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W:589H:353A:LU:file1.qidian/插pters/20104/1/1124156634057598007110660159423.jpg]]]性能參數:
龍晟號突擊戰列艦,自建,1912年到1914年龍昕號突擊戰列艦,自建,1912年到1914年龍軒號突擊戰列艦,自建,1912年到1916年龍畋號突擊戰列艦,自建,1912年到1916年排水量:輕載28000噸,正常31000噸,滿載34000噸尺寸:全長216.00米、水線長210.00米,寬30.00米,吃水正常8.50米,滿載8.77米機械:4軸,兩套齒輪減速渦輪機,24臺油煤混燒鍋爐,額定功率65000馬力時速25節,過載功率82000馬力時速26.5節,航程10節8000海里 裝甲:克虜伯裝甲,重點防護,水線主裝甲帶350毫米;主炮塔裝甲正面380毫米、側面、后面250毫米、頂部130毫米,炮座裝甲350毫米;副炮塔正面、側面、后面裝甲120毫米,副炮塔炮座120毫米;司令塔350毫米;防魚雷縱艙壁裝甲50毫米;主水平裝甲80毫米;穹甲水平部分20毫米、穹甲傾斜部分50毫米;艦尾水平裝甲100毫米,艦首水平裝甲40毫米。
武備:3座一二式350毫米45倍徑炮三聯炮塔(射速2發/分),4座一二式152毫米50倍徑炮雙聯炮塔,8門88毫米45倍徑防空單裝炮艦員約1300人 1906年,在英國下水的一艘軍艦震驚了世界,這就是“無畏”號,這是一艘被稱為“讓任何現有戰列艦在一夜間過時”的戰艦,當時各國戰列艦的一般裝備為雙聯裝12英寸主炮兩座,單裝或者雙聯裝8到10英寸準主炮6到12門,由于口徑各異,自然讓彈藥供應以及著彈觀察修正變得極為復雜。然而,“無畏”號首次采用了單一口徑,12英寸主炮10門,這種統一了的主炮口徑使其在海戰中立于有利之地。“無畏”號的問世宣告了一個海軍新時代——無畏艦時代的誕生,同時也極大地激起了更為熾烈的造艦競賽,到了1912年,英國接連完成了4艘獵戶座級新型戰列艦,這型軍艦將主炮口徑從12英寸驟然提高到了13.5英寸,同時采用了將五座主炮塔全部置于艦艇中央線這種更為合理的配置方式,而其他各種性能相對于以往的無畏艦亦有過之而無不及之。對于這種強有力的新型戰列艦,英國的報界紛紛以“超無畏級”的美名冠之,因此,海軍競賽的焦點又聚集在這種“超無畏級”的競賽上。
太平洋東岸某國以“一年兩艘!”的穩定速率不斷增加無畏艦保有量,而英、德的無畏艦、超無畏數量則以幾何級數增長。面對白熱化的造艦軍備競賽,以及日益緊張的國際局勢,華夏共和國也不能獨善其身。現有的兩條龍權級無畏艦以及四條龍昶級準無畏艦,已經無法應付嚴峻的安全形勢。為了奪取西太平洋的海上霸權,達到“決戰境外,有效嚇阻”海軍戰略綱領,建造超無畏艦勢在必行。海軍提出了《海軍軍備充實計劃,要求建造8艘超無畏艦,以及與之配套的一大批中小型艦艇。由于經濟形勢良好,財政走出華俄戰爭之后困境,執政孫綱批準建造4艘,并在議會通過。
華夏海軍緊抓一貫的傳統,永遠將戰列艦的設計目標放在世界第一的位置。其最初的“超無畏”戰列艦便被設計成一種排水量超過世界任何一艘軍艦,航速要比別國戰列艦高,至于最主要的主炮口徑、裝甲厚度,目標當然也是世界第一。
