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藍玉的覆滅(3)

  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查找和分析后,我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史載:洪武二十五年四月,太子朱標病亡,其子朱允炆繼太子位。

  如果聯系起來仔細思考一下,朱元璋的行為也就不難理解了。朱標是朱元璋的長子,但并非嫡子(其母為庶母),而朱元璋卻早早的將他立為太子,可見他對朱標是很滿意的。朱元璋對朱標的深厚感情使得他在朱標死后選擇了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繼承皇位。

  這個選擇應該說也是不錯的,從后來的情況來看,朱允炆也是個很好的繼承人。但問題在于,朱允炆太小了,他不像自己的父親,經歷過開國時期艱苦的考驗,也沒有駕馭群臣的手段。

  藍玉這一批開國功臣,文韜武略,能謀善斷,只有朱元璋能夠控制他們,朱標也還算有點威信,用俗話說就是還勉強能壓得住陣,但朱允炆就完全沒辦法了。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豈能拱手讓人,良弓走狗之類的要先清理干凈,這樣才能保證朱允炆的皇位。

  現代的史書對朱元璋殺功臣的動機目的也基本持上述觀點,但我們不能人云亦云,我們應該通過對史料的聯系分析,得出自己的結論,這才是科學的歷史觀。

  朱元璋殺掉了那些能干的大臣,但他還要考慮到,必須有人去保衛國家,而那些未經歷過戰爭考驗的書呆子是不能完成這一使命的。朱元璋完美的解決了這一矛盾(至少他自己這樣認為),他把自己的幾個兒子分封到了各地,這些人歷史上稱為藩王,允許他們擁有軍隊。

  我們不得不佩服朱元璋,他也想到了這幾個藩王有可能會造反,于是他創造了一整套制度來制衡各藩王的權力,這一制度我們將在后面詳細介紹。應該說他所制定的藩王制衡體系相當完善,但并不完美。再仔細的人也會有疏漏,朱元璋也不例外,他的這個體系有一個微小的漏洞,后來的事實證明,這個漏洞雖小,卻是致命的。

  另一個故事也可以說明朱元璋殺害功臣的動機。

  有一次,朱元璋又要殺掉大批功臣,朱標看不過眼,勸他:“陛下殺人太多,恐傷了和氣。”朱元璋不作聲,叫人找了一根帶刺的木棍丟在朱標面前,讓朱標去撿。朱標也不是白癡,看見有刺自然不動手。朱元璋冷冷的看著他說:“我殺人就是要替你拔掉這根木棍上的刺,這些都是危險人物。”

  這件事很清楚地說明了朱元璋的動機,但這個故事還有下半部分,從這一部分里我們能夠了解朱標是怎樣的一個人,朱標身為太子,卻從來沒有享受過皇帝的尊容,但他也是一個重要的人物,我們有必要介紹一下他。

  出乎朱元璋意料的是,他的口氣并沒有嚇倒朱標,這個平時說話輕聲細語的兒子居然敢反駁,而且話說得十分難聽。

  朱標以同樣冷淡的口氣說道:“皇帝是堯舜一樣賢德的君主,大臣才會是擁護堯舜的臣民。”

  這句話分量實在太重,隱含的意思就是有什么樣的皇帝,就會有什么樣的臣子,你自己不賢明,怎么能夠怪大臣呢?

  朱元璋被驚呆了,這個老實巴交的兒子居然敢挖苦自己!他勃然大怒,拿出當年打天下的氣勢隨手操起武器——座椅,朝太子擲去,朱標身手敏捷,躲了過去,但朱元璋的這一板磚還是讓他嚇得不輕,回去就生了重病。

  從這個故事里我們可以看出,朱標確實是一個仁慈的君主,而且他敢于堅持原則,屬于外柔內剛的性格。朱元璋一生看人都很有一套,他選擇的這個繼承人也應該是相當不錯的。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從朱標的話語里也可以看出他有著卓越的見識,那一句“皇帝是堯舜一樣賢德的君主,大臣才會是擁護堯舜的臣民”實在很有見地,如果后來的崇禎皇帝能夠懂得這一點,他的天下可能也不會丟得這么快,更不會發出“大臣皆可殺”的感嘆了吧。

  無論從哪個角度看,朱標都是理想的繼承人,他自幼跟隨朱元璋,謙恭待人,和大臣有著良好的關系,見識過腥風血雨而處變不驚,有著豐富的處理政事的經驗。

大熊貓文學    明朝那些事兒: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