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五百五十三)這場戰爭不是我們的

  “至于說我們的一部分領土畢竟被野蠻的中隊占領了,這主要是由于中國的反蘇戰爭是在有利于中隊而不利于蘇聯軍隊的情況下發動的。問題就在于,中隊是作戰國的軍隊,它已經完全被動員起來了,中國用來反對蘇聯并且集結到蘇聯邊境的270個師,已經處于完全備戰的狀態,只等待進攻的信號了;而當時蘇聯的軍隊還需要進行動員,還需要向邊境集結。”

  “正因為如此,我們全國英勇的陸軍,我們全國英勇的海軍,我們全國的飛行員——我們的雄鷹,我國各族人民,所有的優秀人士,都譴責中國人的背信棄義行為而同情蘇聯政府,贊同蘇聯政府的行為,并且認為我們的事業是正義的,敵人一定會被擊潰,我們一定會取得勝利。”

  “由于強加于我們的戰爭,我國已經同最兇惡而陰險的敵人——中國展開了殊死的決戰。我隊正在同以坦克和飛機武裝到牙齒的敵人英勇作戰。紅軍和紅海軍正在克服重重困難,為保衛每一寸蘇聯國土而奮不顧身地戰斗。擁有數千輛坦克和數千架飛機的紅軍主力正在投入戰斗,紅軍戰士的勇敢精神是舉世無雙的。我們給敵人的反擊日益加強。全蘇聯人民都同紅軍一道奮起保衛祖國。”

  “為了消除我們祖國面臨的危險,需要做些什么呢為了粉碎敵人,應該采取哪些措施呢”

  “先必須使蘇聯人民了解到威脅我國的危險的嚴重程度。堅決放棄泰然自若、漠不關心的心理,放棄和平建設的情緒,這種情緒在戰前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現在。當戰爭使形勢根本改變了的時候,就是十分有害的了。敵人是殘酷無情的。他們的目的是要侵占我們用自己的汗水灌溉出來的土地,掠奪我們用自己的勞動獲得的糧食和石油。他們的目的是要恢復地主政權,恢復沙皇制度,摧殘俄羅斯人、烏克蘭人、白俄羅斯人、立陶宛人、拉脫維亞人、愛沙尼亞人、烏茲別克人、韃靼人、莫爾達維亞人、格魯吉亞人以及蘇聯其他各自由民族的民族文化和國家組織,把他們黃化,把他們變成中國人的奴隸。因此,這是蘇維埃國家生死存亡的問題。是蘇聯各族人民生死存亡的問題,是蘇聯各族人民享受自由還是淪為奴隸的問題。必須使蘇聯人了解這一點,不要再對此漠不關心,使他們動員起來。按新的、對敵人毫不留情的戰時軌道來改造自己的全部工作。”

  “其次,必須使垂頭喪氣分子和膽小鬼、驚惶失措分子和逃兵在我們的隊伍中毫無容身之地,使我們的人在斗爭中無所畏懼,并且奮不顧身地投入我們反法西斯奴役者的衛國解放戰爭。我們國家的締造者偉大的列寧曾經說過,蘇聯人的基本品質應當是在斗爭中勇敢、大膽、不知畏懼、決心同人民一起為反對我們祖國的敵人而戰斗。必須使布爾什維克的這種優良品質成為紅軍、紅海軍以及蘇聯各族人民中千百萬人所具有的美德。”

  “我們應當立即按戰時軌道來改造我們的全部工作。使一切都服從于前線的利益,都服從于粉碎敵人的組織任務。蘇聯各族人民現在都看到,中國對保證全體勞動者享有自由勞動和美好生活的我們的祖國,是極其痛恨和仇視的。蘇聯各族人民應當奮起反對敵人。保衛自己的權利和自己的國土。”

  “紅軍、紅海軍和蘇聯全體公民都應當捍衛每一寸蘇聯國土,應當為保衛我國的城市和鄉村戰斗到最后一滴血。應當表現出我國人民所固有的勇敢、主動和機智精神。”

