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五百七十七)三路包抄

·正文  “7月3日拂曉,當我師正要向克布諾夫斯基發起最后一次攻擊時,蘇軍向其右翼進行了猛烈的沖擊,造成了一時間的危機。一個營被包圍起來。第11裝甲師停止了向登陸場的突擊,調過頭來對付進攻的敵人,于是給這個營解了圍。這場戰斗,勿庸置疑是以我軍防御的勝利而告終。遺憾的是,沒有能夠徹底清除蘇軍在克布諾夫斯基的登陸場,正是這一點造成了嚴重的后果。第11裝甲師在八天當中,夜里行軍,白天打仗,極需進行休整。”

  “7月4日,第4坦克集團軍發起進攻,以援救斯維爾德洛夫斯克,裝甲教導師對這次進攻早已等得不耐煩了。這期間,負責對被圍的軍隊進行空中補給的曹陽上將來我們的指揮所視察。根據他的看法,斯維爾德洛夫斯克的補給狀況自7月初以來一直不好,那時還是按裝甲教導師最低限度的需要量,即每天500噸來供應的,現在最多只能給被圍軍隊空投100噸物資,當時我們的運輸機的數量,跟巨大的任務相比,顯然是不足的,因此不得不使用轟炸機。這種飛機載彈重貨物不能太多,而且前線非常需要它們支援地面部隊。”

  “這時,蘇軍正在全力以赴地向斯維爾德洛夫斯克進攻。盡管卡卡馬河一線情況緊急,但我們無法考慮更多。不幸的是,我們在附近的登陸場,在蘇軍的不斷攻擊之下,已經失守,而在我們去執行任務并與第4坦克集團軍會合以前,需要把這塊登陸場奪回來。7月4日,卡卡馬河防線一天平靜無事。5日,第11裝甲師從蘇軍克布諾夫斯基登陸場附近的陣地撤了下來,并向下游轉移,以便強渡半結冰的河面,與援兵會合。而對蘇軍克布諾夫斯基登陸場的地段。由‘軒轅’特種野戰師派出的應急部隊所占領。”

  “7月6日,蘇軍的前衛已經到達河岸,距我們最近的部隊不到20公里。我們計劃由第11裝甲師于7日打開一條道路。繼而向東南進攻,蘇軍對當面的情況一點也不清楚。蘇軍第5坦克集團軍停止了沿卡卡馬河一線的進攻,似乎有可能渡過頓河。由于天氣不好,空軍的飛機已經有好幾天沒有起飛。空中偵察沒有進行。到了7日,情況明朗化了。正當第11裝甲師要強渡時,蘇軍以猛烈的攻擊,突破了以北約6公里的第36師的陣地。這時,除了把第11裝甲師投入戰斗別無他法。我師把蘇軍擊回到河岸。8日,第11裝甲師繼續攻擊,以期清除蘇軍渡過卡卡馬河的立足點。若不是有消息說,另一股蘇軍又在西北12公里的克布諾夫斯基登陸場發起進攻的話,第11裝甲師的攻擊是會取得成功的。蘇軍的一個機械化軍在寬大正面上實施突破,第11裝甲師被迫去封閉突破口。我本來是不同意這樣做的,我認為在這樣作以前最好是先消滅第36師當面的敵人。”

  “接領命令后,我決定即刻出發。經一夜的行軍。于第二天拂曉,不等蘇軍出動即向敵人發起進攻。為此,第10裝甲步兵團要由正面牽制敵人;第15裝甲團攻擊敵人的東翼;第11裝甲步兵團則在右后方掩護翼側,留作預備隊。”

