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一章又是除夕大大,人各有志不相同 盡管乃是邊鎮要地,但如今戰事未起,宣府鎮的大大自然是不禁煙花爆竹。只不過,在鄰近四大倉和總兵府這些要緊的地方,卻是嚴禁一切煙火,因此即便張越很想觀賞一夜煙花絢爛,卻也是沒有那個機會。因此,即便大大和初一以及正月十五都解除了一更三點(晚八點十二分)的宵禁令,四下里也只能聽到稀稀拉拉的爆竹聲,天上也不見多少焰火。
“早知道如此,當初就不該貪著方便,干脆把屋子讓給大姐夫,咱們搬得遠遠的,也好多買些煙花爆竹熱熱鬧鬧過年,眼下也太冷清了,只能掛燈籠充數,這又不是元宵節!”
院子里的靈犀琥珀她們正在張羅掛紅燈籠,張越和杜綰則是并肩站在正屋門口,看著那一盞盞紅紙蒙著的燈籠掛滿了正屋和東西廂房,就連二門那邊也掛上了四盞。在這個入夜了就是滿城黑暗,沒有霓虹燈甚至沒有路燈的時代,這些燈籠至少給這座院子增添了幾分溫馨和溫暖,那紅艷艷的顏色更是流露出了節日的喜慶氣息。
這一夜的天空干凈的很,一絲烏云也沒有,盡管沒有月亮,但一顆顆繁星卻是璀璨閃爍,好似要趁著月亮不在使勁播撒著光輝。寒風倒是依舊一陣陣的,可裹著厚厚的大氅,背后就是溫暖的屋子,張越看著廚房那邊小窗戶流露出的燈火,倒是不覺得冷。
此時,廚房那門簾子便被人撞了開來,卻是崔媽媽步子輕快地跑了出來。上前攏著雙手拜了拜,她便笑道:“這外頭跟來的長隨們一桌,連生連虎兩家是一桌,向爺劉爺他們又是一桌,外頭都收拾出了屋子。余下便是小的和李嫂并秋痕姑娘幾個,請少爺示下,是否擺在廂房?”
“外頭三桌不要擺在二門外頭,就是東廂房和西廂房,東廂房里外設兩桌。大過節的,人聲鼎沸這才熱鬧,分作內外就沒意思了。至于你們才兩個人,索性在西屋里大炕上擺一張紫榆木大炕桌,一塊兒坐下就行了。”見崔媽媽瞪著眼睛要反駁,他便笑著擺了擺手,“出門在外沒那么多規矩,當初你那位堂妹跟我去過青州,那時候也是這樣過的年。趕緊去把各桌的菜安置好,記得各搬一壇子好酒,除了晚上看門守夜的只準吃一杯,其余的隨意。對了,拿火盆去,現篩了熱吃,身上也暖和。”
這一通吩咐之后,崔媽媽只得應了,眼看著張越拉著杜綰進了屋子,便匆匆回了廚房。看見琥珀和靈犀仍然在那邊挑著竹竿掛最后一個,她便笑說道:“少爺剛剛都撂下那種話,兩位姑娘也不幫忙勸著些,傳出去且不好聽。”
“什么不好聽的,上次在青州的事老太太也聽說了,不過笑了一陣子就算完。出門在外,要是再講那些規矩,這年就得過委屈了。”靈犀掛好了最后一個燈籠,便放下竹竿,搓著凍僵了的雙手,又朝上頭呵氣,隨即才轉頭說,“媽媽對李嫂子說一聲,待會兒別拘束,也就是這么一回,否則少爺看到了不高興。放心,回頭我一定對老太太說,媽媽已經勸過了。”
崔媽媽這才放心,于是唉聲嘆氣地進了廚房忙活。而靈犀見琥珀也干完了,便拉著她到廚房一塊幫忙。須臾東西廂房便布置好了,靈犀出了二門吩咐眾人先進來,又伸手招來了連生和連虎的兩個媳婦。端詳了她們一番,見兩人都穿上了來之前新做的藍色綾子小襖,她就囑咐道:“回頭吃完了飯記著到上房來,這不是家里年下磕頭放賞錢,是少爺少奶奶有東西送給你們。”