  “我們應當組織對紅軍的全面支援,保證大力補充紅軍隊伍。保證供應紅軍一切必需品,組織軍隊和軍用物資的迅速運輸,以及廣泛救護傷員。”

  “我們應當鞏固紅軍的后方,使全部工作都服從于這個事業的利益,保證加強一切企業,生產更多的步槍、機關槍、大炮、子彈、炮彈、飛機,組織對工廠、電站、電話和電報聯絡的衛護工作,整頓地方的防空事宜。”

  “我們應當對一切擾亂后方分子、逃兵、驚惶失措分子和造謠分子進行無情的斗爭,消滅間諜、破壞分子和敵人的傘兵,在各方面及時地支援我們的殲敵營。必須注意到,敵人是陰險狡猾的,善于欺騙和造謠。必須估計到這一切,不要受敵人的挑撥。凡是因驚惶和畏懼而妨害國防事業的人,不論是誰,都應當立即交付軍事法庭。”

  “當紅軍部隊不得不撤退時,必須運走鐵路上的全部車輛,不給敵人留下一部機車、一節車廂,不給敵人留下一公斤糧食、一公升燃料。集體農莊莊員應當把所有的牲畜趕走,把糧食交給國家機關保管,以便運到后方。凡是不能運走的一切貴重物資,其中包括有色金屬、糧食和燃料等,都應當絕對銷毀。”

  “在敵占區,必須建立騎兵和步兵游擊隊,建立破壞小組,以便同敵軍斗爭,以便遍地燃起游擊戰爭的烽火,以便炸毀橋梁、鐵道,破壞電話和電報聯絡,焚毀森林、倉庫和輜重。在被占區,要造成使敵人及其所有走狗無法安身的條件,步步追擊他們,消滅他們!破壞他們的一切設施。”

  “同中國的戰爭,絕不能看成普通的戰爭。這個戰爭不僅是兩隊之間的戰爭。它同時是全蘇聯人民反對野蠻的中隊的偉大戰爭。這個反壓迫者的全民衛國戰爭的目的,不僅是要消除我國面臨的危險,而且還要幫助那些呻吟在中國野蠻枷鎖下的亞洲各族人民。在這個解放戰爭中,我們不是孤立的。在這個偉大戰爭中。我們將獲得可靠的同盟者,即歐洲和美洲各國人民。我們為了保衛我們祖國的自由而進行的戰爭,將同歐洲和美洲各國人民為爭取他們的、民主自由的斗爭匯合在一起。這將是各國人民爭取自由、反對奴役而結成的統一戰線。”

  “同志們!我們的力量是無窮無盡的。驕橫的敵人很快就一定會相信這一點。同紅軍一道奮起對進犯我國的敵人作戰的,有成千成萬的工人、集體農莊莊員和知識分子。我國千百萬人民群眾都將奮起作戰。莫斯科和列寧格勒的勞動者已經開始成立成千上萬的民兵。來支援紅軍。在我們反對中國的戰爭中,在每一個遭到敵人侵犯危險的城市里,我們都應當建立這樣的民兵,發動全體勞動者起來斗爭,挺身捍衛自己的自由、自己的榮譽、自己的祖國。”

  “為了迅速動員蘇聯各族人民的一切力量,反擊背信棄義地進犯我們祖國的敵人,國防委員會已經成立了,它現在把國家的全部權力都集中在自己手中。國防委員會已經開始自己的工作。它號召全國人民團結在列寧——斯大林黨的周圍,團結在蘇聯政府的周圍,以忘我的精神支援紅軍和紅海軍,粉碎敵人。爭取勝利。”

  “用我們的一切力量來支援我們英勇的紅軍和我們光榮的紅海軍!”

  “用人民的一切力量來粉碎敵人!”

  “為爭取我們的勝利,前進!”