  “7月9日5時,一切均按計劃行事,天蒙蒙亮。第15裝甲團的先頭分隊看到,蘇軍展開成戰斗隊形的強大坦克部隊正向南行進。由于我軍裝甲團隱蔽得很好,有25輛坦克就跟在蘇軍的后面。還沒等蘇軍反應過來,就對蘇軍開了火,只幾分鐘擊毀蘇軍坦克42輛。蘇軍這才明白原來跟在他們后面的,是我們的坦克,而不是他們自己的坦克。制高點112高地被我們奪了過來。在這個高地的另一邊,也有展開成戰斗隊形的蘇軍坦克在前進,它們的行動跟上邊說的幾乎一樣。我軍由王益愷上尉指揮的坦克又一次由后邊攻擊了蘇軍,而在蘇軍還沒弄清情況以前,已經被消滅了。就在這樣短得出奇的時間內,25輛我軍坦克消滅了蘇軍75輛坦克,自己卻毫無損傷。這場戰斗沖垮了蘇軍的進攻,其殘部倉惶逃竄,沒有敢再進行抵抗。”

  “在整個戰斗過程中,第11裝甲師簡直是一支消防隊,它在兩個步兵師后邊行進,熄滅一次大火,緊跟著再去熄滅另一次大火。遇到步兵不能對付的蘇軍登陸場,我們就以坦克兵的全部力量去猛擊敵人,之所以能取得輝煌的戰果,是因為我們能與兩個步兵師以及附近的友軍密切協同。我們永遠不讓單一的坦克去直接支援步兵,因為我認為這樣對十分需要的坦克是不利的,并且也是個浪費。而機動作戰的戰術常使形勢轉危為安,并使敵人遭到很大損失。這期間,在第11裝甲師的行動地帶內共消滅敵軍坦克700余輛。根據我的所見所聞,我認為,只要我們有沉著勇敢的士兵,有集中使用的坦克和火炮,就可以打敗擁有大量兵力、兵器的蘇軍。”

  “第11裝甲師以其決定性的英勇行動,在卡卡馬河一線取得了防御的勝利。如果該地段的防御被突破,蘇軍得以繼續進軍,中央集團軍群的退路將被切斷,這會使它遭到斯維爾德洛夫斯克裝甲教導集團軍同樣的厄運。這樣,形勢逼著第11裝甲師要竭盡全力去完成受領的任務。”

  “所幸的是,經過歷次艱苦戰斗以后,那些沒有經得起考驗的指揮官,統統都由有經驗的人替換了。留下來的指揮官都是絕對可靠的。連續幾個星期,我師都是夜間轉移,拂曉前到達最易攻擊敵人的位置上,而在敵人出動的前一小時攻擊。使用這種戰術要求部隊要消耗很大的精力和體力,但是傷亡卻很小,因為這種作法常常出敵意外。我師的一句格言是‘夜行軍是救命星。’然而,人們要問,第11裝甲師的軍人究竟什么時間睡覺呢,這個問題恐怕永遠也得不到明確的答案。”

  “蘇軍大量使新組建而裝備很差的部隊投入戰斗。有一些師盡管擁有較好的技術裝備,只不多幾天就垮臺了。它的訓練很差,另外也缺乏有經驗的指揮官。這些師是蘇聯人的創造,但這種創造根本沒有合理的軍事上的依據。他們的士兵因為這種荒謬行徑而大量地送了命。”

  “蘇軍的裝甲兵方面,坦克乘員,特別是機械化軍的坦克乘員。根本談不上什么象樣的訓練。這個缺點也是我們能夠以少量部隊取勝的重要原因之一。”

  “蘇軍的戰術是一個奇怪的混合物。盡管他們精于滲透行動,并特別善于構筑野戰工事,但蘇軍進攻行動的刻板是令人難以置信的。愚蠢地對某一點反復地沖擊,炮兵火力組織的公式化。以及不善于選擇進攻的地形,都表現出在執行任務時缺乏創造性和思想上的僵化。我們的無線電偵聽隊曾多次聽到這樣急躁的提問:‘現在我們干什么?’只有少數的下級指揮官在遇到情況變化時,能表示個人的看法。在許多情況下,本來是一次成功的沖擊、突破或是已經完成了的合圍,但卻沒有及時擴大戰果。就是因為上級沒有關照該怎么辦。”