兩個媳婦都年輕,乃是張家家生子,一個伺候過馮氏,一個是先頭服侍過二小姐張怡的,只知道主子有東西叫做賞賜,哪里聽過一個送字,于是都有些愣神。等靈犀笑吟吟地走了,連生連虎又上來拉著進東廂房,她們這才暫且丟開了那些思量。
這外頭熱熱鬧鬧的,靈犀打起簾子到了正房西屋里頭,只見這里也是亮堂喜慶。正中屋梁上的宮燈再加上四壁的蠟燭燈臺,何止比平日亮上一倍。就連提著食盒在炕桌上忙著擺盤子的李嫂也笑道:“少爺一向都最求簡單儉省的人,今兒個也奢侈了一回。哪怕是在家里,大過年的大上房也就這么些蠟燭。剛剛崔媽媽說一塊兒坐,小的還嚇了一跳呢。小的活了大半輩子,還是第一次這般過年,從來沒得過這般的體面,待會一定得好好敬您一杯。”
張越怎好說自己在現代時最愛的就是過年燈火通明的習慣,眼看桌子上冷熱點心林林總總攢珠似的擺了一大堆,他就舒舒服服地往后靠了靠,輕輕搖了搖手道:“敬酒我一定喝,行禮就免了,這行來行去,不一會兒滿桌菜都涼了。既然都齊備了,都上炕坐。綰妹,坐我身邊,這毯子蓋在膝蓋上;秋痕,你們三個坐那一頭。崔媽媽李嫂子,你們就坐外頭這一圈,這篩酒溫酒就勞煩了…”
聽張越這么一溜分派,盡管地方不一樣菜肴不一樣人也不完全一樣,但氣氛卻是相同的,杜綰不禁覺得此時仿佛是回到了三年前的青州。眼看李嫂篩好了酒搶在前頭奉給張越,她便笑了起來,討過盛酒的瓷壺親自在自己的杯子中淺淺地倒了半杯。剛拿起杯子,她就看見張越正坐在那里斯笑非笑地看她,不禁嗔怒地白了他一眼,但最終還是倒滿了。
“這一杯是我敬你的。不為你官運亨通,也不為你建功立業,只為你能夠和咱們一塊平安喜樂。”
見張越笑得異常歡喜,舉杯向自己回敬,旋即就一飲而盡,杜綰微微一笑也跟著喝干了。然而,緊跟著她又拿著酒壺給張越斟滿,這一回卻是面色如常地給自己斟了半杯,然后又輕輕掣了起來:“這第二杯是敬你讓我爹娘在這除夕夜能夠團聚。能讓我爹爹大笑著說有婿如此,吾之大幸,我這個做女兒的比什么都高興。”
此前一直都沒聽杜綰提過這個,這會兒張越不由得愣了一愣,心里立時浮現出了杜楨那張冷淡卻不失關切的面孔。盡管自從五年前離開開封之后,他便沒法像從前那樣日日相見請教,但彼此之間的關系反而覺得更近了——自然,那也有從師生變成翁婿的緣故——按捺下心里突然冒出的那個回去拜年的念頭,他點點頭便再次舉杯喝干,隨即卻嘿嘿一笑。
“我相信,不久的將來,岳父還會第二次說這句話。我這個女婿不能時常侍奉二老膝下,就只能指望另一位了。”
崔媽媽和李嫂雖知道小五已經是杜楨的義女,但只以為張越眼下是承諾幫她找個好婆家,心里只是羨慕著。可秋痕琥珀和靈犀卻隱隱約約覺察到了幾分痕跡,這會兒便彼此打著眼色,都在那兒暗自竊笑。杜綰卻沒想到張越會說得這般直接,那口還未喝下去的酒頓時化作了一團烈火下肚,惹得她咳嗽了好一會兒。即便如此,她仍是執壺給張越又倒了一杯。
本想提醒杜綰這是白酒里頭最是后勁大的汾酒,但張越還沒找到機會,他那位臉紅紅的妻子就再次雙手捧起了那小巧玲瓏的酒杯:“這第三杯…敬你今天下午說的那些大實話,為了那個信字,我再敬你一杯!”