  聽完了敬愛的斯大林同志的戰爭動員,幾個犯人的臉上并沒有以前那種激動的神色。

  “這場戰爭不是我們的,這樣的勝利不是我們的。”鮑里斯加麥羅夫說著,又蓋上了軍大衣。“這個春天也不是我們的。”

  的確,如同鮑里斯加麥羅夫所說的那樣,這場戰爭并不是他們的,但是卻被強加到了他們的頭上。

  從斯大林的戰爭動員演講來看。蘇聯似乎被描繪成了受侵略的一方,但事實并非如此。

  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中國變得日益強大起來,但中國國防軍卻并未將蘇聯當成未來戰爭的主要目標。因為兩國之間的沖突勢必釀成曠日持久、消耗巨大的全面戰爭。按照中國國內的總體戰、閃電戰理論。陷入這樣的戰爭對資源和人力都不雄厚的中國來說就意味著失敗。

  中國的將軍們指出,根據一戰的經驗,全面持久戰爭“需要付出過大的經濟和財政力量”。而犧牲如果過于沉重,“人民和軍隊的精神狀態也會日趨低落”,最終必然導致革命和國家的崩潰。所以盡管中國一直受到蘇聯不斷輸出革命的威脅,但始終沒有對蘇聯發動全面進攻。

  但長期以來,中國的“擴軍備戰”卻被蘇聯大肆渲染,英美等國的宣傳機構為了恐嚇蘇聯及其周邊國家,也拼命吹噓中國武力的強大。這些宣傳有著符合事實的成分:還在1930年的時候,中國人維持10萬國防軍所花費的財力據說就超過了同期法國30萬軍隊的軍費。充足的經費使中隊擁有大量受過良好訓練的軍官和士官;眾多國防軍士兵有8年以上的服役經驗;而軍官更長達15年以上。每一個列兵都受到成為軍士的培訓,每一位軍士都受到成為軍官的培訓,每一位軍官都受到成為將軍的培訓。中國還擁有全歐洲最雄厚的工業和強大的科技力量,他們源源不斷的為中隊提供了大量先進的技術兵器。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前夜,中國已經組建起了一支總數500余萬人,裝備精良的強大軍隊,同時還建立起巨大的物資儲備。

  但另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在于,中國只是利用其現有的工業基礎執行一套寬度軍備計劃。在戰前的六年,整個中國工業產值僅有16%~17%直接用于軍事,雖然中國工業完全能夠為軍隊提供在數量、質量上居于優勢的武器裝備,并能夠應付短期戰爭帶來的消耗,但若要為了長期戰爭而對工業全面改組,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中國的政治格局不允許這樣做。統治階層固然指望在擴軍備戰中發財或者晉升,但并不熱衷于為一場難以取勝的大規模消耗戰做“賠本”買賣。而中國人民寄予希望的。是政府消滅失業、改善生活的承諾而不是戰爭。

  與戰備松懈的西方民主國家相比,中國的軍備確實非常強大。加上華軍在太平洋戰爭初期取得了令全世界矚目的勝利的事實,使人們都愿意相信“中國重整軍備的成績在世界上很可能是獨一無二的”。但事實上,蘇聯的擴張軍備才更可怕。尤其是在德國人的幫助下,蘇聯的軍事力量更是急劇膨脹。

  馬克思和列寧都堅決主張依靠暴力革命推翻資本主義。區別在于前者強調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國內革命,而后者卻認為既然新的帝國世界大戰不可避免,那么資本主義的互相廝殺,將為蘇維埃國家提供消滅它的最好時機。斯大林曾在小范圍內說:“第一次世界大戰誕生了蘇聯;第二次世界大戰產生了社會主義陣營;第三次世界大戰將消滅帝國主義”。在另一次談話中,莫洛托夫則引用《宣言》闡述他們的觀點:“人不隱瞞自己的觀點,他們主張用暴力推翻現存的一切社會制度”。這正是他們一生為之奮斗的偉大夢想。