  “我們在戰斗中還發現了協助蘇軍作戰的德隊,據一些俘虜說,德軍派來了三個精銳的裝甲師,還有一些重型坦克團,我們的坦克手也曾經報告過和巨大的德國坦克作戰過,并遭受了一定的損失,德國坦克可以輕易的擊毀裝備給機械化步兵師的‘行者’坦克,對裝甲師裝備的‘灰狼’坦克威脅也很大。盡管這些消息有待證實。但我還是認為。我們應該認真的考慮德國人的威脅。”

  1944年的6月底,蘇軍在中、南、北3個主要戰略方向的反擊都以失敗而告終。而華軍中央集團軍群和北方集團軍群在中國空軍和陸軍航空隊的掩護下,已經在毗鄰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地區附近對包圍斯維爾德洛夫斯克的蘇軍展開了反包圍。按照計劃,兩個集團軍群的攻勢將分頭進行。北路是北方集團軍群,他們的目標是解決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北部的蘇軍,確保被圍困的裝甲教導集群安全。并切斷蘇軍的退路。中路是中央集團軍群,負責解救東方白的裝甲教導集群并與其會師。并和西北集團軍群一道包圍南路蘇軍。南路的西北集團軍群的任務是在哈薩克方向進攻,切斷蘇軍南路的退路。三個集團軍群的兵力總計2970000人、裝備火炮迫擊炮17037門。共有坦克4113輛。以上不包括2個哈薩克集團軍的兵力。

  與這3路華軍對峙的,是羅科索夫斯基和霍特指揮的蘇德聯軍。總兵力1526000人,有火炮、迫擊炮2150門,坦克1430輛(包括德國人的80輛“虎”式坦克和30輛“虎王”重型坦克)。總的看來,蘇軍地面部隊僅相當于華軍的一半,在兵力對比上處于劣勢。在空中力量方面,中國空軍在6月24日擁有作戰飛機2316架,其中包括“披毛犀”戰斗機552架、“金絲燕”戰斗機412架、“快刀”中型轟炸機231架、4“飛火”戰術攻擊機365架,5“蜻蜓”戰術攻擊機442架。而蘇軍在這里僅有367架“斯勃”快速轟炸機,470架老舊的“伊-15”、“伊-16”、“伊-153”戰斗機,49架偵察飛機。無論飛機數量還是質量,蘇聯航空部隊都處于下風。

  盡管兵力處于劣勢,但是蘇軍這一次的戰備相對以前比較充分。為了集中兵力,集團軍和下屬的各步兵師在防御中都只能編成1個梯隊,各步兵師僅留有1個營的預備隊。羅科索夫斯基還盡可能地建立防御縱深。戰斗力較強的德國志愿軍的到來也給蘇軍增加了新鮮血液,但無論如何,這一切都已經不能阻止蘇軍的毀滅。

  1944年6月22日,經過一個半小時的炮火準備和大批轟炸機的轟炸后,華軍發動了進攻。盡管得到了中國空軍大批轟炸機的直接支援,但在預先有準備的蘇軍抵抗下,華軍的進攻還是很不順利。在最初幾小時的戰斗中,華軍就有10000余人傷亡。盡管蘇德聯軍頑強防御,華軍還是不斷的向前推進,并且契入蘇軍陣地。在這最開始的戰斗中。蘇軍步兵第14師師長祖勒巴少將和大批軍官在華軍的空襲中喪生。

  為了緩解華軍進攻的壓力,蘇軍發起了強行的反突擊。蘇軍的這次行動完全出乎華軍的意料。由于摸不清蘇軍反擊兵力的規模,到當日日終。華軍未能進一步推進。

  3天后,華軍再次發動進攻,但在蘇聯軍隊的頑強抵抗下進展不大。共計13500人的蘇軍突入到了華軍的側后。為了消除這支兵力所造成的威脅,華軍不得不調來新的部隊。盡管華軍投入了絕對優勢的兵力。消滅這支蘇軍的戰斗還是持續了3天。而華軍對斯維爾德洛夫斯克的解救行動則不得不停了下來。