早先的龍權級在服役中暴露出一些缺點,最主要的是主炮的射擊散布偏大,這是由于三聯裝的炮口間距偏小所致。新的龍晟級將提高炮力,提高射擊精度作為最主要的攻關目標,火炮采用最新研制的350毫米,采用680公斤重的長重彈,威力超過獵戶座級超無畏艦的343毫米火炮,也凌駕于美國紐約級采用的356毫米45倍徑炮之上(彈重635公斤)。為降低炮彈齊射時相互的渦流干擾,減小散布,增大了炮塔尺寸,將炮口間距提高到2.5米,極其有效地減小射彈散布,擴大的炮塔尺寸也有利于提高射速,避免采用重彈射速降低的弊病。但炮塔尺寸的增長會帶來炮塔防護面積增長的缺陷。
艦首水下部分采用了此時極為新潮的球鼻首設計,向兩舷膨脹鼓出,利用船體水線與球鼻分別形成的波浪的波峰與波谷相遇而相互抵消,達到減小興波阻力的目的。水線以上為華夏海軍傳統的飛剪首。
裝甲防御模式放棄了傳統的全面防護模式,重新啟用1874年英國英弗萊息白號上首創的重點防御模式(定遠級),除了在次要部位細分隔艙之外,與后來美國內華達級不同的是,艦首尾仍然保留水平裝甲,以避免在10000米左右的近距離交戰中,大量主炮炮彈命中擊穿或爆炸摧毀艦首尾隔艙艙壁,導致艦首尾浮力大量損失。
龍晟布局的優點 1、降低重心,提高穩性,增厚裝甲。假如采用前二后一布局,2號炮塔要比1號炮塔升高一個炮塔高度,350毫米炮塔座圈裝甲也要提升一個炮塔的高度。而采用后二前一布局,這部分極厚的座圈裝甲的重量就可轉化到炮塔防護上。
2、增加主炮射擊精度,減主火炮射擊散布。降低了相鄰兩炮塔齊射時炮彈間的渦流干擾。再加上新式炮塔炮口間距達2.5米(歷史上金剛的炮塔炮口間距2.29米),獲得優異的射擊散布。
3、基本消除了兩座主炮塔被同時擊壞的危險。
4、縮減主裝甲盒的長度,減輕重量。副炮布置在舷側,要在主裝甲盒內布置數個副炮彈藥庫。現將其移出主裝甲盒,由于將副炮彈藥庫布置在水下4米,當時炮彈不可能擊中彈藥庫側面,僅僅安裝水平裝甲即可(節約了兩塊350毫米裝甲帶的重量)。此外,副炮始終是防御上的弱點,無法做到和主炮同等級的防護,彈藥庫被引爆的可能性較大,而主裝甲盒內部都是關系戰艦命脈的彈藥庫和必要設備機械,布置在主裝甲盒內部的副炮彈藥庫一旦被引爆,往往會如同炮彈的起爆藥那樣,引發連鎖反應,最后引爆主彈藥庫,徹底葬送整艘戰艦。而布置在主裝甲盒之外的副炮彈藥庫一旦被引爆雖然會導致本艦重創,卻并不會波及主炮彈藥庫,繼而摧毀全艦。
5、減少一半副炮的重量。原本需要布置16門副炮的火炮、裝甲、機械構造,現只需布置8門。節約下來的重量用于強化全艦的裝甲防護。
6、副炮擁有巨大優越的射界。
7、減小了上浪對副炮的影響,副炮被安裝在8.5米高干舷的首部中線和4.8米干舷的尾部中線(龍權級為4.5米干舷的中部舷側,更易受上浪的影響)。此外減小了橫搖對副炮的影響(但縱搖增加)
8、船中部甲板受應力最大,至船首尾逐漸減小到零,在船首尾甲板開孔,所需的結構補強較在受應力最大的船中要少,節約的部分結構重量可用于加強防御或者船體強度。
-------------------各種推定----------------------------
1、主炮的方向射界問題的推定。由于本艦具備的航速優勢,前部只有一座三聯裝主炮塔并不會對實戰產生太大影響。設計中也特意對上層建筑進行修形,增加了尾部炮塔的前向射界。
首先必須明確,華夏國對假想敵,在無畏艦數量上必然處于劣勢地位。到1914年為止,英國將擁有32艘無畏艦和戰列巡洋艦,美國將擁有10艘無畏艦,美國即將開始的兩洋艦隊計劃:1916年到1919年,美國海軍將再建成10艘戰列艦,6艘戰列巡洋艦,10艘輕巡洋艦,50艘驅逐艦,68艘潛艇,3艘運煤船,2艘驅逐艦母艦,2艘炮艦,2艘運兵船。
言歸正傳,各種戰斗情況的推定:
場景A:追擊處于劣勢的敵低速戰列艦編隊。由于本艦具有26.5節的高速,對敵戰列艦編隊形成5節以上的速度優勢,處于劣勢的敵戰列艦艦隊根本沒可能從追殺中走脫,走折線形路線也能輕易追上并剿殺敵戰列艦編隊,在此種場景下,每艦以全部9門火炮對敵2到6門尾炮。
場景B:追擊敵方航速略有優勢的戰列巡洋艦。假如敵方撒腿就跑,那就沒法了,只有直線追擊。此時3門前炮對敵2到6門尾炮。由于本艦盔堅甲厚,敵戰巡難以對本艦造成致命打擊。而本艦一旦命中敵戰列巡洋艦要害,則能造成致命傷害。
場景C:堂堂正正的戰列線對決。戰列線對決幾乎100是同向戰列線,異向戰列線雙方會急速交錯而過,并且相對航速太快,戰列艦火控很難發揮作用。由于本艦的航速優勢,可以自由挑選任意方向的有利陣位,占據敵戰列艦編隊的斜前方陣位,包抄敵方戰列線。在堂堂正正的對決中,雙方以全部主炮對全部主炮。
場景D:被優勢的敵低速戰列艦編隊追擊。由于本艦具有26.5節的高速,對敵戰列艦編隊形成5節以上的速度優勢。可以以折線形路線跑路,此時以9門主炮對敵2到6門首炮。假如走直線以最大的速度跑路,也可以以6門尾炮對敵2到6門首炮場景E:被敵航速相當或者超過的高速戰列艦追擊。6門尾炮對敵4到6門首炮 場景F:追擊處于劣勢的敵航速相當或者超過的高速戰列艦(如伊麗莎白女王級)。3門首炮對4門尾炮,劣勢也并不明顯。
在一戰期間出現場景E的可能性很小。此外,因為華夏海軍實力和假想敵海軍實力的巨大差距,出現場景F的可能性更是無限趨近于零 2、主炮的高低射界問題的推定。當主炮對8000米以外目標射擊時,此時火炮仰角為5.5度,炮彈從副炮塔頂上飛過,主炮可以使用12點和6點的射向,1914年的戰列艦正常交戰距離為10000米到12000米,而日德蘭時的交戰距離則達到12000米到180000米,之后的交戰距離甚至上升到20000米開外。由于主炮仰角因素的存在,副炮炮塔完全不妨礙主炮正常射擊的射界。
3、副炮為炮塔結構,裝甲厚度120毫米,并不受主炮炮口風影響。新型的152毫米副炮為50倍徑身管,半自動滑動炮閂,黃銅藥筒,提高了火炮發射速度,并減小了發射藥誘爆的危險。
4、一戰時戰列艦炮廓重視對抗從四面八方蜂擁而上的敵驅逐艦/魚雷艇群的圍攻。華夏國海軍戰爭腳本中并沒有這一幕,而是占據主場優勢的華夏建造的大量輕型艦艇去圍攻假想敵,以盡可能削弱敵艦戰力,為主力決戰創造機會,本艦對輕型艦艇的防御下降到次要地位。此外主力艦建造周期長,產地少,補充困難,數量相較假想敵處于劣勢,所以一噸多余的重量也不能浪費在航速、裝甲、火力三大性能之外,把每一噸重量都用于戰斗力的增加上。而大量刷輕型艦艇則簡單許多,所以此戰列艦副炮被精簡到最低程度。以達到最高的性能指標。
作者注:
后世的胡德號,被俾斯麥打爆了緊鄰主炮彈藥庫的副炮彈藥庫,誘爆了主炮彈藥庫,瞬間被炸毀。意大利羅馬號戰列艦被制導炸彈擊中,在前輪機艙內爆炸,造成前部副炮塔彈藥庫起火,又誘爆了2號炮塔主炮彈藥庫,2號主炮塔被炸飛,折成兩段沉沒。科羅內爾海戰中“好望角”號裝甲巡洋艦被德裝甲巡洋艦引爆了中部副炮彈藥庫沉沒。
所謂細節決定成敗,不過如此!皇家海軍在日德蘭海戰中損失了3艘戰列巡洋艦,實際并不是因為這些戰列巡洋艦的裝甲太薄導致彈藥庫被直接打爆,而是炮塔的防“閃爆”措施有缺陷。另一個明顯的缺陷是艦炮使用的發射藥十分不穩定。類似的,美國戰列艦“亞利桑那”號沉沒的直接原因是一個小型黑火藥存放處發生爆炸而引爆了前主炮彈藥庫。常規的戰艦生存力分析不會考慮如此細微的問題。恰恰是設計中被人們忽視的細節決定了戰艦的命運!(NormanFriedman語)