張越正怔忡的時候,杜綰就已經先干為敬,他只得一仰脖子又灌下了一杯。由于他和杜綰膝上同蓋著一條毯子,彼此坐得很近,這會兒,他甚至能感覺到她臉上那種燙人的溫度,能清清楚楚地看到那眨動的睫毛,那因為酒意而顯得尤其嫵媚的笑容。
接下來便是其余人各自敬酒,雖說不用行禮不用講規矩,但來來往往仍然是喝了不少,不一會兒,兩壺酒就喝干了,所有人都是來者不拒,結果全都帶了幾分醉意。酒過三巡,張越又穿上大衣裳到了東廂房外間和向龍劉豹喝了一回,又把連生連虎叫出來鬧了一番。足足等到亥時三刻,各處酒席方才差不多完了,眾人便都到了正房之中。
這守歲之夜行禮散賞原本是舊例,如今人不多,原本該一會兒就完了,結果張越對著率先上來的向龍和劉豹卻撂下了一句讓別人大吃一驚的話:“你們兄弟四個跟了我這么長時間,結果除了胡七都沒娶媳婦,如今不能再這么拖下去了。我已經和爹爹寫信說好了,等回京師之后,便讓你們那位大嫂去幫你們看人,滿意了即刻下聘,挑個好日子就成親。”
不愁衣食吃穿,卻愁沒有知冷知暖知心知意的媳婦,這原本就是向龍劉豹的心病,喜上眉梢的兩人頓時連忙道謝。而輪到連生連虎帶著媳婦上前磕頭的時候,張越和杜綰便一家送了兩匹尺頭,隨即又再次對兩家承諾了將來取名的事,四人自是歡歡喜喜地去了。余下長隨都是一人一串錢一匹粗絹,崔媽媽和李嫂子則是一對銀耳環兩匹青絹。
等到只剩下靈犀琥珀和秋痕她們三個,親自發派東西的杜綰因為晚上足足喝了六七杯,臉上已經是紅撲撲的。這時候,她卻沒有再拿出什么尺頭,而是指了指身邊高幾上的三個木匣子。
“這三個匣子是我來之前老太太特意吩咐我帶著的,每人都是一對銀簪一對銀絞絲鐲子。除了這些,我和張越又每人添了兩樣。”
她說到這兒,張越便接口道:“你們都跟了我好些年,一同經歷了無數風雨。雖說名義上是多年的主仆情誼,但我一直都是拿你們當家人看待的。秋痕說過愿意一輩子留下,靈犀琥珀,你們倆呢?”
靈犀和琥珀都不知道秋痕竟然是鼓足勇氣把話說了,聞言都是愣了一愣。結果,終究還是靈犀反應得快,深深屈膝行了個禮,隨即便大大方方地說:“奴婢是先前老太太指來服侍少爺的,本就不如秋痕琥珀她們那十余年情分。老太太的心思固然是好的,可奴婢并沒有存著別的心思,不過都是本分。奴婢確實老大不小了,若是少爺有心成全,以后能不能幫著奴婢向彭大哥提一提?若是他不樂意,奴婢就繼續留下,大不了從管事姑娘做到管事婆子。奴婢是管慣了事情的人,閑不下來。”
彭大哥?彭十三?張越對秋痕琥珀乃是自小的情分,對靈犀卻素來風光霽月,覺著那更是一位無微不至的長姊。此時聽到這話的乍然驚異之后,他立刻笑了起來。不但是他,就連旁邊的杜綰也是莞爾。彭十三早年喪偶之后就不曾別娶,有一個貼心人也是好的。只是這一頭卻還得對老太太提一提,否則事情成了,日后老太太也得不高興。
秋痕向來是大大咧咧的性子,從來沒覺察到這端倪,此時根本掩不住那錯愕。而琥珀卻是在靈犀那次被彭十三解圍救下之后聽她說過心事,這會兒暗自覺得水到渠成。只是靈犀之后就輪到了自己,她張了張口,到最后卻發現她已經沒了選擇。
秋痕至少家里還有老子娘,可是她呢,她的親生母親已經去世了,她又拿什么身份去海南?無論是張越杜綰,還是靈犀秋痕,甚至是老爺太太,都對她很好,她哪來的勇氣出去面對不可測的未來?也只有在他們身邊,她才能睡得安穩。
“奴婢別無親人,原本就再沒有別的地方可去,還請少爺少奶奶成全。”
想起琥珀的身世,張越在心里嘆了一口氣,隨即便點點頭說道:“靈犀的事情回頭我對老彭去說,他如今都已經四十了,老是一個人晃悠也不是樣子,家里有個賢內助,那可是比什么都強。至于老太太那里不消說,只要你們倆都愿意,她那里自然有我去說。秋痕琥珀,如今出門在外,等到我這次回京,你們再去向老太太和太太磕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