  在7月1日才發動進攻的中路和北路,華軍也沒有取得重大的突破。蘇軍憑著對當地氣候和環境的熟悉,表現得比戰爭開始時強的多。蘇軍步兵第104師和內務人民委員會所屬的第72邊防總隊表現出色,成功的頂住了華軍的進攻,但在華軍優勢兵力的不斷沖擊下。蘇軍的主要防御陣地依次被突破。

  總的來說,在達成戰役突然性的情況下,中隊在該地區還是取得他們所預期的戰果,當然同時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到7月1日為止,在短短9天的戰斗中,中隊的死傷總數已達20000余人。

  在兩個方向上,中隊都占有兵力優勢,因而蘇軍也沒有在一線死守的意思。1944年7月2日。中國第11集團軍和蒙古集團軍渡過了普辛河。抵抗他們的是新組建的紅軍南方方面軍。該方面軍編有由敖德薩軍區改編的第9集團軍。和在哈爾科夫軍區領率機關,以及烏法軍區部分部隊基礎上組建的第18集團軍(編有步兵第7軍,機械化第16軍,包括山地步兵第96、60師和步兵第164師,坦克第15、39師和摩托化第240師,航空兵第64師。混成航空兵第45師,以及步兵第9軍。

  在兵力上。南方方面軍的蘇軍并不處于劣勢,而且由于航空部隊躲開了中國空軍的突然襲擊。因此保存了相當力量。超低空飛行的蘇聯戰斗機經常給行進中的蒙古軍隊,特別是騎兵造成極為嚴重的損失。但南方方面軍北面的東方方面軍此時已被華軍擊潰,這就迫使南方方面軍在側翼暴露的威脅下不得不邊打邊撤。

  相比之下,那些缺乏重型裝備的蘇軍在華軍部隊的阻擊下,只能在風霜雨雪的蘇聯大地緩慢后退,每天不過行軍十幾公里。在這樣的開闊地形一旦遭遇華軍坦克,蘇軍只能匆匆忙忙的散開隊形予以還擊,而如果對手是重型坦克,紅軍士兵就硬著頭皮爬上去用集束手榴彈或者包爆破,這幾乎是唯一的有效手段。

  截至7月10日,中隊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戰果。在北方,華軍推進了200-250公里,其前鋒直指喀山。在中部,他們突入蘇聯縱深250-300公里,由第2、3裝甲集群編組而成的第4裝甲集團軍正在林毓英上將的指揮下,成攻抵達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和東方白的裝甲教導集群會師。在南方,中隊也前進了200-250公里,三路華軍已經完成了對反攻斯維爾德洛夫斯克的蘇德聯軍的合圍。

  現在,東方白七零八落的軍隊終于得以逃出蘇軍的摩掌,蘇軍后退并開始收縮防線,打算做著突圍的嘗試。一種異乎尋常的寂靜降臨在戰場上。一望無際的荒原中到處散布著青煙燎繞、“五臟”皆出的坦克殘骸,蘇軍的鋼盔和軍帽隨處可見,每一個角落里都充斥著空空的彈藥箱、柏油桶、鐵絲網以及一些與周圍氣氛不相協調的明信片。腐爛變黑的死尸的口袋里都裝有遠方親人的來信。“你能離開可怕的西伯利亞荒原,進入美麗的俄羅斯。我們真是太高興了,”一位俄國母親在信中這樣寫道;一位年輕的婦女給他的丈夫寫的則是:“愿你永遠是一位勇敢的戰士,我最親愛的,愿上帝保護你。”(。。)

大熊貓文學    高科技軍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