  繼承列寧遺志、用具體措施實現偉大夢想的高加索小城鞋匠之子斯大林,和出身小康人家、充滿了民族“浪漫主義”的阿道夫希特勒有著截然不同的生活經歷。當少年希特勒還沉浸在日爾曼神話的幻想中時。已經是職業革命者的斯大林正在冰天雪地、環境險惡的西伯利亞流放地與大自然做著斗爭;當希特勒在西線的戰壕里充當炮灰時,斯大林已經在震撼世界的十月革命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被某些人稱為“最偉大的平庸者”的斯大林,沒有希特勒那樣的天賦和敏銳的直覺,也不會憑借狂熱的情緒去歇斯底里地蠱惑人心。但他有足夠堅強的神經和百折不撓的頑強毅力來實現目標而不惜任何代價與犧牲;也有著足夠靈活的手段來利用各種因素。

  對斯大林來說。繼承故去的列寧成為蘇聯新的領導人并實現偉大夢想并不輕松。蘇聯不像戰敗國德國那樣受凡爾賽條約的限制,但這個新生政權被整個西方世界仇視的程度卻遠遠超過了德國。俄國在戰前就遠遠落后于幾乎所有資本主義強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和隨后的大規模殘酷內戰又帶給她空前的毀滅。固然,輸掉戰爭的德國付出了700多萬人的生命,工業產值下降了50%。還遭到戰勝國的勒索。但戰火畢竟沒有蔓延到其本土,國家元氣尚存,因此德國實際上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受損害最小的歐洲大陸國家。

  而在俄國,戰火燃遍了全國。吞噬了1400萬條生命,城市和鄉村被化為廢墟。國家陷入混亂的無政府狀態。當硝煙散盡,巨大國家的廣袤大地上遍布著斷壁殘垣和來不及掩埋的尸體。經濟基礎遭到無情的摧殘,數百年來積累的財富幾乎喪失殆盡。活下來的人們生活在物資和食品的極度匱乏中,即便是得到特別供給的紅軍,每人每星期也只能得到1公斤長了綠霉,而且還摻著碎布片、繩頭的黑面包。而無數被戰爭剝奪了一切并變得來歷不明的人-刑事犯、舊軍官、貴族和孤兒-則在四處游蕩,暴動、叛亂此起彼伏。西方世界之所以放松了對紅色俄國的進攻,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他們認為遭到重創的俄國事實上已經不存在了。

  面對這樣一副爛攤子,蘇維埃政權先要做的是重建國家。為此他們暫時和西方達成妥協,建立起國家關系,恢復經貿往來。在國內,伴隨著新經濟政策的推行,被老布爾什維克稱為“殺不絕”的資產階級和燈紅酒綠的生活重新出現在革命了的莫斯科街頭。但過渡是暫時的,在列寧死后,隨著斯大林領袖地位的鞏固,一個全新的時代開始了。斯大林在1927年的講話成為新時代的宣言:“新的帝國主義戰爭,這一問題是現時的基本問題,這是幾乎不能懷疑的了。”按照20年代蘇聯軍事理論,由于“存在兩個對立的社會體系”,蘇聯將面臨“一場長期的,殘酷的競賽,交戰雙方的全部經濟和政治基礎都要在這一場競賽中受到考驗”。蘇聯與強大的資本主義敵人之間進行的將是一場長期的全面的戰爭。戰爭的勝負取決于雙方在政治、經濟整體實力上的較量。為此,蘇聯必須真正將國家的全部力量用于戰爭的準備。斯大林在1933年一次秘密會議上說過:敵人“隨時都可以利用我國技術上、經濟上的弱點來進攻我們”,因此“黨不得不鞭策國家前進,以免錯過時機,而能盡量利用喘息時機,趕快在蘇聯建立工業化基礎…黨不能等待和應付,她應當實行高速度。”

的這場戰爭不是我們的

大熊貓文學    高科技軍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