的明暗交替中,正德三年,也就是史載的離亂之年,就此拉開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